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刘邦性格对比、品评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听 易中天品三国
看史记,吕思源的秦汉史也不错
下边是易中天讲的刘邦卫生么胜利
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大破秦军,驻军霸上。这时赵高已经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但是面对全国形势,子婴不敢称帝,改称秦王。刘邦打下关中后,秦王子婴系颈以组,表示打算自杀,白车素马,降于轵道之旁。胜利对于刘邦是一个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邦原本是一个“好酒及色”的人。进入秦皇宫,居然“秋毫无犯”。非但如此,他还做了三件大得人心的事。一是不杀子婴;二是约法三章;三是不受犒赏于是刘邦大得人心。在这里我们已看到刘邦最终能够脱离困境,走向胜利,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一: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有虚心纳谏的态度。然而刘邦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听从一个不知名谋士的建议,闭关拒绝其它诸侯进入。结果项羽勃然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这时刘邦内部也出了叛徒,诬告刘邦,于是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形势十分危险。这时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去鸿门宴请罪,靠着机智才虎口脱险。
在这里我们看到刘邦最终能够脱离困境,走向胜利,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二: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的心态,又有反败为胜的机谋。鸿门宴以后,刘邦没有能够王关中,而被项羽封为汉王,这是极不公平的,但刘邦吞下了这颗苦果,而且采纳张良的建议,烧掉了栈道,以示永不还乡。刘邦来到汉中,军心极不稳定。幸亏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建议刘邦立即出兵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反戈一击,杀出关来,从而揭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帷幕。他曾经打到了项羽的国都彭城,准备到沛县接走家人。然而项羽反扑过来,刘邦就一败涂地,只带走了儿女,父亲和老婆都做了俘虏。汉四年,楚汉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两军对峙于今河南荥阳广武山间。项羽提出和刘邦决斗,被刘邦拒绝,并历数项羽十大罪状,被项羽射伤。刘邦靠着随机应变,脱离险境。汉四年,刘邦与项羽划下“楚河汉界”,以“鸿沟”为界,东归项羽,西归刘邦。项羽履约,引兵东归,并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妻子。刘邦却采纳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反戈一击,将项羽集团歼灭在垓下。
刘邦靠着这四个原因最后当上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否就是刘邦的成功之谜呢?至少在刘邦看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和大臣们讨论自己为什么成功,项羽为什么失败。那么大臣们提出了什么观点,刘邦又是怎样认为的?下次再讲。
(全文)
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破咸阳,驻军霸上。霸上在哪里呢?在现在西安市长安区的白鹿原。陕西有一个作家叫陈忠实,写过一本书叫白鹿原,就是刘邦当年驻军的霸上。这个时候,赵高已经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但是子婴不敢再称皇帝了,他改称秦王。当刘邦的军队来到的时候,子婴穿着白衣服,孝服,脖子上挂了一块丝巾表示要自杀,跪在路旁向刘邦投降,刘邦取得了灭秦斗争中的重大胜利。
胜利对于刘邦是一个考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在上一集已经交代过了,刘邦这个人的特点是“好酒及色”,是喜欢酒肉和女人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秦皇宫里面有多少酒?有多少肉?有多少女人?一个从边远地方来的这么个乡巴佬进了秦始皇、秦二世的皇宫看见那么多的酒,那么多的肉,那么多的美女,他会怎么样?刘邦的反应是正常人的反应,今晚就住这儿了。
但是他手下的将领樊哙劝他不要住,这个地方不是咱们住的,咱住不得,我们还是住军营吧。刘邦说,那不行,早年我就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我好容易我有了今天,我今晚不住这儿?不行,我要住这儿。樊哙劝他,他不听。这时候张良来劝他,张良说,沛公,不要住在这里,这是谁住的地方?这是暴秦的君主住的地方,难道你想成为第二个暴秦吗?樊哙的话虽然说得不中听,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还是退出秦宫,还军霸上吧,我们还是住到白鹿原去吧。那么这一次劝说刘邦听了。
刘邦这个人是很会做人的,他这个思想转了弯以后,他表现得非常大度,他不但不住在秦皇宫了,他还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杀子婴,子婴投降了以后就成了他的俘虏,手下的将领都说要把他杀了,这不就是秦始皇的孽种吗?不杀他吗?刘邦说,不要杀他,人家投降了嘛。人家已经投降了,我们为什么要杀人家呢?这是不吉祥的,不要杀他。
第二件事情就是约法三章,刘邦把秦国的父老召集起来说:天下苦秦久矣,大家受秦王朝残暴统治已经很苦很苦了。他说,我知道秦代的统治是靠苛法,很苛的法,苛到什么程度呢?“诽谤者诛,偶语者弃市”,什么意思呢?如果谁诽谤朝廷,诽谤皇帝,要灭族,哪怕你没有诽谤,你两个人在街上交头接耳,杀头。他说,我知道秦地的人民已经忍无可忍了,今天我刘邦来了,我跟你们约法三章,哪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杀了人,那你要偿命,如果你是伤了人家,或者是你偷了人家的东西,根据你罪行的情况轻重,予以量刑。就这三条,杀人、伤人、盗,只有这三条我们治罪,其他的我们不管,这个就叫做“约法三章”,“约法三章”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出来的。
第三件事情不受犒赏,因为他“约法三章”以后,秦国的老百姓非常高兴,来了这么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于是就牵着牛、羊、猪、酒,就要劳军,刘邦说,谢谢,谢谢,谢谢各位父老乡亲,我们有军粮,大家生活也不容易,苦日子过了很长时间了,我刘邦的军队怎么好意思来骚扰大家呢?大家千万不要害怕,我不是来征服你们的,我是来解放你们的。这一下子秦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可以想像出来是“欢欣雀跃为何如”。大家都希望刘邦留下来做秦王,就怕刘邦不肯留下来做秦王或者不能留下来做秦王,刘邦大得人心。从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就看出来刘邦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有虚心纳谏的态度
但是与此同时,刘邦也犯了一个错误,刘邦也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他也是会犯错误的,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当时有一个不知名的谋士向刘邦提出一个建议:说你现在应该派兵把守函谷关,因为函谷关是从中原地区进军秦地的必经之路。他说,你如果把函谷关把守起来,秦这块地方就是你的了。刘邦想这个有道理,马上派了一支军队把守函谷关。
而这个时候我们知道项羽在北边打仗,项羽把北边的战局也平定下来了,带着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地也往关中地区开过来了,开到函谷关的时候,刘邦的军队把函谷关守起来了,打不进去,项羽哪能受这个,马上下命令给英布,英布给我攻下来。刘邦的军队是打不过项羽的,项羽一打,就把函谷关打开了,项羽的军队开到了鸿门,这个情况对于刘邦来说就不利了。这个时候刘邦自己的队伍内部出了一个叛徒,有一个官职叫做左司马的,名字叫做曹无伤的人出卖刘邦,左司马是个什么官呢?司马就是军中法官。实际上我们读《史记》,我们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这个姓就是以官为名,司马家族本来是做军法官的,不是做史官的。这个曹无伤就跑去报告项羽,说这个刘邦很坏的,野心很大的,他到秦王宫里去,把金银财宝都运走了,要在关中称王。项羽一听,勃然大怒,马上下命令说,明天早上让我们所有的将士饱餐一顿,给我把刘邦灭了。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呢?项羽兵力四十万,号称一百万,刘邦的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刘邦如果和项羽打它一仗的话,那叫“以卵击石”,根本就不是对手,可以说此刻的刘邦是危在旦夕。幸亏这个时候项羽的队伍里面也出来一个通风报信的,此人是谁呢?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和张良是好朋友,他知道张良现在在刘邦的军队里,明天大军出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门失火,也得殃及池鱼。大军开将过去,张良很可能也就死于战争。所以他连夜从鸿门到霸上,去给张良通风报信,当时鸿门离霸上是四十里路。项伯把这个情况告诉张良以后,张良说,让我想一想,项伯说,你不要想,你走,你何必和刘邦一起同归于尽呢?赶快跟我走。张良说,不行,他说,我本来是韩王的人,是韩王让我到沛公这里来的,来帮助沛公的,我现在不辞而别,这是不仗义的,我得跟沛公说一声,于是张良马上去见刘邦,向他报告有这样的情况,刘邦说,“为之奈何”,这可怎么办?张良说,谁给你出的主意,要你把函谷关把守起来。刘邦说,哎呀,不是有一个谋士,他说我只要把这个门一关,这个地方就是我的了。张良说,这个馊主意啊,请你想一想,你打得过项羽吗?司马迁写道:“沛公默然”。刘邦沉默了好半天说“固不如也”,实在是打不过,“且为之奈何?”那怎么办呢?张良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请项伯说情。
