质量管理发展经过哪五个阶段?

质量检验,质量统计控制,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质量管理和数字化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质量统计控制,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质量管理和数字化质量管理)? 展开
 我来答
笑笑来着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11-24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万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8864万
展开全部
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到今天已经进了第五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
以质量检验把关为主,是从半成品或者产品中间挑出废品和次品,是一种事后把关式的管理,它依靠的是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
这个阶段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处理措施,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
3.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
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开始叫TQC,后来发展到TQM。最主要特点是:抓质量不仅仅是抓生产制造的质量,更是从源头抓起,贯穿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动员全体员工、全体人员来参与这项活动,要以顾客为关注的中心来开展活动。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是全攻全守型的阶段。
4.第四个阶段也是20世纪60年代
这同时还是质量保证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QA,以军工企业为代表,它把企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订立成质量手册,通过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的质量表格文件来控制,它的观点是想到的就要写到,写到的就要做到。用严密的程序手册来保证过程的进行。一直延续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ISO900族系列标准。

5.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以后
零缺陷的质量管理,进入质量哲学时代,这是以美国克劳斯比为代表的。他主张抓质量,主要是抓住根本,就是人。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使质量获得进步。它的目标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且把每次做对作为奋斗方向。
回顾质量管理经营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到,我们的企业、国家现在处于一个混合阶段。有很多企业在申报ISO900系列标准,有的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法和办法,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又检验、把关都没有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夹生饭,是混合性的管理。这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有很多难点。
北京埃德思远电气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2023-07-25 广告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初~四十年代) 质量检验阶段 1.泰勒主张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执行当中要有检查和监督。工业企业普遍设置的专职了检验机构。 2. 192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针...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北京埃德思远电气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提供
向知
2018-03-30 · TA获得超过431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万
展开全部

质量管理发展经过了操作者质量控制阶段,工段长质量控制阶段,检验质量控制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五个阶段。

  1.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与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MBA等主流商管教育均对质量管理及其实施方法有所介绍。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定义: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2.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即操作者质量控制阶段,工段长质量控制阶段,检验质量控制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3. 相关特性

    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关于质量的概念包括对社会性、经济性和系统性三方面的认识。

