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名人的作文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贵州提到周渔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位曾经让贵州人“长脸”、当年名震京华、如今被誉为“黔中诗帅”的历史名人。
周渔璜的一个故事至今仍在各地流传:
周渔璜酷爱读书,当年他走进京城一家大书店,浏览一番之后无不遗憾地自言自语:“可惜都是看过了的。”听见此话的书店老板很是不屑:“先生,既然你都看过,我任意指定一本,你能说出书中的大意么?”周渔黄点头,老板却更加轻蔑,说:“先不要肯定,我给你一晚上时间,让你好好回忆是不是都看过了,咱们明天再来检验。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我宁愿把整个书店的书全部送给你。”周渔璜也是点点头,并答应第二天一定回来。
当晚周渔璜思来想去,觉得那店里只有一本时宪书(即历书)他没有看过。书店老板表面不服这位傲慢的贵州小子,内心却根本不敢小瞧,心想万一真的赌输了,输掉的将是自己的平生所有财产,所以要想胜券在握必须出奇制胜,真是无巧不成书,他睡在床上左思右想,居然也想到了用时宪书来考周渔璜,因为这种书是阴阳先生用来查黄道吉日的,从来没有谁会去阅读它,他相信读书再多的周渔璜也不可能读这种没有阅读意义的书,于是对自己的“创意”喜不自禁,就等着周渔璜难堪到底吧,他还可以一举两得:既保全了书店,也教训了周渔璜。
周渔璜第二天如约来到书店,老板“善意”地说:“算了吧,还是别赌了,让你输了我很不忍心的。”周渔璜却说:“愿赌服输!”这更激起了老板的“赌劲”,他假巴随意地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时宪书放在周渔璜面前,说:“来一本简单的,你就说说这本书的大意吧!”没想到周渔璜竟说:“只说大意未免太简单了,我还是背给你听吧。”接着就不慌不忙地把时宪书背了一遍,正背还不算,又再倒背一遍,简直听得老板满身虚汗——原来,昨晚他就把这本书倒背如流了。
书店老板一言既出,感到相当为难却毫无退步之处,也算是一位敢说敢为的老板,表示整个书店的书都是周渔璜的了,即刻可以运走。而周渔璜则说:“算了吧,这些书都装在我肚子里了,我拿去也没有意义,我只有一个要求,以后不要小看贵州人就行了。”从此这个故事不胫而走,并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不能不说这个故事有夸饰的成分,但它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渔璜的博学多才。
下面介绍一下真正的周渔璜:
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野,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周渔璜才华横溢,在清初中国诗坛有很高的地位。他幼年即工诗,十四五岁时,曾赋《灯花诗》一首,传诵乡里。清初中国诗坛门户之见陋习严重,他不为时风所染,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以新、奇见长。周渔璜在京城二十多年,初以一首瑰丽特出的《万佛寺大钟歌》名震京华(万佛寺大钟即华严经大钟)——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夺其侄帝位,改年号永乐,迁都北京。一到北京,朱棣就铸华严经大钟,意在超度“靖难”死者以减轻自身罪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周渔璜写此诗时正供职于翰林院,诗中鞭挞了朱棣夺取皇位的残酷,指出“南兵百万刲羊豕”、“忠臣十族飘冤魂”、“当年杀戮成丘墟”;揭示刻有二十万字的华严经大钟“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钟声夜发老狐鸣,头戴髑髅暗中听。”;最后沉痛地说李闯王入京、崇祯吊死、明朝灭亡前的景象是“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丘陵一抔土。”可谓磅礴大气,意境幽旷,沉雄悲壮。袁枚曾赞他的“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为“终身不忘”的佳句。
周渔璜的《桐野诗集》,清代就有四种刻本流传:初名《回青山房》,又名《稼雨轩》,又名《燕山尘土》,后定名为《桐野诗集》。其弟周起濂刻于北京,称北本;周渔璜的朋友、同榜进士汪千波再刻于江苏吴县(苏州),称为南本;三刻于贵阳,为贵筑人谢廷薰所刻,称为谢本;四刻于独山莫友芝,咸丰二年(1852年)印于贵阳。今之常见《桐野诗集》,即莫友芝的咸丰本,分为四卷,第一卷68首,第二卷77首,第三卷89首,第四卷118首,总计352首诗,记录了周渔璜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的见闻和感想,堪为诗中精品!1999年1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校注本《桐野诗集》问世。