于是张良就把项伯请进来了,刘邦就说,项伯,老哥,你看这个事是这样的,这个项将军恐怕是误会我了,我这个怎么敢背叛项将军呢?我是派兵在函谷关把守,那是防强盗的,我怎么会是防项将军的呢?帮我说说,帮我说说,说说。项伯说好吧,我就帮你说说吧,于是项伯晚上又连夜回到项羽军中,如是这番的说了一遍,然后说了,侄子,贤侄啊,刘邦,你最好不要杀他,人家是功臣,秦刚刚被我们灭掉,你就杀功臣,这讲不过去嘛。项羽就答应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这些人,就从霸上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就这么说了,他说,将军啊,当年臣和将军一起在怀王手下当差,接受怀王的命令出击,将军战河北,臣战城南,臣也没有想到,怎么一不小心,我就先来了,实在不好意思,不过也好,我不就是很荣幸地又见到将军了吗?装孙子。
这个项羽是个缺心眼的,大家知道吗?一看刘邦装孙子,他就得意了,哎呀,你看看,这个事情本来也是个误会,这都是你手下的那个左司马,那个叫曹无伤的人,他这么说,要不我怎么会这样呢?缺心眼吧,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线人给卖了,所以刘邦从鸿门脱身以后,回到军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曹无伤杀了,“立诛杀曹无伤”,那还不杀他?下面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鸿门宴了,刘邦就从鸿门上脱身回去了,从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就看出来刘邦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二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镇定机智,转危为安。
那么刘邦和项羽和解以后,天下的形势大致上也就定下来了,秦是已经灭掉了,所以史书上从这一年开始就称之为汉元年。这一句话要解释一下,就是秦的历法是以十月为首,就是它不是以元月份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它是以十月份为第一年的第一个月,那么汉元年还依旧使用秦代的历法,也是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汉元年十月是这一年的第一月。
天下定下来以后,项羽就开始分封诸侯,因为这个时候诸侯们基本上也有一块地盘,封王。一下子封了18个王。在这个封王当中,项羽表现很不公平,和他关系好的,他就封个大的,和他关系差的,他就封个小的,他不喜欢的人,甚至不封,然后自己封的什么呢?西楚霸王,楚霸王就是从这儿来的,他自称是西楚霸王,其他的这个王那个王,什么齐王,秦王,给刘邦封了个什么呢?汉王,汉这个称呼也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为什么封他做汉王呢?这是范增出的主意,范增总觉得刘邦是最危险的敌人,所以就跟项羽说,你把他封到汉中去,汉国的国都叫做南郑,在什么地方?就在现在陕西省的汉中市,汉中市旁边上有块地方就叫南郑,封到那个地方。然后把关中这个地方,原来秦这个地方,把它一分为三,分给了三个秦朝的降将,就是秦朝投降过来的将领,封了三个王,因此这个地方从此叫做三秦。
为什么这样封呢?就是要让秦王朝的这三个将军封的王堵住刘邦的路,不让刘邦从汉中再反扑过来,就是要把刘邦软禁在汉中这个地方。而且要知道刘邦的军队都是楚人,你说,把他弄到那个地方去,他们怎么能安心呢?所以对刘邦是很不公平的。刘邦自己也是一肚子气,但是刘邦很清楚,现在不是和项羽叫板较劲的时候,所以他自己强咽下自己的泪水,吞下了这颗苦果,叫做打落牙齿往肚子里面咽。
到了汉元年的四月,各个诸侯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叫做“之国”。之乎者也的之,“之”就是去的意思,到自己的封国去,刘邦也往汉中走,这时候张良就来向刘邦告别,说我本来是韩王的人,我现在还要回到韩王的身边去,我临走有一个建议,建议你烧掉栈道,栈道是怎么回事?给大家看一个图,这块地方就是汉中,就是南郑,这个地方是咸阳,从咸阳到汉中这个地方,那个路是不好走的,所以很多地方要凌空在山上用木头这些东西修一条路,一条便道,这个叫栈道。张良说,你把这个栈道烧了,让项羽放心,表示你非常高兴、乐意地、满足地接受了他的封赐,准备就在汉中那一亩三分地上,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没有什么野心了,把栈道烧了,刘邦马上采纳这个建议,把栈道烧了。
刘邦来到汉中以后,军心极不稳定,因为刘邦的军队都是楚人,跟着刘邦出来打仗盼望的是衣锦还乡,怎么结果把他弄到这个地方来跟充军差不多,谁愿意在这儿待,再一看刘邦把栈道也烧了,觉得刘邦这个人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跟着他能有前途吗?所以他手下的将领,兵士一批一批地逃亡,其中就包括来投奔刘邦的韩信。而这个时候,萧何发现韩信的逃走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让刘邦拜韩信做了大将军。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当了大将军以后,就对刘邦说,大王,我们不能待在这儿,你愿意待在这儿吗?刘邦说,谁愿意待在这鬼地方,我不是没办法吗?韩信说,办法是有的。关键是时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刘邦说,为什么?他说,现在军心思归,天下未定,现在天下还是一个纷纷乱乱的时候,韩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项羽封了这些诸侯以后,很快齐这个地方,就是山东这个地方就乱起来了,项羽当时封王的时候把齐一分为三,像秦一样,一分为三,封了三个王,这三个王互相是不服气的,而在灭秦斗争当中,最有功劳的一个齐国原来的丞相叫田荣的,项羽不封他,项羽不喜欢他,田荣就开始闹事,齐国闹得一塌糊涂,最后反了。项羽带兵就去平定齐国,然后韩信说,这个时候大概是汉元年八月份的事情,韩信说这是个最好的时机,一旦天下定下来,没有人再愿意打仗了,现在是有人愿意打仗的时候,我们现在应该马上出关。刘邦说,现在我栈道都烧掉了,怎么办?韩信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八个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然这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我得给大家交代一下,这是《史记》里面没有记载的,实际上是小说家言。这是汉元年八月份的事,从此揭开了长达四年多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帷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刘邦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三个原因。这个原因是这样的,在逆境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又有出奇制胜的策略。
刘邦出关以后,战争并不顺利,他曾经是顺利的,因为他是乘虚而入,因为项羽带的人马在齐忙活着,南边这边他根本就控制不了,所以刘邦带着军队一路凯歌,一口气打到什么地方?打到了彭城。彭城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江苏省徐州市,是项羽西楚霸王的国都。这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胜利了,刘邦的军队打进彭城以后就不客气了,吃、喝,大摆酒宴,把项羽储存在彭城的好酒都开了坛,日夜酒会。项羽当然不能容忍了,那小子端了我的老窝。于是项羽带了一班人马,都是精兵强将从北方南下反扑过来,和刘邦决战。
这个刘邦打仗确实是不如项羽,项羽这个时候人数虽然少,结果把刘邦打得是落花流水,这场战争打到什么程度呢?打到刘邦死的人有10万人,这10万人的尸体都掉到河里面,把一条河都堵住了,变成一个坝,拦洪坝了,到这种程度,几乎刘邦要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老天爷帮忙,突然刮起一阵飓风,这个风是朝楚军的方向刮的,刮得是飞沙走石,不见天日,楚军都睁不开眼睛,在这个关头,刘邦才带了极少数人逃出这个重围,逃出去刘邦就从彭城往沛县跑,他想把自己的家小,因为他还有父亲,还有老婆,还有孩子,还有两个孩子,就是吕后生的,一个是后来的汉惠帝,一个是后来的鲁元公主,想把家小接回去,结果跑到沛县吕后、父亲已经找不到了,只找到了两个孩子,刘邦就把这两个孩子装到车上,由他的车夫夏侯婴,夏侯婴也是我们前几次讲座一再谈到的一个人,太仆夏侯婴赶着马车逃命。情急之中刘邦甚至做了这样的事,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去,他觉得车跑得太慢了,把两个孩子推下去了,推下去以后,夏侯婴马上勒住马跳下去,把两个孩子抱上来装进去又跑,跑了一段,刘邦又觉得不行,又把两个孩子推下去,夏侯婴又跳下去把这两个孩子抱上来,一共三次,最后夏侯婴说了,说大王怎么能这样,事情再紧急,我们不能把车赶快一点吗?刘邦这才不再把孩子推下去,也可见当时的情况狼狈到了什么程度,也可见这个人心狠到什么程度。至于他的父亲刘太公和他的老婆吕后,当然做了项羽的俘虏,所以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其他的诸侯王也纷纷闹起了独立,而且这些诸侯王那就是朝秦暮楚,那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一会儿倒向刘邦,一会儿倒向项羽,一会儿又倒向刘邦,一会儿又倒向项羽,那么刘邦和项羽这样一个势力在中原大地也就是展开了拉锯战,一会儿这边胜,一会儿那边胜,这样一直打到汉四年,楚汉两军处于胶着状态。因为这个时候,主战场上就是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对峙,其他那些人在观望,这个时候刘邦派出他手下的大将军韩信在齐,把齐国已经拿下来,也在观望,
