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读名著有感,题目自定,内容包含两部作品,1500字

不要复制的... 不要复制的 展开
 我来答
200808080708
2011-10-03 · TA获得超过543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0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2万
展开全部
  《读黄仁宇著作有感》

  近日,我已读完黄仁宇两部著作:一部为《万历十五年》,另一部为《中国大历史》。这两部著作在学界很有名,评价颇高,好评如潮,均多次再版、重印。我完全是慕名拜读,读后想法颇多。现在我就借校报一角谈谈读后的感受,以与学界同仁共飨。
  首先,这两部著作都贯穿了作者提出的大历史观,即主张要“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的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我觉得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不太好理解,加上他离开祖国多年,其语言习惯跟今天不尽相同,如“刻下”、“日下”、“情事”等词令人费解。所以这两本书我第一遍读后,没什么感觉,要说感觉总有一种支差应付、总算读完的感觉,倒不觉得黄的著作有多好,初步认为有那么多人说“好”,完全是炒作,觉得他的语言也不怎么样,不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也可能是我长期读国内学者的著作,语言习惯、思维习惯与黄的不同,不习惯而已。当第二遍读后,才能理解其著作的要旨。如要写点什么,还非得读第三遍不可。

  其次,其语言朴实无华,但实事求是。黄仁宇的语言风格、思维习惯很有点世界最负盛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的味道,初看很平常,跟拉家常一样。但真正读起来,深入进去,加深理解的话,会觉得回味无穷,百读不厌,茅塞顿开。这是我喜欢读他们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我觉得黄仁宇视界开阔,善于以小见大,思维缜密,能将当时发生的事件与地理环境、气候以及民族的特性、国运的兴衰等联系起来,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如《万历十五年》所述1587年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是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中国大历史》第三章标题为“土壤、风向和雨量”,乍一看是讲地理,哪是讲历史,但作者在本章意在说明“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现在想想,当时的诸多因素也确实有联系,真是那么一回事儿。但我国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在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时,却没有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阐述,使学生对于全面理解历史事件大打折扣。如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等内容对洋流、信风问题只字未提。好在当今的高考文综考试要考查,迫使学生将政、史、地三科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觉得黄仁宇多角度的历史思维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我觉得黄仁宇的著作值得一读,这有助于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即所谓的“大历史观”去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也有助于历史思维的拓展,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培养新的历史思维颇有好处。
匿名用户
2011-10-03
展开全部
洛邑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