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百度网友3cbd60b6f27
2011-10-02 · TA获得超过15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2万
展开全部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册纯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4、州芦咐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哗脊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资料: http://wshp.ntzx.cn/jxyj.htm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

阅读到底该如何学习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学习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学习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

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

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习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所以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三.文章归类阅读,考前复习有奇效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阅读文章总是按照每套试题四篇文章分布,于是众多学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们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标题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考前,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参考资料: 网上so

Artemis夏
2011-10-02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6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893万
展开全部
每次语文考试过后,都会发现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细细分析,发现近80%的学生失分在阅读题,总分50分的阅读,普遍是得20多,甚至还有得分个位数的。问学生原因,答案大多一致——阅读太难了。语文阅读的确是难,但语文阅读又很重要。对于中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指导朗读
新课标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提高阅读素养,“读”是根本,要靠学生大量地读作品,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讲练,那么就会使学生没时间充分地读,没机会去积累、感悟,受到熏陶,语言感受力也就难以提高。所以,应指导学生在好读书——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好——读出感情,品出文章的意味,增强语言感受力。
朗读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提高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示范朗读、学生示范搜姿链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活动,从而可以为学生阅读文章后进一步答题打下初步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雷电颂》这课时,就着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首先让学生听视频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接着由教师示范,带领大家进行重点段落的朗读,讲述朗读的技巧知识——感情基调、重音处理、语速把握、声音的抑扬顿挫。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反复练习,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有了信心和成就感,纷纷主动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上。最后在班内组织配乐朗读比赛,选出朗读之星。由于朗读教学的成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课的教学相当成功,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朗读,我们应该有所选择。
二、练习复述
复述是在学生朗读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
1.详细复述,及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的讲述。
2.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况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创造性复述,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适合阅读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或改变我知道世孙角度进行讲述,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此外,复述后,都有对文章进行一点个人点评。
例如,在进行《心声》一课的教学时,我就着重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初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扼要复述故事情节。开始,册租多数学生不能做到,或者照本宣科,或者罗嗦,或者不完整。后来我提示学生复述时要考虑六要素,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李京京”,融入文中,这样学生们找到了复述方法,大多能够顺畅复述故事。通过复述,学生不仅把握了情节,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复述的训练适用于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在练习时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另外对学生进行复述训练,教师应该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研讨
阅读文章后,语文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研讨。可以是文中的人物,文章的情节,文章的主题,文章写作手法,文章的艺术特色,学生感兴趣的细节,文章的评价等等。研讨方式不拘一格,可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等等。这种阅读的研讨,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起到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研讨后的综合归纳,既是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总结评价。有讨论而无总结,学生的阅读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对于研讨,如果仅停留在“口”上,那么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确实有这样一些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唉声叹气。因此对文章的研讨就不能仅停在“口”上,还要落实在“手”上。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研讨计划,采用书面形式,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在学生口头讨论后,让学生动动笔,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通过研讨的强化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会大大进步。
营造氛围
四、营造氛围
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不间断地训练,因此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式:
1.重点课文朗读。利用早读时间,读课内重点课文,不求多,一节早读两到三篇即可,但要力求读数,读出感情,读出新感受、新收获,要求背诵的课文或语段要能够熟练地背下来。
2.佳作欣赏。把全班欣赏每四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成员每人在课下挑选一篇好文章,然后四个人交流讨论,从中选出一篇最好的推荐给全班同学,利用课前5分钟,由小组代表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读完后,由其主持请全班同学来评析这篇文章,最后总结并说出小组推荐此文的理由。对所选文章要求是优秀作文、名家短文、富有时代感的美文、含有深刻人生道理的经典作品。
3.开设读书交流课。每双周上一次。课堂上,学生主要是用口说,用心听,用笔记,由教师主持。学生对课文所阅读的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等各方面谈自己的感受、看法;或对课本中的文章谈新体会、新收获。教师不多做评述,但要多肯定、鼓励学生,对个别偏颇应加以疏导。
通过以上途径,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时时置身其中,受其熏陶,就能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中,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的欣赏与把握能力就增强了,对意蕴的感受,美丑善恶的辨析、良知人性的解剖能力就提高了,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
总之,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四点,并且持之以恒,我相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件难事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飞火满天
2011-10-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万
展开全部
让他多阅读一些他感兴趣的,比如小说。科普杂志等,但不能让他们想看啥看啥,要有所选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