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项羽就焦躁了,因为项羽现在的粮食已经不够了,项羽就出来跟刘邦说了这样的话,刘邦,天下战事频仍,战乱不已,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吗?不就是我们两个都要当老大吗?那么这一场弄得天下百姓都不得安宁的战争不就是你我两个男人之间的事吗?你如果是个男人的话,你出来,我们两个决斗,好不好?不要把大家都拖进去,好不好?这个刘邦肯定不答应,对不对?项羽是什么呢?“力拔山兮气盖世”,力能扛鼎,他们两个要是决斗的话,项羽一巴掌就把刘邦的脑袋给打下来了,怎么能够决斗。刘邦就咯 咯 咯地笑,小兄弟,我这个人喜欢斗智,不喜欢斗勇,你少来这一套。项羽说,你出来说话,刘邦说,我出来说话,刘邦就打马向前,说项羽你不要太嚣张,我刘邦来征讨你,那是正义之师,因为你犯下十项大罪,然后一条一条开始数。项羽哪受得了这个,勃然大怒,拔起弓箭,一箭射过去了,正中刘邦的前胸。这个刘邦中箭以后,他会本能地弯腰,他这个地方中箭了,他本能地一下就弯腰下来了,弯腰手就扶住了脚,然后他大喊了一声:臭小子,你射了我的脚,实际上是射到胸了,反应之快,回去了。
回到军营,这个伤很重。那么大家都说那不行,你不能养伤,赶快敷点药,你出来再巡逻,然后刘邦敷点药,然后坐上战车又在军营里面巡逻,表示我没事,稳定军心。
所以这个故事它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很能清楚地看出项羽所表现出来的确实是韩信批评他的匹夫之勇,你两个集团军在作战的时候,你搞什么单打独练、决斗这种事,想不出招来了。刘邦确实在智力上更胜一筹。所以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刘邦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四个原因,这第四个原因是在强敌面前保持昂扬的斗志,又有随即应变的方法。
到了汉四年的九月,这个仗就打不下去了,刘邦没有能力吃掉项羽,而项羽军粮已经不够,这个时候两家就开始讲和,反正就谈判。谈下来最后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为楚,鸿沟在哪里呢?在现在河南省的中牟,这就是有名的楚河汉界,我们现在下象棋,棋盘上还有一条楚河汉界,就是这个鸿沟。这个和平协议达成以后,项羽便归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然后带着自己的人马就回东边去了,回他的楚国去了。刘邦也集合自己的人马也准备回西边去。这个时候张良和陈平就对刘邦提出一个建议,说我们不能回去,张良和陈平是这样说的,他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汉我们已经得了大半,诸侯们也都拥护我们,项羽那边兵已经疲弊了,粮已经没有了,这是天灭楚的时候,如果你不趁机把他灭了,那你就是等于养虎为患啊,你就等于养一只老虎。刘邦接受了这样一个建议,在汉四年十月引兵东进,也是一路打了过去。
那么这个时候刘邦还是没有能力消灭项羽的,因为其他的诸侯还在观望,于是刘邦又问张良,“为之奈何?”这个事情怎么办呢?张良说,你现在只有这样了,这叫做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你现在得舍得孩子,你得答应韩信、彭越这些人,如果他们一起来合兵灭楚,灭楚以后咱们平分天下,刘邦说,可以,就答应他们,于是就开始封官许愿,说韩信如果灭了楚,哪一个地方归你,彭越灭了楚以后,哪一块归你,你们来吧。他们两个接到这个以后,那我们就去吧。于是韩信从齐这个地方南下,当时韩信在这儿,在临淄走高密下来,刘邦的军队这样过来,还有彭越的部队也过来,还有项羽自己军队里面有一只支叛军也过来,然后把项羽的军队团团围在垓下,然后又让士兵们唱起楚国的歌曲,使项羽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终将项羽消灭于乌江。刘邦就夺取了全国政权。
看史记,吕思源的秦汉史也不错
下边是易中天讲的刘邦卫生么胜利
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大破秦军,驻军霸上。这时赵高已经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但是面对全国形势,子婴不敢称帝,改称秦王。刘邦打下关中后,秦王子婴系颈以组,表示打算自杀,白车素马,降于轵道之旁。胜利对于刘邦是一个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邦原本是一个“好酒及色”的人。进入秦皇宫,居然“秋毫无犯”。非但如此,他还做了三件大得人心的事。一是不杀子婴;二是约法三章;三是不受犒赏于是刘邦大得人心。在这里我们已看到刘邦最终能够脱离困境,走向胜利,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一: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有虚心纳谏的态度。然而刘邦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听从一个不知名谋士的建议,闭关拒绝其它诸侯进入。结果项羽勃然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这时刘邦内部也出了叛徒,诬告刘邦,于是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形势十分危险。这时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去鸿门宴请罪,靠着机智才虎口脱险。
在这里我们看到刘邦最终能够脱离困境,走向胜利,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二: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的心态,又有反败为胜的机谋。鸿门宴以后,刘邦没有能够王关中,而被项羽封为汉王,这是极不公平的,但刘邦吞下了这颗苦果,而且采纳张良的建议,烧掉了栈道,以示永不还乡。刘邦来到汉中,军心极不稳定。幸亏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建议刘邦立即出兵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反戈一击,杀出关来,从而揭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帷幕。他曾经打到了项羽的国都彭城,准备到沛县接走家人。然而项羽反扑过来,刘邦就一败涂地,只带走了儿女,父亲和老婆都做了俘虏。汉四年,楚汉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两军对峙于今河南荥阳广武山间。项羽提出和刘邦决斗,被刘邦拒绝,并历数项羽十大罪状,被项羽射伤。刘邦靠着随机应变,脱离险境。汉四年,刘邦与项羽划下“楚河汉界”,以“鸿沟”为界,东归项羽,西归刘邦。项羽履约,引兵东归,并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妻子。刘邦却采纳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反戈一击,将项羽集团歼灭在垓下。
刘邦靠着这四个原因最后当上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否就是刘邦的成功之谜呢?至少在刘邦看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和大臣们讨论自己为什么成功,项羽为什么失败。那么大臣们提出了什么观点,刘邦又是怎样认为的?下次再讲。
(全文)
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破咸阳,驻军霸上。霸上在哪里呢?在现在西安市长安区的白鹿原。陕西有一个作家叫陈忠实,写过一本书叫白鹿原,就是刘邦当年驻军的霸上。这个时候,赵高已经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但是子婴不敢再称皇帝了,他改称秦王。当刘邦的军队来到的时候,子婴穿着白衣服,孝服,脖子上挂了一块丝巾表示要自杀,跪在路旁向刘邦投降,刘邦取得了灭秦斗争中的重大胜利。
胜利对于刘邦是一个考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在上一集已经交代过了,刘邦这个人的特点是“好酒及色”,是喜欢酒肉和女人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秦皇宫里面有多少酒?有多少肉?有多少女人?一个从边远地方来的这么个乡巴佬进了秦始皇、秦二世的皇宫看见那么多的酒,那么多的肉,那么多的美女,他会怎么样?刘邦的反应是正常人的反应,今晚就住这儿了。
但是他手下的将领樊哙劝他不要住,这个地方不是咱们住的,咱住不得,我们还是住军营吧。刘邦说,那不行,早年我就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我好容易我有了今天,我今晚不住这儿?不行,我要住这儿。樊哙劝他,他不听。这时候张良来劝他,张良说,沛公,不要住在这里,这是谁住的地方?这是暴秦的君主住的地方,难道你想成为第二个暴秦吗?樊哙的话虽然说得不中听,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还是退出秦宫,还军霸上吧,我们还是住到白鹿原去吧。那么这一次劝说刘邦听了。
刘邦这个人是很会做人的,他这个思想转了弯以后,他表现得非常大度,他不但不住在秦皇宫了,他还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杀子婴,子婴投降了以后就成了他的俘虏,手下的将领都说要把他杀了,这不就是秦始皇的孽种吗?不杀他吗?刘邦说,不要杀他,人家投降了嘛。人家已经投降了,我们为什么要杀人家呢?这是不吉祥的,不要杀他。
