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地理文章300个字

 我来答
默默进行时
2014-02-10 · TA获得超过311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5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21万
展开全部
具体的作文找不到,不过这里有些材料你可能能用上,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话,总结起来,就OK了。

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陕西、河南、直隶(今河北)、山东等。这次大旱灾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亡达250万人,逃难者40余万人,。
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
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原因与联系:
陕西地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我们都知道,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海洋,就使得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造成此地区干燥少雨。而且,越趋向内陆,降水量就越少,各月降水量分布就越不平均,气温的年较差也越大。所以,我认为气候是导致陕西旱灾频频的主要原因。
其次地形因素也是旱灾频频的原因之一。陕西地区周围有众多山脉,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岭山脉了,而从东南方向来的,携带有大量水汽的夏季风“光临”陕西地区时,刚好受到高耸延绵的秦岭山脉阻挡,使得水汽们在“攀爬”的过程中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而涉险过关的水汽们以及其他方向汇集来的水汽等也只能形成小范围的降水。所以,这也是陕西地区降水量偏少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水利兴修不够,江河污染严重,不重视保护土壤肥力,绿化面积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大等等。

措施与效果:
出现干旱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那么,怎样在旱灾来临之后积极、有效地去应对,减少旱灾所造成的影响,就成了重中之重。
例如前不久,全国有12个省份受到了旱灾的影响,旱情为50年一遇。2008年11月中旬以来,陕西已经100多天无降水,旱情十分严峻,全省作物受旱面积达114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8%。
面对严峻的旱情,陕西省应对十分及时、果断,各级水利部门十分重视,精心调配水利设施投入抗旱,全面开启可用的塘、库、井、站、窖等小型水利设施,尽力扩大灌溉面积,并且立即启动了二级抗旱应急预案了,采取了发射火箭弹人工降雨、普及抗旱知识、稳定市场价格等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把旱灾给人民所带来的损失与影响降到最低。
据统计,全省投入抗旱人数达117万人,开起水利设施6万多处,投入机动抗旱设施1.8万台。发生饮水困难的市、县两级水利部门组织了2000多辆送水车,紧急解决了3.2万人、1.9万头大家畜的临时饮水困难。

建议与设想:
通过2009年的旱灾,我们看的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互助互爱的美好品质,但我们也能看见全国还有不少地区抗旱灾的能力较低,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灾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的防灾、减灾,这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足。
我认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的方法有以下9条: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
(4)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滴灌、地膜覆盖;
(5)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种草和树防止土地沙漠化;
(6)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
(7)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不同作物,保持土壤肥力;
(8)工厂尽量少排放有害气体,少排放工业废渣,使气候不要在进一步恶化;
(9)加大抗旱知识宣传力度,普及抗旱知识把抗灾基本知识编入中小学课本。

总结与期望:
其实,人永远无法战胜大自然,各种灾害是人们对大自然的伤害累积而成的,何不摒弃向大自然一味所要财富的态度,而去合理的开发大自然呢?再也不要让森林遭道砍伐,植被遭到破坏,水土遭到流失,河流遭到污染,让新的空气迎面吹拂,让延绵的山峦、清澈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示勃勃生机!
这是我写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青禾书味
2014-02-10 · TA获得超过6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8万
展开全部
地理无处不在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