  4. 八大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5. 质量管理模型图

参考资料

质量管理.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17-12-20]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unfengqiao123
2011-10-03 · TA获得超过36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1.2万
展开全部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自开始萌芽至今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操作者质量控制阶段,这是在19世纪末以前,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工厂中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那个时候,每个操作者或一小群操作者对他们自己加工的全部产品的质量负责,质量控制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即质量管理的职能还没有从直接劳动操作者的劳动中专门分离出来。
  第二个阶段,为工段长质量控制阶段。这是1890年以后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质量管理形式。在这个阶段,现代工厂大规模生产的概念已经出现,专业分工的劳动协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操作者在工厂中从事同一类型的工作,于是,产生了专门从事对一群操作者进行指挥管理的工段长(领班),质量控制工作也应由工段长承担起来。
  第三个阶段,为检验质量控制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生产规模愈来愈复杂,大量操作工人的工作要向生产工段长报告,工段长一人已难以承担质量控制责任,工业生产的客观需要也要求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专职检验制度,结果就出现了以首件检查和完工检查为主要责任的专职检验员,质量检验进入了以专职检验为特征的检验质量控制阶段。
  第四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质量检验在一些大工厂中,已拥有庞大的检验组织,发展成为全厂性的质量监督机构,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方式风行一时。1924年美国工程师休哈特首创控制图用于工序控制中,从理论上实现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后来美国工程师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原理和抽检表,取代了经验的和原始的检验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大量军火生产的需要,统计质量的质 量管理方式得到广泛重视。统计质量控制是使检验机构更有效而不是被削弱,因为检验员可以凭借统计工具,例如抽样检验、控制图等来控制产品质量,而不必进行100%的实物检验。
  第五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当企业为获得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成本,以充分满足用户要求而建立起专门决策体系并采取适当行动时,必须要把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去进行分析研究。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对正在生产的产品质量、进料、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职能进行协调控制,而且对将要生产的产品也要进行质量控制。在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大量采用统计质量控制工具,包括各种计量技术、可靠性、质量信息设备、质量激励等各种现代质量控制方法,使质量控制渗透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全部生产业务活动的各个领域。当今,所谓全面质量管理除了全面质量控制渗透到整个组织的生产业务活动外,还对产品质量的经营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承担管理职能。因此,包括了比全面质量控制更广泛的质量职能。实际上,它融合了全面质量的观点和方法,使质量管理跃向一个更新的阶段。这就是进入80年代后质量管理的主要方式。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提出于本世纪60年代,至今仍在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国际化趋势的进展,促进国际技术经济合作,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176)1987年颁布的ISO 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它标志着现代质量管理向着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的新高度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我国于_1992年颁布了等同采用上述国际标准ISO 9000的国家标准GB/T 19000系列标准,并要求在全国重点推行此系列标准。为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正大力开展以 GB/T 19000系列标准为基础的质量认证。这必将会大大有助于广大企业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和建立健全质量体系的实践。 质量管理科学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将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就其过程而言,大部分是彼此首尾重叠的,是不断继承、扩展和完善的过程。质量管理的领域也将不断扩大,并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xq1098
2011-09-29 · TA获得超过216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97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393万
展开全部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自开始萌芽至今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如果把最近一个世纪以每大约20年为一个阶段去观察,则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操作者质量控制阶段,这是在19世纪末以前,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工厂中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那个时候,每个操作者或一小群操作者对他们自己加工的全部产品的质量负责,质量控制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即质量管理的职能还没有从直接劳动操作者的劳动中专门分离出来。
  第二个阶段,为工段长质量控制阶段。这是1890年以后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质量管理形式。在这个阶段,现代工厂大规模生产的概念已经出现,专业分工的劳动协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操作者在工厂中从事同一类型的工作,于是,产生了专门从事对一群操作者进行指挥管理的工段长(领班),质量控制工作也应由工段长承担起来。
  第三个阶段,为检验质量控制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生产规模愈来愈复杂,大量操作工人的工作要向生产工段长报告,工段长一人已难以承担质量控制责任,工业生产的客观需要也要求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专职检验制度,结果就出现了以首件检查和完工检查为主要责任的专职检验员,质量检验进入了以专职检验为特征的检验质量控制阶段。
  第四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质量检验在一些大工厂中,已拥有庞大的检验组织,发展成为全厂性的质量监督机构,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方式风行一时。1924年美国工程师休哈特首创控制图用于工序控制中,从理论上实现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后来美国工程师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原理和抽检表,取代了经验的和原始的检验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大量军火生产的需要,统计质量的质 量管理方式得到广泛重视。统计质量控制是使检验机构更有效而不是被削弱,因为检验员可以凭借统计工具,例如抽样检验、控制图等来控制产品质量,而不必进行100%的实物检验。
  第五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当企业为获得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成本,以充分满足用户要求而建立起专门决策体系并采取适当行动时,必须要把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去进行分析研究。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对正在生产的产品质量、进料、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职能进行协调控制,而且对将要生产的产品也要进行质量控制。在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大量采用统计质量控制工具,包括各种计量技术、可靠性、质量信息设备、质量激励等各种现代质量控制方法,使质量控制渗透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全部生产业务活动的各个领域。当今,所谓全面质量管理除了全面质量控制渗透到整个组织的生产业务活动外,还对产品质量的经营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承担管理职能。因此,包括了比全面质量控制更广泛的质量职能。实际上,它融合了全面质量的观点和方法,使质量管理跃向一个更新的阶段。这就是进入80年代后质量管理的主要方式。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提出于本世纪60年代,至今仍在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国际化趋势的进展,促进国际技术经济合作,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176)1987年颁布的ISO 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它标志着现代质量管理向着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的新高度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我国于_1992年颁布了等同采用上述国际标准ISO 9000的国家标准GB/T 19000系列标准,并要求在全国重点推行此系列标准。为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正大力开展以 GB/T 19000系列标准为基础的质量认证。这必将会大大有助于广大企业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和建立健全质量体系的实践。 质量管理科学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将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就其过程而言,大部分是彼此首尾重叠的,是不断继承、扩展和完善的过程。质量管理的领域也将不断扩大,并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若二陌社底2874
2011-10-12 · TA获得超过36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2万
展开全部
CMM是指“能力成熟度模型”,其英文全称为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英文缩写为SW-CMM,简称CMM。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