第二件事情就是约法三章,刘邦把秦国的父老召集起来说:天下苦秦久矣,大家受秦王朝残暴统治已经很苦很苦了。他说,我知道秦代的统治是靠苛法,很苛的法,苛到什么程度呢?“诽谤者诛,偶语者弃市”,什么意思呢?如果谁诽谤朝廷,诽谤皇帝,要灭族,哪怕你没有诽谤,你两个人在街上交头接耳,杀头。他说,我知道秦地的人民已经忍无可忍了,今天我刘邦来了,我跟你们约法三章,哪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杀了人,那你要偿命,如果你是伤了人家,或者是你偷了人家的东西,根据你罪行的情况轻重,予以量刑。就这三条,杀人、伤人、盗,只有这三条我们治罪,其他的我们不管,这个就叫做“约法三章”,“约法三章”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出来的。
第三件事情不受犒赏,因为他“约法三章”以后,秦国的老百姓非常高兴,来了这么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于是就牵着牛、羊、猪、酒,就要劳军,刘邦说,谢谢,谢谢,谢谢各位父老乡亲,我们有军粮,大家生活也不容易,苦日子过了很长时间了,我刘邦的军队怎么好意思来骚扰大家呢?大家千万不要害怕,我不是来征服你们的,我是来解放你们的。这一下子秦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可以想像出来是“欢欣雀跃为何如”。大家都希望刘邦留下来做秦王,就怕刘邦不肯留下来做秦王或者不能留下来做秦王,刘邦大得人心。从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就看出来刘邦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有虚心纳谏的态度
但是与此同时,刘邦也犯了一个错误,刘邦也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他也是会犯错误的,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当时有一个不知名的谋士向刘邦提出一个建议:说你现在应该派兵把守函谷关,因为函谷关是从中原地区进军秦地的必经之路。他说,你如果把函谷关把守起来,秦这块地方就是你的了。刘邦想这个有道理,马上派了一支军队把守函谷关。
而这个时候我们知道项羽在北边打仗,项羽把北边的战局也平定下来了,带着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地也往关中地区开过来了,开到函谷关的时候,刘邦的军队把函谷关守起来了,打不进去,项羽哪能受这个,马上下命令给英布,英布给我攻下来。刘邦的军队是打不过项羽的,项羽一打,就把函谷关打开了,项羽的军队开到了鸿门,这个情况对于刘邦来说就不利了。这个时候刘邦自己的队伍内部出了一个叛徒,有一个官职叫做左司马的,名字叫做曹无伤的人出卖刘邦,左司马是个什么官呢?司马就是军中法官。实际上我们读《史记》,我们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这个姓就是以官为名,司马家族本来是做军法官的,不是做史官的。这个曹无伤就跑去报告项羽,说这个刘邦很坏的,野心很大的,他到秦王宫里去,把金银财宝都运走了,要在关中称王。项羽一听,勃然大怒,马上下命令说,明天早上让我们所有的将士饱餐一顿,给我把刘邦灭了。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呢?项羽兵力四十万,号称一百万,刘邦的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刘邦如果和项羽打它一仗的话,那叫“以卵击石”,根本就不是对手,可以说此刻的刘邦是危在旦夕。幸亏这个时候项羽的队伍里面也出来一个通风报信的,此人是谁呢?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和张良是好朋友,他知道张良现在在刘邦的军队里,明天大军出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门失火,也得殃及池鱼。大军开将过去,张良很可能也就死于战争。所以他连夜从鸿门到霸上,去给张良通风报信,当时鸿门离霸上是四十里路。项伯把这个情况告诉张良以后,张良说,让我想一想,项伯说,你不要想,你走,你何必和刘邦一起同归于尽呢?赶快跟我走。张良说,不行,他说,我本来是韩王的人,是韩王让我到沛公这里来的,来帮助沛公的,我现在不辞而别,这是不仗义的,我得跟沛公说一声,于是张良马上去见刘邦,向他报告有这样的情况,刘邦说,“为之奈何”,这可怎么办?张良说,谁给你出的主意,要你把函谷关把守起来。刘邦说,哎呀,不是有一个谋士,他说我只要把这个门一关,这个地方就是我的了。张良说,这个馊主意啊,请你想一想,你打得过项羽吗?司马迁写道:“沛公默然”。刘邦沉默了好半天说“固不如也”,实在是打不过,“且为之奈何?”那怎么办呢?张良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请项伯说情。
于是张良就把项伯请进来了,刘邦就说,项伯,老哥,你看这个事是这样的,这个项将军恐怕是误会我了,我这个怎么敢背叛项将军呢?我是派兵在函谷关把守,那是防强盗的,我怎么会是防项将军的呢?帮我说说,帮我说说,说说。项伯说好吧,我就帮你说说吧,于是项伯晚上又连夜回到项羽军中,如是这番的说了一遍,然后说了,侄子,贤侄啊,刘邦,你最好不要杀他,人家是功臣,秦刚刚被我们灭掉,你就杀功臣,这讲不过去嘛。项羽就答应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这些人,就从霸上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就这么说了,他说,将军啊,当年臣和将军一起在怀王手下当差,接受怀王的命令出击,将军战河北,臣战城南,臣也没有想到,怎么一不小心,我就先来了,实在不好意思,不过也好,我不就是很荣幸地又见到将军了吗?装孙子。
这个项羽是个缺心眼的,大家知道吗?一看刘邦装孙子,他就得意了,哎呀,你看看,这个事情本来也是个误会,这都是你手下的那个左司马,那个叫曹无伤的人,他这么说,要不我怎么会这样呢?缺心眼吧,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线人给卖了,所以刘邦从鸿门脱身以后,回到军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曹无伤杀了,“立诛杀曹无伤”,那还不杀他?下面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鸿门宴了,刘邦就从鸿门上脱身回去了,从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就看出来刘邦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二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镇定机智,转危为安。
那么刘邦和项羽和解以后,天下的形势大致上也就定下来了,秦是已经灭掉了,所以史书上从这一年开始就称之为汉元年。这一句话要解释一下,就是秦的历法是以十月为首,就是它不是以元月份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它是以十月份为第一年的第一个月,那么汉元年还依旧使用秦代的历法,也是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汉元年十月是这一年的第一月。
天下定下来以后,项羽就开始分封诸侯,因为这个时候诸侯们基本上也有一块地盘,封王。一下子封了18个王。在这个封王当中,项羽表现很不公平,和他关系好的,他就封个大的,和他关系差的,他就封个小的,他不喜欢的人,甚至不封,然后自己封的什么呢?西楚霸王,楚霸王就是从这儿来的,他自称是西楚霸王,其他的这个王那个王,什么齐王,秦王,给刘邦封了个什么呢?汉王,汉这个称呼也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为什么封他做汉王呢?这是范增出的主意,范增总觉得刘邦是最危险的敌人,所以就跟项羽说,你把他封到汉中去,汉国的国都叫做南郑,在什么地方?就在现在陕西省的汉中市,汉中市旁边上有块地方就叫南郑,封到那个地方。然后把关中这个地方,原来秦这个地方,把它一分为三,分给了三个秦朝的降将,就是秦朝投降过来的将领,封了三个王,因此这个地方从此叫做三秦。
为什么这样封呢?就是要让秦王朝的这三个将军封的王堵住刘邦的路,不让刘邦从汉中再反扑过来,就是要把刘邦软禁在汉中这个地方。而且要知道刘邦的军队都是楚人,你说,把他弄到那个地方去,他们怎么能安心呢?所以对刘邦是很不公平的。刘邦自己也是一肚子气,但是刘邦很清楚,现在不是和项羽叫板较劲的时候,所以他自己强咽下自己的泪水,吞下了这颗苦果,叫做打落牙齿往肚子里面咽。
到了汉元年的四月,各个诸侯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叫做“之国”。之乎者也的之,“之”就是去的意思,到自己的封国去,刘邦也往汉中走,这时候张良就来向刘邦告别,说我本来是韩王的人,我现在还要回到韩王的身边去,我临走有一个建议,建议你烧掉栈道,栈道是怎么回事?给大家看一个图,这块地方就是汉中,就是南郑,这个地方是咸阳,从咸阳到汉中这个地方,那个路是不好走的,所以很多地方要凌空在山上用木头这些东西修一条路,一条便道,这个叫栈道。张良说,你把这个栈道烧了,让项羽放心,表示你非常高兴、乐意地、满足地接受了他的封赐,准备就在汉中那一亩三分地上,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没有什么野心了,把栈道烧了,刘邦马上采纳这个建议,把栈道烧了。
