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好家长?(二)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是每个新生家长最关心的事,希望本篇文摘能帮助您走出迷茫,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本讲重点:1、孩子入学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2、家长在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方面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当孩子告别了幼儿园,背上书包,怀着紧张、高兴而好奇的心情跨进了小学校门时,崭新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将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进行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父母,心情也一定异常的兴奋,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担忧:小家伙能适应学校生活吗?他会处理好跟小朋友的关系吗?老师是不是会喜欢他?孩子学习将会怎样?……的确,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这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的活动方式、生活规律、周围环境与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使儿童感到不适应:有的身体明显地消瘦;有的因完不成作业而忧心忡忡;有的因不熟悉新伙伴而感到孤独;个别孩子甚至产生“恐学心理”作为孩子的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使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一转折期。一、儿童入学后的变化儿童进入小学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第一是活动方式的变化。他们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开始成为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严肃的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在小学的读书学习活动中,国家为小学生规定了明确的任务。例如,就语文学习而言,第一学年就要学习汉语拼音,认识700个左右的生字,并要掌握它的音、形、义与读、碍、用。完成这个任务并不轻松。但孩子们都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孩子在入学前一般都渴望上学,过一种与以前不同的新生活。这种对入学的热切期待心情是儿童入学后愿意接受学校和教师教育的重要保证。但是,学校规定的严格制度和要求与他们已有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距离。例如,按时起床、上学;听见上课铃声要进入教室,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能随便说话、打闹、离开座位;要带齐学习用品;要爱护公物、保持清洁卫生;每天完成作业等等。第二是接触对象的变换。儿童进入小学,参加了集体生活,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自己的新老师和幼儿园老师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老师的态度是亲切、热情的,但总是严格地要求他们道守集体的纪律与制度,并对他们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做出各种评定,因而难免产生一种胆怯心理。儿童在幼儿园虽然也和其他小朋友生活在一起,但现在面临的毕竟都是新伙伴。因此,学生入学的头一个月,基本上是以个人的活动、个人的学习为中心,很少注意集体活动的变化,时时有某种孤独感。以后随着集体的形成,逐渐发展了集体友谊感和集体观念,老师、同学的关系才逐渐融洽起来。第三是在家庭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儿童入学后,家庭成员都把他们看成是象模象样的“学生”,需要另眼相看了。反映这种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家长往往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买最好的学习用具、崭新的服装、富有营养的食物、给他们安排安静的学习环境、单独使用的书桌等等。这些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警惕那种“父母围绕孩子转”的关系,因为它往往是孕育“儿童利己主义”的温床。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也要求成人把他们当“小学生”看待,他们急于摆脱“监护”,要求成人处处尊重他们。第四是心理上的变化。这是儿童心理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具体表现为:一是依赖心理的逐渐淡化。原先完全处于父母“保护”下,靠长辈的扶持生活,过的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趣生活,而今在学习任务面前,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这种依赖心理经过教育将要逐渐淡化。二是自主心理的树立。孩子们如今要自己背着书包上学,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例如在放学路上遇到大雨,或去躲雨,或快跑回家都要自己做出选择。三是学习心理的确立。如今学习有任务了,每天要做多少作业,认几个字……,这些学习任务,开始放在心上了。家长们了解这些变化,将能更好地指导儿童学习。二、家长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一)为儿童入学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良好的学习愿望与适宜的物质条件相结合,可以增加儿童学习的责任感。当儿童背起新书包上学时,便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肩负着应当努力学习的责任。合适的文具用品可以引起儿蘑学习的兴趣,当他们使用这些用品时,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去认真地完成学习服务。因此,父母为儿童准备一些新的文具用品是必要的。但是文具用品不能放得太多,否则,一方面不利于孩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他们在使用时面对繁多的用品,反而造成分心。当然,颜色可以鲜艳些,以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此外,刚入学的不宜使用过于高档的文具用品,这不仅因为孩子不会使用,容易弄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因为孩子自控能力差,新奇的东西容易诱发他们去摆弄,这样就影响了他们的听课。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上课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同时,家长应该在家里为儿童安排一个符合科学要求的学习位置。这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治自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孩子的座位,应当光线充足、柔和,光源来自左前方。桌椅尺寸正合适,即儿童坐下写字时胳膊肘能够舒服地平放在桌面上。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学习“角落”,有了自己的抽屉,自己的小书架,自己安放玩具的地方,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独立的一员,这对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是有好处的。(二)为孩子重新安排作息制度孩子上学后,生活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自由自在”的生活转向比较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他们处处要受到学校严格的集体生活的约束,因此会感到很不习惯。