CMM是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CMM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初始级,二级为可重复级,三级为已定义级,四级为已管理级,五级为优化级。

CMM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1987年研制成功的,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和软件企业成熟度等级认证标准。目前,我国已有软件企业通过了CMM标准认证 。

SW-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 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以下简称"CMM"),是87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 SEI)研究出的一种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商能力并帮助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其目的是帮助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开发与改进能力,从而能按时地、不超预算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

其所依据的想法是:只要集中精力持续努力去建立有效的软件工程过程的基础结构,不断进行管理的实践和过程的改进,就可以克服软件生产中的困难。CMM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已经得到了众多国家以及国际软件产业界的认可,成为当今企业从事规模软件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CMM目前通用流行的版本是1.1(Version1.1)。《按照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原来计划,CMM的改进版版本2.0(V2.0)是要在1997年的11月完成的。但是,美国国防部办公室要求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延迟发放公布CMM版本2.0,直至他们完成另一个更为紧迫的项目-CMMI。

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设想。他们希望把所有现存的与将被发展出来的各种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到一个框架中去。这个框架用于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软件获取办法的改革;第二,从集成产品与过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包含健全的系统开发原则的过程改进。

CMM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改进框架,它基于过去所有软件工程过程改进的成果,吸取了以往软件工程的经验教训,提供了一个基于过程改进的框架;它指明了一个软件组织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管理哪些主要工作、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怎样的先后次序,一步一步的做好这些工作而使软件组织走向成熟。

一、CMM的诞生

信息时代,软件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软件是产品、是装备、是工具,其质量使得顾客满意,是产品市场开拓、事业得以发展的关键。而软件工程领域在1992年至1997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成果超过软件工程领域过去15年来的成就总和。

软件管理工程引起广泛注意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国防部曾立题专门研究软件项目做不好的原因,发现70%的项目是因为管理不善而引起,而并不是因为技术实力不够,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即管理是影响软件研发项目全局的因素,而技术只影响局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软件管理工程不善的问题仍然存在,大约只有10%的项目能够在预定的费用和进度下交付。软件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有:需求定义不明确;缺乏一个好的软件开发过程;没有一个统一领导的产品研发小组;子合同管理不严格;没有经常注意改善软件过程;对软件构架很不重视;软件界面定义不善且缺乏合适的控制;软件升级暴露了硬件的缺点;关心创新而不关心费用和风险;军用标准太少且不够完善等等。在关系到软件项目成功与否的众多因素中,软件度量、工作量估计、项目规划、进展控制、需求变化和风险管理等都是与工程管理直接相关的因素。由此可见,软件管理工程的意义至关重要。

软件管理工程和其它工程管理相比有其特殊性。首先,软件是知识产品,进度和质量都难以度量,生产效率也难以保证。其次,软件系统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因为软件复杂和难以度量,软件管理工程的发展还很不成熟。

软件管理工程的发展,在经历了从70年代开始以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结构化评审、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及结构化测试为特征的结构化生产时代,到90年代中期,以CMM模型的成熟模型和日益为市场接受为标志,已经进入以过程成熟模型CMM、个体软件过程PSP和群组软件过程TSP为标志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时代,而软件发展第三个时代,及软件工业化生产时代,从90年代中期软件过程技术的成熟和面向对象技术、构件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已经渐露端倪,估计到2005年,可以实现真正的软件工业化生产,这个趋势应该引起软件企业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措施,跟上世界软件发展的脚步。软件生产转向以改善软件过程为中心,是世界各国软件产业或迟或早都要走的道路。