刘邦来到汉中以后,军心极不稳定,因为刘邦的军队都是楚人,跟着刘邦出来打仗盼望的是衣锦还乡,怎么结果把他弄到这个地方来跟充军差不多,谁愿意在这儿待,再一看刘邦把栈道也烧了,觉得刘邦这个人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跟着他能有前途吗?所以他手下的将领,兵士一批一批地逃亡,其中就包括来投奔刘邦的韩信。而这个时候,萧何发现韩信的逃走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让刘邦拜韩信做了大将军。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当了大将军以后,就对刘邦说,大王,我们不能待在这儿,你愿意待在这儿吗?刘邦说,谁愿意待在这鬼地方,我不是没办法吗?韩信说,办法是有的。关键是时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刘邦说,为什么?他说,现在军心思归,天下未定,现在天下还是一个纷纷乱乱的时候,韩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项羽封了这些诸侯以后,很快齐这个地方,就是山东这个地方就乱起来了,项羽当时封王的时候把齐一分为三,像秦一样,一分为三,封了三个王,这三个王互相是不服气的,而在灭秦斗争当中,最有功劳的一个齐国原来的丞相叫田荣的,项羽不封他,项羽不喜欢他,田荣就开始闹事,齐国闹得一塌糊涂,最后反了。项羽带兵就去平定齐国,然后韩信说,这个时候大概是汉元年八月份的事情,韩信说这是个最好的时机,一旦天下定下来,没有人再愿意打仗了,现在是有人愿意打仗的时候,我们现在应该马上出关。刘邦说,现在我栈道都烧掉了,怎么办?韩信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八个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然这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我得给大家交代一下,这是《史记》里面没有记载的,实际上是小说家言。这是汉元年八月份的事,从此揭开了长达四年多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帷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刘邦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三个原因。这个原因是这样的,在逆境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又有出奇制胜的策略。
刘邦出关以后,战争并不顺利,他曾经是顺利的,因为他是乘虚而入,因为项羽带的人马在齐忙活着,南边这边他根本就控制不了,所以刘邦带着军队一路凯歌,一口气打到什么地方?打到了彭城。彭城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江苏省徐州市,是项羽西楚霸王的国都。这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胜利了,刘邦的军队打进彭城以后就不客气了,吃、喝,大摆酒宴,把项羽储存在彭城的好酒都开了坛,日夜酒会。项羽当然不能容忍了,那小子端了我的老窝。于是项羽带了一班人马,都是精兵强将从北方南下反扑过来,和刘邦决战。
这个刘邦打仗确实是不如项羽,项羽这个时候人数虽然少,结果把刘邦打得是落花流水,这场战争打到什么程度呢?打到刘邦死的人有10万人,这10万人的尸体都掉到河里面,把一条河都堵住了,变成一个坝,拦洪坝了,到这种程度,几乎刘邦要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老天爷帮忙,突然刮起一阵飓风,这个风是朝楚军的方向刮的,刮得是飞沙走石,不见天日,楚军都睁不开眼睛,在这个关头,刘邦才带了极少数人逃出这个重围,逃出去刘邦就从彭城往沛县跑,他想把自己的家小,因为他还有父亲,还有老婆,还有孩子,还有两个孩子,就是吕后生的,一个是后来的汉惠帝,一个是后来的鲁元公主,想把家小接回去,结果跑到沛县吕后、父亲已经找不到了,只找到了两个孩子,刘邦就把这两个孩子装到车上,由他的车夫夏侯婴,夏侯婴也是我们前几次讲座一再谈到的一个人,太仆夏侯婴赶着马车逃命。情急之中刘邦甚至做了这样的事,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去,他觉得车跑得太慢了,把两个孩子推下去了,推下去以后,夏侯婴马上勒住马跳下去,把两个孩子抱上来装进去又跑,跑了一段,刘邦又觉得不行,又把两个孩子推下去,夏侯婴又跳下去把这两个孩子抱上来,一共三次,最后夏侯婴说了,说大王怎么能这样,事情再紧急,我们不能把车赶快一点吗?刘邦这才不再把孩子推下去,也可见当时的情况狼狈到了什么程度,也可见这个人心狠到什么程度。至于他的父亲刘太公和他的老婆吕后,当然做了项羽的俘虏,所以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其他的诸侯王也纷纷闹起了独立,而且这些诸侯王那就是朝秦暮楚,那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一会儿倒向刘邦,一会儿倒向项羽,一会儿又倒向刘邦,一会儿又倒向项羽,那么刘邦和项羽这样一个势力在中原大地也就是展开了拉锯战,一会儿这边胜,一会儿那边胜,这样一直打到汉四年,楚汉两军处于胶着状态。因为这个时候,主战场上就是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对峙,其他那些人在观望,这个时候刘邦派出他手下的大将军韩信在齐,把齐国已经拿下来,也在观望,
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项羽就焦躁了,因为项羽现在的粮食已经不够了,项羽就出来跟刘邦说了这样的话,刘邦,天下战事频仍,战乱不已,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吗?不就是我们两个都要当老大吗?那么这一场弄得天下百姓都不得安宁的战争不就是你我两个男人之间的事吗?你如果是个男人的话,你出来,我们两个决斗,好不好?不要把大家都拖进去,好不好?这个刘邦肯定不答应,对不对?项羽是什么呢?“力拔山兮气盖世”,力能扛鼎,他们两个要是决斗的话,项羽一巴掌就把刘邦的脑袋给打下来了,怎么能够决斗。刘邦就咯 咯 咯地笑,小兄弟,我这个人喜欢斗智,不喜欢斗勇,你少来这一套。项羽说,你出来说话,刘邦说,我出来说话,刘邦就打马向前,说项羽你不要太嚣张,我刘邦来征讨你,那是正义之师,因为你犯下十项大罪,然后一条一条开始数。项羽哪受得了这个,勃然大怒,拔起弓箭,一箭射过去了,正中刘邦的前胸。这个刘邦中箭以后,他会本能地弯腰,他这个地方中箭了,他本能地一下就弯腰下来了,弯腰手就扶住了脚,然后他大喊了一声:臭小子,你射了我的脚,实际上是射到胸了,反应之快,回去了。
回到军营,这个伤很重。那么大家都说那不行,你不能养伤,赶快敷点药,你出来再巡逻,然后刘邦敷点药,然后坐上战车又在军营里面巡逻,表示我没事,稳定军心。
所以这个故事它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很能清楚地看出项羽所表现出来的确实是韩信批评他的匹夫之勇,你两个集团军在作战的时候,你搞什么单打独练、决斗这种事,想不出招来了。刘邦确实在智力上更胜一筹。所以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刘邦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四个原因,这第四个原因是在强敌面前保持昂扬的斗志,又有随即应变的方法。
到了汉四年的九月,这个仗就打不下去了,刘邦没有能力吃掉项羽,而项羽军粮已经不够,这个时候两家就开始讲和,反正就谈判。谈下来最后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为楚,鸿沟在哪里呢?在现在河南省的中牟,这就是有名的楚河汉界,我们现在下象棋,棋盘上还有一条楚河汉界,就是这个鸿沟。这个和平协议达成以后,项羽便归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然后带着自己的人马就回东边去了,回他的楚国去了。刘邦也集合自己的人马也准备回西边去。这个时候张良和陈平就对刘邦提出一个建议,说我们不能回去,张良和陈平是这样说的,他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汉我们已经得了大半,诸侯们也都拥护我们,项羽那边兵已经疲弊了,粮已经没有了,这是天灭楚的时候,如果你不趁机把他灭了,那你就是等于养虎为患啊,你就等于养一只老虎。刘邦接受了这样一个建议,在汉四年十月引兵东进,也是一路打了过去。
那么这个时候刘邦还是没有能力消灭项羽的,因为其他的诸侯还在观望,于是刘邦又问张良,“为之奈何?”这个事情怎么办呢?张良说,你现在只有这样了,这叫做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你现在得舍得孩子,你得答应韩信、彭越这些人,如果他们一起来合兵灭楚,灭楚以后咱们平分天下,刘邦说,可以,就答应他们,于是就开始封官许愿,说韩信如果灭了楚,哪一个地方归你,彭越灭了楚以后,哪一块归你,你们来吧。他们两个接到这个以后,那我们就去吧。于是韩信从齐这个地方南下,当时韩信在这儿,在临淄走高密下来,刘邦的军队这样过来,还有彭越的部队也过来,还有项羽自己军队里面有一只支叛军也过来,然后把项羽的军队团团围在垓下,然后又让士兵们唱起楚国的歌曲,使项羽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终将项羽消灭于乌江。刘邦就夺取了全国政权。
参考资料: 品三国
展开全部
刘邦与项羽的区别在於,刘邦小狡诈而大仁厚,项羽小仁厚而大狡诈。
刘邦之诈无伤大雅而项羽之诈却是罪不容赦。刘邦是一个小处随便的人, 所以他以酒色为娱,嘻戏为乐,绝不象那些所谓贵族一样道貌岸然却残忍卑鄙。
据《史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 因家沛焉。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 主进, 令诸大夫曰: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谒入, 吕公大惊, 起, 迎之门。吕公者, 好相人, 见高祖状貌, 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 刘季固多大言, 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 无所屈(原文为言字旁加出, 与屈相通, 谦让的意思)。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 汉高祖刘邦当时虽然只是一个泗上亭长,秦朝最小的吏, 但他对县令请客,尤其是借请客收受贿赂,是那样的藐视。不仅不带一分钱做贺礼, 反而毫不谦让地坐上坐,戏弄那些送贺礼妄图巴结县令的所谓豪杰和吏。 放在现实中看一下, 现在有哪一个村长敢於这样戏弄县长和县里的大小恶霸与官吏?