父母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特别要注意创造有规律的生活,重新安排作息制度。调整作息制度时应考虑这样4个问题:怎样才能保证儿童按时到校上课?怎样才能使儿童入学后仍然有游戏娱乐的时间,保持活泼愉快的情绪?怎样才能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能够长期坚持学习?怎样才能使儿童入学后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有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要处理好这几方面的问题,在执行作息制度时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两个环节:1、睡眠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作息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合理规定并严格执行睡眠时间,能比较好地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睡眠不足与学习负担加重,是一年级小学生遇到的一个尖锐矛盾。一般来说,学前儿童都有比较长的午睡时间,而进入小学后除夏季外基本取消了午睡。但是小学生脑力劳动的负担量都大大超过了学前儿童,如果不采取保护性措施,调整高级神经活动的紧张度,这样必定会降低学习效率。睡眠是一种最好的保护性措施。一年级小学生需要睡足10小时,才能消除一日紧张学习活动后的疲劳。只有晚上8点或8点半时入睡,才有可能做到早上6点或6点半按时起床。睡眠充足才能使儿童上课时头脑清醒,精力充沛,集中注意去接受知识。有的家长往往不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按照成人的生活习惯安排家庭生活节奏,晚上电视看到9、10点钟,这样就影响了孩子的睡眠时间。由于儿童睡眠不够,早上必然不想起床。加上他们年幼,穿衣、洗漱、进餐等技能不够熟练,所以常常拖延时间。这样不仅影响儿童上学,而且会拖累父母不能按时上班。建议家长在孩子入学前一、二周就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直至取消孩子的午睡时间,让他们早睡早起,以尽早适应新的生活规律。2、安排好小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应该督促孩子做到一放学立即回家,不在途中玩耍,回家后休息片刻便开始做功课,并养成自己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然后再去游戏的习惯。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家长们不要以为孩子的玩是无益的活动,其实与小伙伴一起做游戏,晚上适量地看些电视(不超过半小时),也是增长知识、扩展见闻、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问题是怎么控制好时间,做到适可而止。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这对发展他们健全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家长也不要一下班就把他们拴在书桌前,让他们“加班加点”,这样往往适得其反。3、不要给孩子额外布置课外作业。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人们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所以不少学校开始对一年级孩子不布置回家作业,无疑,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作为家长应该积极配合与支持,不能给孩子额外布置课外作业,以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把孩子泡在题海里的做法,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孩子的学习长进也毫无意义。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当儿童处在被动应付的状况下,他的记忆力、理解力的效果最差。家长应该有一个明智的态度。何况,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下子增加学生负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蠢事。总之,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入学后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健康状况,注意孩子睡眠时间是否充分,食欲是否旺盛。孩子的疲劳现象,不仅表现在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脸色不好等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磨磨蹭蹭、没有精神、不愿出去玩等情绪上。有些家长,入学前对孩子百依百顺,可是入学后要求特别苛刻,成为“教育妈妈”,使孩子十分反感。长此以往使孩子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从而厌恶学习。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愿望,也就会变成泡影。(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下一讲做具体介绍,这儿仅从适应学校生活的角度提几点原则要求。1、父母应当向儿童提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简明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上课思想集中,独立完成作业,并认真检查,发现错误自己改正;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正确使用学习用品等。向儿童提出这些要求后,还必须让他坚持按此要求去做。开始阶段,父母要不断地提醒督促,日复一日,良好习惯就能逐步养成。2、父母应当培养儿童独立学习的能力。有的家长对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理解不够,在培养学习习惯下功夫少,不善于诱发儿童独立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兴趣、习惯和成绩是紧密相关的。有的父母本末倒咒,往往把着眼点只放在儿童的学习成绩上,有时为了追求高分,一些家长常常给孩子现成的答案,甚至代替儿童改馅,这都不利于儿童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事实上父母辅导越多越具体,越容易助长孩子的依赖性,使他们—旦离开父母,就会不知所措。3、父母应当正确对待儿童的学习成绩。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恰如其分地关心和赞扬,或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稍高于他的水平而又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会极大地鼓舞、激励学习兴趣、求知探索精神。小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种是比较容易获得优异成绩;另——种情况是总要出点差错,很难得满分。家长应该进行具体分析,获得优异成绩时,表扬是需要的,但不可过分。一般说孩子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应该在理解上多下功夫。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更要耐心分析原因。与其说他们“不行”而去训斥他们,还不如积极地去帮助他们寻原因,关心他们。小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大致有这样一些:有的是上课时没有听懂老师讲授,概念模糊;有的虽然概念清楚,但运用知识不熟练;有的是粗心大意;有的则是贪玩图快,敷衍……总之要针对不问情况,因势利导。(四)培养儿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孩子进入学后,接触他人的机会增多了。孩子能否很快适应,将影响到他们能否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孩子们往往—会儿来往密切,一会又吵,不理睬了。这是因为学龄初期儿直的情绪情感还不够稳定,父母不必去干预。