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一些传统文化小故事

三丶离丶乐印19
高粉答主

2021-01-22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2.9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24万
展开全部

传统文化小故事——米仓口的传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21-01-22 · TA获得超过850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9万
采纳率:3%
帮助的人:3418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浩典逸5094
2011-10-14 · TA获得超过4.5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27万
展开全部
朋友们,查一查,找一找吧,有很多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hwz1889
推荐于2018-04-17 · TA获得超过109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4.1万
展开全部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心灵之中的光
推荐于2016-12-01 · TA获得超过24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5万
展开全部
扬州的王中丞,少年时死了父亲,家境贫寒,靠给人写诉状赚钱以养母。二十岁时经考试得补弟子员,秋试几场考下来,都不中。
这年除夕,他梦见两个穿青衣的人把他叫去,带到一座官署,极其宏大壮丽。正堂上端坐一位帝君,旁边有两位红衣吏,手拿长榜,王者用笔标判。标判完了,吏使传呼王生进见。
王生上殿,匍匐在地上,看到帝君脸色十分严厉,扔下一本册子,让他看,见到册子上有自己的名字,下面标明他应当由某次科考得中,并联捷而入翰林,官至总督,但以昧心替人写诬状之孽,已被削除殆尽。
他刚看完,王者拍着长案问道:"看清了吗?"王生叩头乞哀,王者说:"姑且念你侍奉母亲孝顺,应当立即改过,还可以还你功名。如恶行不改,就要追索你的性命!"又命青衣人将王生带出去。
青衣人对王生说:"刚才帝君标判的是来年秋榜。你如能改行为善,还可以在这一榜上登名。不要忘了帝君谆谆训诫的苦心!"说完伸手推了王生一掌,王生一下子就醒了。
王生回想梦中情景,历历在目。想到改过,觉的自己家境贫寒,没有力量去做善事,如果放弃刀笔写状生涯,又用什么办法弥补前罪。沉思通宵,恍然有悟:刀笔可以杀人,难道就不能用来救人吗?就用此道反而行之,一定可以得到神明庇佑。
自此以后,凡遇诤讼之人前来,他都想尽办法劝说调解。那些没有道理而要诤讼的,他加以申斥说理。对于那些有理而不能自己申说清楚的人,他才运用自己的文才为他们写状子,而且全力给以帮助。
这样做了近一年,他考中补廪生第一名,能每月受到官府的定额资助,因此更加努力为善。
邻里中有一新寡之少妇,家属小康,怀有身孕,是遗腹子。族中之人诬陷她不贞洁,告官说她腹中之子不是真骨血,怕乱了宗族血脉,求官府判她大归(把她休回娘家,不准继承产业)。她的娘家软弱怕事,不敢说一句话。她受了大冤,无法辩白,整天哭泣,发誓要寻死。
有位邻居知道了,来告诉了王生。王生作了调查,知道少妇实是贞洁之人,就访问来到她娘家,写了上诉状,让她母亲去告官府。这妇人的兄弟显出很为难的样子,王生就用道义激励,他们很受感动,于是把状子递了上去。
同时王生又招集同学和本地有德望的老者,告诉他们知县将于初一要到文庙宣讲圣谕,到那时把这桩案子公开提出来。有人认为,此事与己无关,不愿出面,王生说:"保护贞节,维护遗孤,这是有关道德仁义的大事,都是读书明理之人应该做的,并不是为一己之私利包揽诉讼,不能把这件事等同于违法犯禁来看。如果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大家都很赞赏他的大义之心,都愿意支持他。
到了初一,知县来到文庙学舍,大家呈上禀文请他阅览。知县也很明理,看完以后说:"这是件牵涉名节的事,请在座诸君认真了解落实,如果确属于族人诬陷,一定按律例严惩。但各位查访一定要确实,不要自取其罪。"王生向前,尽力申述族人诬告的详情,言辞刚直,条理分明。知县见他词理正直,慰勉了几句,让他下去了。
没有几天,即开庭讯问,族人都被问的理屈词穷,承认自己诬告。少妇之冤才大白,结了此案。少妇嘱咐娘家拿出一百金答谢王生,王生不受。他们坚持要给,王生生气说:"我难道是想要你们的酬金才这样做的吗!"声色俱厉,严加拒绝,妇家人惭愧而去。
当年除夕,王生又梦见以前的那两位青衣使者,前来召他,走到以前的地方,见那位帝君和颜悦色对他说:"我很赞赏你改行之快,已经还你科名。原应在下一科中试,因你保节全孤一事,善行感动上天,本年就能考取。你应当更加多修善德,不要懈怠,前程远大不可限量!"王生叩谢。
帝君命吏使领他出去。在大门外遇到二老一少,在道旁向他跪拜,王生不知他们是谁,见他们向自己拜,他也对之回拜。他们跪在地上叩头说:"承蒙君恩,使我后人得以保全,继承香火,又保住了我们的田产。我们愚父子孙惭愧无以回报。刚才听帝君宠召王君,所以我们在这里等候!"王生明白了,他们是那位寡妇的父翁和丈夫,就搀扶他们起来。
老者指着少年,说:"我这儿子受君大恩。我知道你还没有儿子,我要去请求冥司让他投生作你的儿子,来报答你。"王生谦让,致了谢意,就分手了。
王生醒来就把他所经历的事告诉了他母亲和妻子。从此,他竭尽全力行善。第二年就中了解元,联捷入了翰林,官至大中丞(巡抚)。
考中解元那年,生了一个儿子,恍惚中像似看到梦中的少年进门来。儿子后来也以科考中第一名而做了大官。
刀笔救人,虽然是王生的创见,只是很多人不知道以此行也可救人。刀笔既能救人,那么天下能用来济人利人的行当,哪里只限于从事刀笔写作这一职业呢?!因行善救人而蒙恩多福,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其实人无论身在任何一个阶层、行业、环境,都可以做好人、行善事,善用万物,扬正义之举,才是人对自己负责的真正明智的选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3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