软件过程改善是当前软件管理工程的核心问题。50多年来计算事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要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地开发软件,必须改善软件生产过程。软件管理工程走过了一条从70年代开始以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结构化评审、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及结构化测试到90年代中期以过程成熟模型CMM、个体软件过程PSP和群组软件过程TSP为标志的以过程为中心向着软件过程技术的成熟和面向对象技术、构件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真正软件工业化生产的道路。软件生产转向以改善软件过程为中心,是世界各国软件产业或迟或早都要走的道路。软件工业已经或正在经历着"软件过程的成熟化",并向"软件的工业化"渐进过渡。规范的软件过程是软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软件过程研究的是如何将人员、技术和工具等组织起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软件生产的效率,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由此诞生了软件过程的三个流派:CMU-SEI的CMM/PSP/TSP;ISO 9000质量标准体系;ISO/IEC 15504(SPICE)。

CMM/PSP/TSP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个体软件过程/群组软件过程,是1987年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以W.S.Humphrey为首的研究组发表的研究成果"承制方软件工程能力的评估方法";SO 9000质量标准体系是在70年代由欧洲首先采用的,其后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也迅速地发展起来。目前,欧洲联合会积极促进软件质量的制度化,提出了如下ISO9000软件标准系列:ISO9001、ISO9000-3、ISO9004-2、ISO9004-4、ISO9002;ISO/IEC 15504(SPICE)是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了一项动议,开展调查研究,按照CMU-SEI的基本思路,产生的技术报告ISO/IEC 15504--信息技术软件过程评估

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公认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 以W.S.Humphrey为首主持研究与开发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是当前最好的软件过程,已成为业界事实上的软件过程的工业标准。

二、CMM的发展

1987年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以W.S.Humphrey为首的研究组发表了CMM/PSP/TSP 技术,为软件管理工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经。

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化的层次来评定软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任何单位所实施的软件过程,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比较成熟,在另一方面不够成熟,但总体上必然属于这5个层次中的某一个层次。而在某个层次内部,也有成熟程度的区别。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带有不同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开发单位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正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够对症下药地针对该层次的特殊要求解决相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软件过程改善效果。任何软件开发单位在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由所处的层次向紧邻的上一层次进化。而且在由某一成熟层次向上一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在原有层次中的那些已经具备的能力还必须得到保持与发扬。

软件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筑软件时所使用的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的质量。软件过程是人员密集和设计密集的作业过程:若缺乏有素训练,就难以建立起支持实现成功是软件过程的基础,改进工作亦将难以取得成效。CMM描述的这个框架正是勾列出从无定规的混沌过程向训练有素的成熟过程演进的途径。

CMM包括两部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和"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惯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主要是描述此模型的结构,并且给出该模型的基本构件的定义。"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惯例"详细描述了每个"关键过程方面"涉及的"关键惯例"。这里"关键过程方面"是指一组相关联的活动;每个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包含若干个对该成熟度等级至关重要的过程方面,它们的实施对达到该成熟度等级的目标起到保证作用。这些过程域就称为该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反之有非关键过程域是指对达到相应软件成熟度等级的目标不起关键作用。归纳为:互相关联的若干软件实践活动和有关基础设施的一个集合。而"关键惯例"是指使关键过程方面得以有效实现和制度化的作用最大的基础设施和活动,对关键过程的实践起关键作用的方针、规程、措施、活动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立。关键实践一般只描述"做什么"而不强制规定"如何做"。各个关键惯例按每个关键过程方面的5个"公共特性"(对执行该过程的承诺,执行该过程的能力,该过程中要执行的活动,对该过程执行情况的度量和分析,及证实所执行的活动符合该过程)归类,逐一详细描述。当作到了某个关键过程的的全部关键惯例就认为实现了该关键过程,实现了某成熟度级及其以低级所含的全部关键过程就认为达到到了了该级。

上面提到了CMM把软件开发组织的能力成熟度分为5个的等级。除了第1级外,其他每一级由几个关键过程方面组成。每一个关键过程方面都由上述5种公共特性予以表征。CMM给每个关键过程了一些具体目标。按每个公共特性归类的关键惯例是按该关键过程的具体目标选择和确定的。如果恰当地处理了某个关键过程涉及的全部关键惯例,这个关键过程的各项目标就达到了,也就表明该关键过程实现了。这种成熟度分级的优点在于,这些级别明确而清楚地反映了过程改进活动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