但应该不断向孩子灌输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为了尽快地形成班级集体,学校会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对于这些活动,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因为集体活动是最能培养儿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形式。在这样的活动中,往往充满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气氛,容易感受到被人爱的情感体验,容易培养待人宽厚的品质,也容易改变有的同学孤僻、不合群的脾性。问学问的友谊,有不少就是在集体活动中结成的。在这些集体活动中还会培养起孩子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在家庭中,要教育孩子孝敬长雏,多考虑家庭其他成员的需要,如有好吃的东西应先考虑到他人;看电视,也应先照顾长者的需要……。上海市好家长陆蓉芳,参加全国“少代会”并发过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赏。她在谈到“家风”时说:“……良好的家风、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们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家四代,家中老少年龄相距86岁,但却能和谐相处,互相体贴。家中从来不为一些琐事计较,对老人外尊敬。使小辈尊敬长辈,大人首先要为孩子做出样子。”父母还要教育子女尊敬老师和其他长者,虚心向老师求教,向长者学习,特别是家长的言谈要十分注意,应当正确处理自己与教师的关系,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五)尽可能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发展孩子多方面爱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这个学习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也包括学习自然、社会常识、劳动技能……,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解康、和谐的发展。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怎样做人,培养他们多务面的兴趣爱好,以适应年龄的需要。特别是目前上海正在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体现了减轻负担、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精神。所以家长应该而且必须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能力,发展良好的个性。孩子的兴趣常常是很广泛的,从集邮、画画、养鸟、养鱼,到一个故事、一部电影……。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子女感兴趣的事,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与培养。千万不要凭父母的意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条件,强制性地要求学这学那。引发兴趣需要生动、具体、实在的事例,从事例中提炼道理,再用这种道理去教育孩子。作为小学生,家长特别要重视经常跟孩子一起玩。父母应该奉献给子女一些时间,与子女一起愉快地玩,这是做父母应尽的责任。我们来看看马克思一家吧:他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多么融洽。那正是因为他们具有童心,经常与子女们在一起玩,寓教于乐。马克思工作很繁忙,但是他每天还是抽出一定时间距子女一起剪纸,一起做游戏。一边玩,一边还和子女们海阔天空地进行交谈,这大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事实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父母除了平日和子女一起玩,在星期天、节假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游山玩水”。有些家长认为带孩子外出游山玩水是浪费时间。其实,就是“游山玩水”又有什么不好呢?孩子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特别是一年级孩子。据日本一些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紧张的学习期间,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胸闷、心悸、夜间睡眠不好等现象。外出旅游一次,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所以,经常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亲眼看看祖国的山山水水、花鸟鱼虫,容易培养孩子开朗、大方、明快的性格,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有效途径。为此,父母要多留点时间给自己的子女,跟他们一起玩。(六)指导孩子为参加少先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入学的儿童十分向往自己的脖子上有一条鲜艳的红领巾,渴望参加少先队组织。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这种美好的心愿,并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介绍少先队生动活泼的活动,尤其是自己儿童时代参加少先队组织的激动心情。有一位优秀家长,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红领巾拿给自己孩子看,并描述自己当年在红领巾鼓舞下怎样走向社会、关心孤寡老人的感人事迹。当孩子急于想试戴红领巾时,他没有轻易地同意,而是告诉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积极争取,因为红领巾是荣誉的象征。这样更激起了孩子积极向上的热忱。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雷锋、赖宁为红领巾增添荣誉的故事,使他们明确入队的目的和意义。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六个方面能促使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之外,作为家长还要正确处理孩子自满和撒娇的矛盾心理。孩子有他特有的自尊感。他们往往爱模仿高年级学生,不愿被父母管管束,早晨还神气十足地挺起胸膛离家上学,可是下午一回到家里却仍然像幼儿那样缠着妈妈撒娇。两种互不相同的态度在孩子身上并存着,看起来两个人一样。一般说,孩子们夸耀自己,往往是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没有什么苦恼的时候。而撒娇则往往是感到疲劳的时候。如果孩子一撒娇,妈妈便严厉申斥,核子由于失去依靠而感到孤独和困惑,不但不能消除精神上的疲劳,甚至还会酿成各种心理问题。家长应给予充分理解,这样会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当然也不能过分,毕竟他们已经不是学前儿童,需要时时提醒他们、现在是小学生了,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成为一名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好学生。总之,孩子进入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要父母的关怀、支持,鼓励和信任,需要父母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共同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时刻感受到父母的体贴、关怀和殷切的期望,这有助于他们克服由于入学而带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应现象,从而顺利地度过入学关。(摘自《中小学德育资源网》) 思考题:1、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哪些方面的变化比较明显?您是否注意到了自己孩子的这些变化? 2、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您采取了哪些措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