康熙皇帝曾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代诗人数谁?陈廷敬回答:周起渭(渔璜)和史宇义(蕉饮)。可见周渔璜当时在全国诗坛上已是数一数二的顶尖诗人。晚清“西南大儒”郑珍在瞻仰周渔璜的遗像后赞说:“诗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汉大,惟渔璜公。桐野一篇,眉山放翁。经纬宫商,继盛长通。”他认为周渔璜是继承盛览(长通)之后,堪与苏东坡(眉山)、陆游(放翁)媲美的诗人。周渔璜的诗不但造诣很深,而且成就很高,大画家刘海粟在《诗人周渔璜小传》中称他为“黔中诗帅”,认为“这位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论学术成就之高,阅历之广,反映民间疾苦之深,他不如郑珍(子尹)、莫友芝(郘亭)、黎庶昌(纯斋)(黎在刻画民生方面亦不如郑、莫),而才气或在三家之上”。
周渔璜的另一些学术成就是奉诏参与编篡《皇舆表》、《康熙字典》、《渊鉴内涵》等书。《皇舆表》即《大清地舆图》,是清初编成的地理学重要图籍;《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篡的,周渔璜名列二十七名篡修者之第三,可见其担当之重任;该书收字47053个,是《中华大字典》出版前我国最大的一部字典,是查找汉字的古音、古义和生僻怪字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渊鉴内涵》是一部类书,采自《唐内涵》、《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玉海》等十七部古类书,分为天、岁时、地、帝王、文学、武功、人、草、木、鸟、兽等四十五部,共四百五十卷,集我国清代以前类书之大成,周渔璜即是该书校录官。
周渔黄对地方文化建设也有突出贡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年仅27岁的周渔璜参加了贵州巡抚卫既齐组织的《贵州通志》修篡工作,担任分篡。当时贵州著名文人吴中蕃主持该项工作,十分器重周渔璜的才能,认为他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吴中蕃有诗云:“欲觅替人欣已得,可知倒屣自难禁。原将绝俗超凡事,慰我相期无限心。”周渔璜担任分篡的(康熙)《贵州通志》,全书三十六卷,后又增《杂记》,总计三十七卷,史料丰富,篇幅浩大,是贵州省地方志的重要著作。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值得贵州人骄傲的历史名人,他的故居竟是我眼前的这个样子!想起一些原本没有名人也要想办法“制造”出名人或与某名人扯上点关系的地方,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说!
周渔璜的一个故事至今仍在各地流传:
周渔璜酷爱读书,当年他走进京城一家大书店,浏览一番之后无不遗憾地自言自语:“可惜都是看过了的。”听见此话的书店老板很是不屑:“先生,既然你都看过,我任意指定一本,你能说出书中的大意么?”周渔黄点头,老板却更加轻蔑,说:“先不要肯定,我给你一晚上时间,让你好好回忆是不是都看过了,咱们明天再来检验。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我宁愿把整个书店的书全部送给你。”周渔璜也是点点头,并答应第二天一定回来。
当晚周渔璜思来想去,觉得那店里只有一本时宪书(即历书)他没有看过。书店老板表面不服这位傲慢的贵州小子,内心却根本不敢小瞧,心想万一真的赌输了,输掉的将是自己的平生所有财产,所以要想胜券在握必须出奇制胜,真是无巧不成书,他睡在床上左思右想,居然也想到了用时宪书来考周渔璜,因为这种书是阴阳先生用来查黄道吉日的,从来没有谁会去阅读它,他相信读书再多的周渔璜也不可能读这种没有阅读意义的书,于是对自己的“创意”喜不自禁,就等着周渔璜难堪到底吧,他还可以一举两得:既保全了书店,也教训了周渔璜。
周渔璜第二天如约来到书店,老板“善意”地说:“算了吧,还是别赌了,让你输了我很不忍心的。”周渔璜却说:“愿赌服输!”这更激起了老板的“赌劲”,他假巴随意地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时宪书放在周渔璜面前,说:“来一本简单的,你就说说这本书的大意吧!”没想到周渔璜竟说:“只说大意未免太简单了,我还是背给你听吧。”接着就不慌不忙地把时宪书背了一遍,正背还不算,又再倒背一遍,简直听得老板满身虚汗——原来,昨晚他就把这本书倒背如流了。
书店老板一言既出,感到相当为难却毫无退步之处,也算是一位敢说敢为的老板,表示整个书店的书都是周渔璜的了,即刻可以运走。而周渔璜则说:“算了吧,这些书都装在我肚子里了,我拿去也没有意义,我只有一个要求,以后不要小看贵州人就行了。”从此这个故事不胫而走,并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不能不说这个故事有夸饰的成分,但它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渔璜的博学多才。
下面介绍一下真正的周渔璜:
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野,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周渔璜才华横溢,在清初中国诗坛有很高的地位。他幼年即工诗,十四五岁时,曾赋《灯花诗》一首,传诵乡里。清初中国诗坛门户之见陋习严重,他不为时风所染,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以新、奇见长。周渔璜在京城二十多年,初以一首瑰丽特出的《万佛寺大钟歌》名震京华(万佛寺大钟即华严经大钟)——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夺其侄帝位,改年号永乐,迁都北京。一到北京,朱棣就铸华严经大钟,意在超度“靖难”死者以减轻自身罪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周渔璜写此诗时正供职于翰林院,诗中鞭挞了朱棣夺取皇位的残酷,指出“南兵百万刲羊豕”、“忠臣十族飘冤魂”、“当年杀戮成丘墟”;揭示刻有二十万字的华严经大钟“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钟声夜发老狐鸣,头戴髑髅暗中听。”;最后沉痛地说李闯王入京、崇祯吊死、明朝灭亡前的景象是“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丘陵一抔土。”可谓磅礴大气,意境幽旷,沉雄悲壮。袁枚曾赞他的“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为“终身不忘”的佳句。
周渔璜的《桐野诗集》,清代就有四种刻本流传:初名《回青山房》,又名《稼雨轩》,又名《燕山尘土》,后定名为《桐野诗集》。其弟周起濂刻于北京,称北本;周渔璜的朋友、同榜进士汪千波再刻于江苏吴县(苏州),称为南本;三刻于贵阳,为贵筑人谢廷薰所刻,称为谢本;四刻于独山莫友芝,咸丰二年(1852年)印于贵阳。今之常见《桐野诗集》,即莫友芝的咸丰本,分为四卷,第一卷68首,第二卷77首,第三卷89首,第四卷118首,总计352首诗,记录了周渔璜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的见闻和感想,堪为诗中精品!1999年1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校注本《桐野诗集》问世。
康熙皇帝曾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代诗人数谁?陈廷敬回答:周起渭(渔璜)和史宇义(蕉饮)。可见周渔璜当时在全国诗坛上已是数一数二的顶尖诗人。晚清“西南大儒”郑珍在瞻仰周渔璜的遗像后赞说:“诗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汉大,惟渔璜公。桐野一篇,眉山放翁。经纬宫商,继盛长通。”他认为周渔璜是继承盛览(长通)之后,堪与苏东坡(眉山)、陆游(放翁)媲美的诗人。周渔璜的诗不但造诣很深,而且成就很高,大画家刘海粟在《诗人周渔璜小传》中称他为“黔中诗帅”,认为“这位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论学术成就之高,阅历之广,反映民间疾苦之深,他不如郑珍(子尹)、莫友芝(郘亭)、黎庶昌(纯斋)(黎在刻画民生方面亦不如郑、莫),而才气或在三家之上”。
周渔璜的另一些学术成就是奉诏参与编篡《皇舆表》、《康熙字典》、《渊鉴内涵》等书。《皇舆表》即《大清地舆图》,是清初编成的地理学重要图籍;《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篡的,周渔璜名列二十七名篡修者之第三,可见其担当之重任;该书收字47053个,是《中华大字典》出版前我国最大的一部字典,是查找汉字的古音、古义和生僻怪字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渊鉴内涵》是一部类书,采自《唐内涵》、《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玉海》等十七部古类书,分为天、岁时、地、帝王、文学、武功、人、草、木、鸟、兽等四十五部,共四百五十卷,集我国清代以前类书之大成,周渔璜即是该书校录官。
周渔黄对地方文化建设也有突出贡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年仅27岁的周渔璜参加了贵州巡抚卫既齐组织的《贵州通志》修篡工作,担任分篡。当时贵州著名文人吴中蕃主持该项工作,十分器重周渔璜的才能,认为他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吴中蕃有诗云:“欲觅替人欣已得,可知倒屣自难禁。原将绝俗超凡事,慰我相期无限心。”周渔璜担任分篡的(康熙)《贵州通志》,全书三十六卷,后又增《杂记》,总计三十七卷,史料丰富,篇幅浩大,是贵州省地方志的重要著作。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值得贵州人骄傲的历史名人,他的故居竟是我眼前的这个样子!想起一些原本没有名人也要想办法“制造”出名人或与某名人扯上点关系的地方,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