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化的来源
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25
展开全部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 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巫文化 - 简介 巫文化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吴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经考证,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因此,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这里诞育了神秘悠远的巴文化之母文化---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在唐尧时期就建立了巫咸国,形成了巫文化在三峡地区(大巫山地区)之滥觞。还从这里迁徙出巫诞一部的五姓巴人到湖北长阳钟离山,巫文化与楚文化等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孕育了“记神事之书”《山海经》、伟大的文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并在天文、文学、文字、艺术、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今天仍然沿袭并广泛存在于巫溪大地的巴山夜唱、五句子山歌等文化事象都古风浓郁,而作为巫文化之历史遗存的“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 [1]巫文化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通称,是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神话的表现,传播给先民们以邪不胜正、天人合一、探求灵性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等精神。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同步演进、生生不息的哲学观。这一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予以了巨大影响。 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巫文化中的巫性意识得到升华,它逐步地影响到中国传统的艺术思维。受巫文化影响的道家在继承和发挥巫术观念,使巫性力量趋向理性的同时,又带有浓重的空想浪漫成分,使原始巫性观念扩大化,且诗意化。诗意化了的泛巫意识的具体表现,最早可追溯到巴、楚文化及屈骚文学之中。屈骚文学文采华美、怪异奇涌,散发着对原始生命力的热情歌颂和具有巫性印记的崇敬和向往,诗意化了的泛巫意识始终徜徉在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流程之中,并深深影响着后世的造型艺术发展。 巫文化 - 本义解释 巫文化 什么是“巫”
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是:“古代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并兼用药物为人求福、却灾、治病的人。”
这个解释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还有三点需要补充:
其一,巫不仅存在于古代,还活动于当代。当代不仅在偏远落后地区有巫,在发达的城市亦有巫。
其二,巫的活动不仅仅限于求福、却灾、治病,还存在预测谋划等事宜。
其三,巫往往自称自交通鬼神,与鬼神感应,趋吉避吉凶,从而骗取民众信任而获得财物。
概言之,巫是人类社会专事巫术,以祈祷、降神、感应等神秘行为为人驱灾、求吉、治病、表达心愿,并且为自己谋求生存的人。
巫的泛称是文化人,狭义解释是吃鬼神饭的文化人。
字形解释
中国上古创字是有规律的。先民把工和二个“人”字组合在一起,自有其用意。工,《说书》解释说:“工,巧饰也。象人有规规榘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宋代俆锴说:“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巫事无形,失在于诡,亦当遵规榘,解释故曰与巫同意。”工的原始意义至少有二点其一是巧饰,其二是曲尺。近人杨树达在《积微居小述林.释工》认定工象曲尺之形。工,借用古代文学家对“工”字的解释,上下二横分别代表天地。巫则是由二个人在其中。《说文》释“巫”:“象人两袖舞形”。今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认为巫字“象两玉交错形”。《汉语大字典.工部》的巫字条说:“《说文》‘筮‘筮巫以玉事神。从霝〈注:ling,古同“零”、“灵”〉声。灵〈注:ling,同“灵”〉或从巫。’古代巫师以玉为灵物。古以交错的玉形代表巫祝的巫。”因此,巫字的字形与舞形、玉器有关,上古没有贬意。注音解释