再看刘邦的大仁厚和勇敢。大家可能认陈胜、吴广是最早的秦末农民起义, 其实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前两年已经开始反抗暴秦了。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园前211年),刘邦以沛县亭长送徒到骊山, 沿途徒多逃亡,刘邦不是追杀那些逃亡者以保全自己而是带大家到丰西泽中, 让大家停下来一起喝酒, 到了夜里刘邦就解开所送徒的锁链让他们逃走并且说:"公等皆去, 吾亦从此逝矣!" 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於是刘邦就带着这十余个壮士逃往邙砀山中。 按秦律, 误了日期都要斩首更何况是故意放走所有的徒?刘邦放走了那些无辜被征的徒却把杀头抄家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何等的仁义、勇敢、无私之举?难能可贵的是刘邦做这些事情时是那么平易, 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政治目的和个人野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发生在秦始皇在世, 秦朝最强盛、管理最严密也是最严酷的时候。如此大仁大义之"无赖"真中国之脊梁。
而项羽和项梁,却从来都是阴狠刻毒之徒。 项梁曾经杀人, 和项羽一起避仇于吴中。当时的吴中守令对他们优礼有加,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以九百人在蕲县的大泽乡起义。同年九月, 刘邦与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在沛县起义,称沛公。此时,会稽守通谓梁曰: " 江西皆反,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 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从这里可以看出会稽守是多么坦诚又是多么信任项梁。项梁曰:" 桓楚亡, 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 诫籍持剑居外侍。 梁复入, 与守坐, 曰: " 请召籍, 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 "诺。" 梁召籍入。须臾, 梁瞬籍曰: "可行矣!" 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 佩其印绶。门下大惊, 扰乱, 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摄伏, 莫敢起。梁乃召所知吏, 谕以所为起大事, 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 得精兵八千( 引自史记项羽本纪) 。 从这里大家不难看出项梁和项羽是多么狡诈又狠毒的忘恩负义之徒。他们在秦朝强大时交好秦朝的官吏以自保,在天下大乱有机可乘时又恩将仇报,将保护他们且要带着他们反秦的恩人用阴谋诡计残忍地杀害,同时霸占他们恩人的一切包括那广为传颂的八千子弟兵。项梁和项羽的狡诈、狠毒与刘邦的坦诚、仁厚、勇敢、无私是多么鲜明地对比着?天下有如此恩将仇报、阴狠残忍的高节之士吗?
在扫灭秦朝的战争中,楚怀王曾经与诸将约 "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那么为什么项羽军强而刘邦军弱,但刘邦被派去担任入关灭秦的重任,项羽却被怀王派遣北上救赵?是不是楚怀王有意袒护刘邦, 要刘邦做容易成功又名利双收的事情? 实际上 在刘邦西向入关的时候, 秦军很强大, 秦朝的主力是节节胜利的。那时秦军强到什么程度? 强到杀大将项梁和令楚政权迁都的程度。公元前208年,在范增的建议下,项梁和刘邦等拥立楚怀王孙心为王,号楚怀王,都盱(目台),项梁称武信君。同年,秦大将章邯大破项梁于定陶, 项梁死。楚怀王在秦军战胜楚军, 杀大将项梁后从盱(目台)迁都彭城。所以当时的秦军非常强大而且诸侯都认为先入关对自己不利。 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受命伐秦,不是楚怀王偏袒刘邦而是楚怀王的诸老将认为, 只有刘邦才能完成这样艰难的使命。项羽当时也想西向入关伐秦,原因是他要为项梁报仇。但正如楚怀王的谋臣所说: " 项羽为人骠悍猾贼, 项羽尝攻襄城, 襄城无遗类, 皆坑之, 诸所过无不残灭。 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不如更谴长者扶义而西, 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 毋侵暴, 宜可下。今项羽骠悍, 不可谴; 独沛公素宽大长者, 可谴。" 可见, 项羽的残暴与刘邦的仁厚在当时的诸侯之中是公认的。而且前几次派大将率军西向伐秦都遭惨败,派遣刘邦入关,正是因为刘邦仁厚, 以仁而伐不仁, 以宽厚而伐残暴,所以只有刘邦才有胜利的可能。刘邦果然不辱使命,收彭越部于昌邑, 张良略韩地引兵从刘邦。刘邦至南阳, 秦南阳守投降。自宛西进,沿路诸城均降,三秦父老以沛公为仁厚长者,望风而归,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
攻克武关,至蓝田, 大破秦军。公元前206年, 刘邦灭秦,秦王子婴降。所以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 刘邦立下了最主要的功勋。也正因为仁厚的刘邦伐秦, 使天下多少生灵得以保全。 那么项羽的作为如何呢?
项羽: 乱臣贼子,上不能事其君以忠,下不能抚其众以诚
项羽在刘邦灭秦之同年(公元前206年),因为记恨楚怀王派刘邦而不是他西向入关伐秦,佯尊楚怀王为义帝,迁江南,使其都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这实际上是篡位,而尤令人发指的是, 项羽在迁楚怀王去江南时,使人杀义帝于江中。这样一个先杀恩人会稽守令又杀天下诸侯公推的楚怀王的弑君篡位之徒,在文人大夫的眼里如何成了人杰鬼雄? 可见文人大夫之反封建由来已久两千年了。 项羽对部将和人才的蔑视和轻慢与刘邦之知人善任更形成鲜明的对比, 韩信、陈平、黥布、范增、钟离昧均不能用,其在垓下战败,实非战之罪但是轻才慢士,暴虐不仁之罪。
很多人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其实项羽有匹夫之勇但没有妇人之仁。项羽是一个典型的以暴易暴,以仇恨报复天下的人。刘邦在灭秦之后,封秦府库,还军灞上, 与秦人约法三章。对秦朝的降王子婴和民众充满仁爱之心。与刘邦相反,项羽在新安城南用阴谋诡计诱骗秦降兵放下武器, 然后坑杀秦降兵二十余万人。公元前206年,项羽在进入咸阳后,居数日, 屠咸阳城, 杀降王子婴,烧宫室, 大火三月不灭。同时收秦之宝货,掳妇女而东。项羽坑杀降兵、屠城、掳妇女、宝物远不止一次, 公元前205年,项羽攻齐,杀田荣,立田假为王,坑降兵,掳妇女,毁城郭房屋无数,齐民纷纷起来反抗,可以说项羽在战胜之后, 对战败之国从没有一丝仁慈过,他对人民和生命极端蔑视。
很多人都指责刘邦是一个没有孝义人心的无赖。原因是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为被项羽谋害的楚怀王(义帝)发丧, 率五诸候讨项羽。当时项羽伐齐,刘邦率五诸候的五十六万兵入彭城。项羽得知刘邦等入彭城后, 率三万兵自齐南下,大破汉军。汉王刘邦逃走,刘邦父亲刘太公和吕后被项羽俘获。项羽进而以刘太公和吕后为要胁,要刘邦投降。如果刘邦不降则要烹刘太公。刘邦当时说" 我既然与你约为兄弟,则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 如果你要烹你的父亲,那分我一杯羹"。刘邦说这话固然有不妥之处, 但是刘邦与项羽确实曾约为兄弟,项羽如果是一位忠直之士,怎么能拿自己的义父来要胁?这里使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三姓家奴吕布,反复无义如吕布者在突袭徐州俘获刘备妻子时都能说:刘备, 吾弟也,我何能加害他的家小?不仅不加害刘备的家小,且谕令任何人不得骚扰,饮食供应一如既往。与吕布对比起来,项羽之人格是多么低下鄙琐。
再看刘邦是如何对待项羽及其亲属的, 垓下之战后, " 项王已死, 楚地皆降汉, 独鲁不下。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为其守礼义, 为主死节, 乃持项王头示鲁, 鲁父兄皆降。 始, 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 及其死, 鲁最后下,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 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 汉王皆不诛, 乃封项伯为射阳候, 桃候、平皋候、玄武候皆项氏, 赐姓刘 (见《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真仁慈之主,中国幸有大汉四百年,汉之子孙在魏、晋时皆得保全, 不可不谓是刘邦仁厚之德。
鸿门宴与天下归属,沐猴而冠说项羽
鸿门宴上项羽想杀刘邦而没杀, 被指为妇人之仁。其实, 从道理上来说, 刘邦灭秦, 按义帝与诸将的约定,刘邦应当为关中王,对刘邦有灭秦之功不赏反而杀掉, 项羽在天下诸候那里完全背理,更何况那时项羽、刘邦和诸候都受楚怀王节制。项羽擅杀灭秦的大将,无论在天下人和楚怀王那里都难辞其咎。所以,鸿门宴上没杀刘邦也不排除是项羽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另外,对于项羽来讲,他当时志得意满对刘邦充满蔑视,并没有认识到刘邦的雄才大略,更没有认识到刘邦是可以战胜他的对手。这也许是刘邦免遭项羽杀害的最主要原因。 虽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刘邦真在鸿门宴上被杀, 天下也决非项羽所有。首先,从个人的才德上来看,项羽在才能上不及秦始皇十分之一而残暴不仁却十倍于秦始皇。秦始皇无论是在国家建设还是在法令、法规、和军事智慧方面都堪称一代雄主。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 在全国建筑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宽五十步,三丈而树,国家交通南北贯通。修长城, 遣蒙恬发兵三十万攻匈奴。开凿灵渠, 连接湘江和漓江,进兵取岭南,置桂林等郡, 开发南部中国。凡此种种, 都不是目光如豆、沐猴而冠的项羽所能想象的。据司马迁《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鸿门宴之后,杀了子婴,烧了秦宫,掳宝货妇女要东归的时候, 有人劝项羽说: " 关中阻山河四塞, 地肥饶, 可都以霸。" 劝项羽建都关中进而称霸天下。 项羽看到秦宫都被自己烧毁了, 又心怀思欲东归, 曰: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锦夜行, 谁知之者!" 说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 果然。" 项王闻之, 烹说者。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六国而有华夏,但因其残暴不仁,始皇死而地分, 秦朝历二世而亡,象项羽这样无比残暴又目光如豆的人如果能够夺得天下,那么真是有违自然规律了。
另外从当时的诸侯力量和才智来看,即便项羽杀了刘邦而萧何、张良、曹参还在,汉军仍然可以奉刘盈为主,与项羽争衡,更何况韩信在鸿门宴的同时到汉军之中。萧何仍然可以向刘盈推荐韩信,汉军仍然可以在韩信的率领下,击败项羽。韩信固非百里之才,本来就可以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没有刘邦换个韩信,项羽的失败一样不可避免。更何况, 当时彭越、黥布均有王霸之才,与项羽争锋者何止一二?
历史的事实是刘邦战胜了项羽, 刘邦留住了邦国而项羽如羽般飘去。 中国 因为有了大汉四百年的文明和鼎盛而使中华民族有了民族和文明的依托。从国家和民族的观点来看, 楚汉相争的结果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是太重要了。但令我感慨而写此文的原因是,中国人常常为残暴者的武功喝彩,常常沉醉于被屠戮的同族的血腥之中。中国人是不欣赏仁慈的, 对项羽"气节"的礼赞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残忍本性,即便饱受女真族残暴屠杀的李清照也莫不如此。
英雄必须具备强大的道德基础!而我们看看项羽他没有这个道德基础!仁.义.理.智.信.忠.孝.诚!项羽杀二十万就是不仁!鸿门宴就是不义!杀义帝就不是忠!对他自己的亚父如何?简直就是不孝!等等!可以看的出来他就不是一个仁义的君主!更配不上英雄的称号!
刘邦之诈无伤大雅而项羽之诈却是罪不容赦。刘邦是一个小处随便的人, 所以他以酒色为娱,嘻戏为乐,绝不象那些所谓贵族一样道貌岸然却残忍卑鄙。
据《史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 因家沛焉。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 主进, 令诸大夫曰: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谒入, 吕公大惊, 起, 迎之门。吕公者, 好相人, 见高祖状貌, 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 刘季固多大言, 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 无所屈(原文为言字旁加出, 与屈相通, 谦让的意思)。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 汉高祖刘邦当时虽然只是一个泗上亭长,秦朝最小的吏, 但他对县令请客,尤其是借请客收受贿赂,是那样的藐视。不仅不带一分钱做贺礼, 反而毫不谦让地坐上坐,戏弄那些送贺礼妄图巴结县令的所谓豪杰和吏。 放在现实中看一下, 现在有哪一个村长敢於这样戏弄县长和县里的大小恶霸与官吏?
再看刘邦的大仁厚和勇敢。大家可能认陈胜、吴广是最早的秦末农民起义, 其实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前两年已经开始反抗暴秦了。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园前211年),刘邦以沛县亭长送徒到骊山, 沿途徒多逃亡,刘邦不是追杀那些逃亡者以保全自己而是带大家到丰西泽中, 让大家停下来一起喝酒, 到了夜里刘邦就解开所送徒的锁链让他们逃走并且说:"公等皆去, 吾亦从此逝矣!" 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於是刘邦就带着这十余个壮士逃往邙砀山中。 按秦律, 误了日期都要斩首更何况是故意放走所有的徒?刘邦放走了那些无辜被征的徒却把杀头抄家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何等的仁义、勇敢、无私之举?难能可贵的是刘邦做这些事情时是那么平易, 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政治目的和个人野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发生在秦始皇在世, 秦朝最强盛、管理最严密也是最严酷的时候。如此大仁大义之"无赖"真中国之脊梁。
而项羽和项梁,却从来都是阴狠刻毒之徒。 项梁曾经杀人, 和项羽一起避仇于吴中。当时的吴中守令对他们优礼有加,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以九百人在蕲县的大泽乡起义。同年九月, 刘邦与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在沛县起义,称沛公。此时,会稽守通谓梁曰: " 江西皆反,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 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从这里可以看出会稽守是多么坦诚又是多么信任项梁。项梁曰:" 桓楚亡, 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 诫籍持剑居外侍。 梁复入, 与守坐, 曰: " 请召籍, 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 "诺。" 梁召籍入。须臾, 梁瞬籍曰: "可行矣!" 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 佩其印绶。门下大惊, 扰乱, 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摄伏, 莫敢起。梁乃召所知吏, 谕以所为起大事, 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 得精兵八千( 引自史记项羽本纪) 。 从这里大家不难看出项梁和项羽是多么狡诈又狠毒的忘恩负义之徒。他们在秦朝强大时交好秦朝的官吏以自保,在天下大乱有机可乘时又恩将仇报,将保护他们且要带着他们反秦的恩人用阴谋诡计残忍地杀害,同时霸占他们恩人的一切包括那广为传颂的八千子弟兵。项梁和项羽的狡诈、狠毒与刘邦的坦诚、仁厚、勇敢、无私是多么鲜明地对比着?天下有如此恩将仇报、阴狠残忍的高节之士吗?
在扫灭秦朝的战争中,楚怀王曾经与诸将约 "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那么为什么项羽军强而刘邦军弱,但刘邦被派去担任入关灭秦的重任,项羽却被怀王派遣北上救赵?是不是楚怀王有意袒护刘邦, 要刘邦做容易成功又名利双收的事情? 实际上 在刘邦西向入关的时候, 秦军很强大, 秦朝的主力是节节胜利的。那时秦军强到什么程度? 强到杀大将项梁和令楚政权迁都的程度。公元前208年,在范增的建议下,项梁和刘邦等拥立楚怀王孙心为王,号楚怀王,都盱(目台),项梁称武信君。同年,秦大将章邯大破项梁于定陶, 项梁死。楚怀王在秦军战胜楚军, 杀大将项梁后从盱(目台)迁都彭城。所以当时的秦军非常强大而且诸侯都认为先入关对自己不利。 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受命伐秦,不是楚怀王偏袒刘邦而是楚怀王的诸老将认为, 只有刘邦才能完成这样艰难的使命。项羽当时也想西向入关伐秦,原因是他要为项梁报仇。但正如楚怀王的谋臣所说: " 项羽为人骠悍猾贼, 项羽尝攻襄城, 襄城无遗类, 皆坑之, 诸所过无不残灭。 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不如更谴长者扶义而西, 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 毋侵暴, 宜可下。今项羽骠悍, 不可谴; 独沛公素宽大长者, 可谴。" 可见, 项羽的残暴与刘邦的仁厚在当时的诸侯之中是公认的。而且前几次派大将率军西向伐秦都遭惨败,派遣刘邦入关,正是因为刘邦仁厚, 以仁而伐不仁, 以宽厚而伐残暴,所以只有刘邦才有胜利的可能。刘邦果然不辱使命,收彭越部于昌邑, 张良略韩地引兵从刘邦。刘邦至南阳, 秦南阳守投降。自宛西进,沿路诸城均降,三秦父老以沛公为仁厚长者,望风而归,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
攻克武关,至蓝田, 大破秦军。公元前206年, 刘邦灭秦,秦王子婴降。所以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 刘邦立下了最主要的功勋。也正因为仁厚的刘邦伐秦, 使天下多少生灵得以保全。 那么项羽的作为如何呢?
项羽: 乱臣贼子,上不能事其君以忠,下不能抚其众以诚
项羽在刘邦灭秦之同年(公元前206年),因为记恨楚怀王派刘邦而不是他西向入关伐秦,佯尊楚怀王为义帝,迁江南,使其都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这实际上是篡位,而尤令人发指的是, 项羽在迁楚怀王去江南时,使人杀义帝于江中。这样一个先杀恩人会稽守令又杀天下诸侯公推的楚怀王的弑君篡位之徒,在文人大夫的眼里如何成了人杰鬼雄? 可见文人大夫之反封建由来已久两千年了。 项羽对部将和人才的蔑视和轻慢与刘邦之知人善任更形成鲜明的对比, 韩信、陈平、黥布、范增、钟离昧均不能用,其在垓下战败,实非战之罪但是轻才慢士,暴虐不仁之罪。
很多人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其实项羽有匹夫之勇但没有妇人之仁。项羽是一个典型的以暴易暴,以仇恨报复天下的人。刘邦在灭秦之后,封秦府库,还军灞上, 与秦人约法三章。对秦朝的降王子婴和民众充满仁爱之心。与刘邦相反,项羽在新安城南用阴谋诡计诱骗秦降兵放下武器, 然后坑杀秦降兵二十余万人。公元前206年,项羽在进入咸阳后,居数日, 屠咸阳城, 杀降王子婴,烧宫室, 大火三月不灭。同时收秦之宝货,掳妇女而东。项羽坑杀降兵、屠城、掳妇女、宝物远不止一次, 公元前205年,项羽攻齐,杀田荣,立田假为王,坑降兵,掳妇女,毁城郭房屋无数,齐民纷纷起来反抗,可以说项羽在战胜之后, 对战败之国从没有一丝仁慈过,他对人民和生命极端蔑视。
很多人都指责刘邦是一个没有孝义人心的无赖。原因是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为被项羽谋害的楚怀王(义帝)发丧, 率五诸候讨项羽。当时项羽伐齐,刘邦率五诸候的五十六万兵入彭城。项羽得知刘邦等入彭城后, 率三万兵自齐南下,大破汉军。汉王刘邦逃走,刘邦父亲刘太公和吕后被项羽俘获。项羽进而以刘太公和吕后为要胁,要刘邦投降。如果刘邦不降则要烹刘太公。刘邦当时说" 我既然与你约为兄弟,则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 如果你要烹你的父亲,那分我一杯羹"。刘邦说这话固然有不妥之处, 但是刘邦与项羽确实曾约为兄弟,项羽如果是一位忠直之士,怎么能拿自己的义父来要胁?这里使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三姓家奴吕布,反复无义如吕布者在突袭徐州俘获刘备妻子时都能说:刘备, 吾弟也,我何能加害他的家小?不仅不加害刘备的家小,且谕令任何人不得骚扰,饮食供应一如既往。与吕布对比起来,项羽之人格是多么低下鄙琐。
再看刘邦是如何对待项羽及其亲属的, 垓下之战后, " 项王已死, 楚地皆降汉, 独鲁不下。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为其守礼义, 为主死节, 乃持项王头示鲁, 鲁父兄皆降。 始, 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 及其死, 鲁最后下,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 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 汉王皆不诛, 乃封项伯为射阳候, 桃候、平皋候、玄武候皆项氏, 赐姓刘 (见《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真仁慈之主,中国幸有大汉四百年,汉之子孙在魏、晋时皆得保全, 不可不谓是刘邦仁厚之德。
鸿门宴与天下归属,沐猴而冠说项羽
鸿门宴上项羽想杀刘邦而没杀, 被指为妇人之仁。其实, 从道理上来说, 刘邦灭秦, 按义帝与诸将的约定,刘邦应当为关中王,对刘邦有灭秦之功不赏反而杀掉, 项羽在天下诸候那里完全背理,更何况那时项羽、刘邦和诸候都受楚怀王节制。项羽擅杀灭秦的大将,无论在天下人和楚怀王那里都难辞其咎。所以,鸿门宴上没杀刘邦也不排除是项羽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另外,对于项羽来讲,他当时志得意满对刘邦充满蔑视,并没有认识到刘邦的雄才大略,更没有认识到刘邦是可以战胜他的对手。这也许是刘邦免遭项羽杀害的最主要原因。 虽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刘邦真在鸿门宴上被杀, 天下也决非项羽所有。首先,从个人的才德上来看,项羽在才能上不及秦始皇十分之一而残暴不仁却十倍于秦始皇。秦始皇无论是在国家建设还是在法令、法规、和军事智慧方面都堪称一代雄主。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 在全国建筑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宽五十步,三丈而树,国家交通南北贯通。修长城, 遣蒙恬发兵三十万攻匈奴。开凿灵渠, 连接湘江和漓江,进兵取岭南,置桂林等郡, 开发南部中国。凡此种种, 都不是目光如豆、沐猴而冠的项羽所能想象的。据司马迁《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鸿门宴之后,杀了子婴,烧了秦宫,掳宝货妇女要东归的时候, 有人劝项羽说: " 关中阻山河四塞, 地肥饶, 可都以霸。" 劝项羽建都关中进而称霸天下。 项羽看到秦宫都被自己烧毁了, 又心怀思欲东归, 曰: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锦夜行, 谁知之者!" 说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 果然。" 项王闻之, 烹说者。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六国而有华夏,但因其残暴不仁,始皇死而地分, 秦朝历二世而亡,象项羽这样无比残暴又目光如豆的人如果能够夺得天下,那么真是有违自然规律了。
另外从当时的诸侯力量和才智来看,即便项羽杀了刘邦而萧何、张良、曹参还在,汉军仍然可以奉刘盈为主,与项羽争衡,更何况韩信在鸿门宴的同时到汉军之中。萧何仍然可以向刘盈推荐韩信,汉军仍然可以在韩信的率领下,击败项羽。韩信固非百里之才,本来就可以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没有刘邦换个韩信,项羽的失败一样不可避免。更何况, 当时彭越、黥布均有王霸之才,与项羽争锋者何止一二?
历史的事实是刘邦战胜了项羽, 刘邦留住了邦国而项羽如羽般飘去。 中国 因为有了大汉四百年的文明和鼎盛而使中华民族有了民族和文明的依托。从国家和民族的观点来看, 楚汉相争的结果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是太重要了。但令我感慨而写此文的原因是,中国人常常为残暴者的武功喝彩,常常沉醉于被屠戮的同族的血腥之中。中国人是不欣赏仁慈的, 对项羽"气节"的礼赞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残忍本性,即便饱受女真族残暴屠杀的李清照也莫不如此。
英雄必须具备强大的道德基础!而我们看看项羽他没有这个道德基础!仁.义.理.智.信.忠.孝.诚!项羽杀二十万就是不仁!鸿门宴就是不义!杀义帝就不是忠!对他自己的亚父如何?简直就是不孝!等等!可以看的出来他就不是一个仁义的君主!更配不上英雄的称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