中国古代创字规律,音义有微妙的联系。清代考据学家往往穷尽毕生精力研究音群和义群的关系。巫与乌、呜、污、诬、误、恶、雾、勿、忤、芜同声,大多是些晦暗之词。巫与诬通。汉代杨雄《法语.君子》载有“不果则不果矣,人以巫鼓”。李轨《注》云:“巫鼓犹妄说也。妄说伤义,甚于不言。”汪云宝《义疏》云:“巫读诬。诬鼓,谓诬妄鼓扇。” 此外,巫与舞在读音上都是一声之转,这可能与巫的动作有关。巫最初的印象是手舞足蹈。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甲骨文时代的巫,是男巫女巫的通称,后世女巫才称为巫,男巫叫觋,《说文》中对巫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据说他们能使鬼神附体,或用其他方式见到鬼神,总之是具有与鬼神沟通的功能而不同于常人。传说有个巫咸,能知人生死祸福;黄帝作战前,要找他用蓍草来占卜;还有记载说,他的儿子巫贤当了辅佐殷王祖乙的大臣。论起来,祖乙与黄帝年代相去很远,他们父子的寿命真够长了。但既是传说就不必那么较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的巫,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是那时最有文化的人,又能将人间事向鬼神报告并把鬼神的指示带回来。但担的责任也大,譬如天不下雨,便将巫脱去衣服放在太阳下曝晒,甚至架起火来烧,以为这就可以惊动鬼神,下雨来救他,结果烧死了不少;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将用河神的名义诈骗钱财危害人民的巫,统统扔到河里去,说是请他们去通报河神,就是这古法的应用。 治病也是巫的专业,那时得病以为是中了什么邪。就找巫来驱邪。用唱歌跳舞,或口中念念有词及其他奇怪的形体动怍来行使法术;有时也给病人吃点药物。巫在表现鬼神附体或作法前,自己也常要吃某些药以求得兴奋,因为他得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癫狂状态,这些药是他们一代一代靠经验积累起来的,只有他们才有和敢用;还有象占卜的时候需要将龟甲或兽骨烧出裂纹,一般人不会烧,而巫则能很快就完成,他们确一些有别人没有的本事,于是成了“招神,逐疫,禳灾,除不祥”的专业户,巫是他们的姓氏。 殷人特别崇奉鬼神,杀了许多牲口还有俘虏和奴隶去祭祀,但最后被周人灭了。比起来周人不那么信鬼神,治病也开始有专门的医生,巫不那么重要了。医是从巫分化出来的,传说巫彭是医的开山祖。巫文化 - 特点 巫文化 巫与舞也是同音同源的。 中国巫文化其特点, 按照《辞海》编者的解释是:“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这个说法源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许慎并且认为,从造字法来看,巫字“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 “以舞降神”,可以说是古代巫的主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古代北方通古斯族系的“萨满”,无论是古代南方瑶、壮等族的“觋(师)公”,也无论是古代西南诸族的“毕摩”、“魔巴”等,他们的主要的职能就是跳神。何谓跳神?就是以跳舞迎接善良的神鬼,或以跳舞驱逐邪恶的神鬼。 作为世俗的代表“以舞降神”,其实只是巫的职能之一。在另一方面,巫又是彼岸世界的神鬼代表。在古代,巫字与灵字,是同义词,巫即是“灵”,“灵”即是巫。而“灵”,不言而喻,又是神、鬼怪的同义词。这点在希腊神话中表现特别明显。在希腊神话中,不管是主神宙斯,抑或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等,他们的“神喻”无不通过本神庙宇中的祭司来转达。这祭司,也就是与中国古代的巫相当的角色。 巫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双重性的复杂角色。其既要代表世俗,向神灵申说什么,企求什么;又要代表神灵,向世人昭示什么,告诫什么。因此,如果更确切一点来说,巫是世人与神灵之间的“媒人”,或者,拿现代术语来说,就是中介者。 巫这特殊的中介者,为了完成特殊的使命,在初期,无论社会还是其本身,要求都非常严格。其品质必须成为公众的楷模,其言行必须成为公众的表率。这种情况还保留在不久以前处在原始公社末期的景颇族中。该族明确要求巫师“董萨”:“必须是人们的表率,不抢人,不偷人,不串姑娘,不吃死牛猪等肉”。①如果巫师品行不端,那么公众就会认为其跳神必然不灵,就会被及时废黜。如果巫师举办的大型跳神活动不灵,像求雨时不下雨,则也会被公众认为背地里品行不端,那么很有可能被公众处死,以谢神灵。这在非洲、美洲和澳洲的民族志上有不少记载,在我国的甲骨文和先秦文献中也有案可稽。 为了完成特殊的使命,巫不但要求以身作则,还必须掌握一整套神秘的术数。这术数体系非常庞杂,既包括一般的巫术,也包括所谓的妖术、法术。对于巫术,学者们有多种分类法。按思维基础分类,分为“接触巫术”与“模拟巫术”(又叫“顺势巫术”);或者分为“交感巫术”、“模仿巫术”与“反抗巫术”。按性质分类,分为“白巫术”与“黑巫术”。按目的分类,分为“治病巫术”、“害人巫术”与“恋爱巫术”。妖术,是指放蛊之类的害人巫术,所以有人也叫“黑巫术”。法术,指上刀梯、走火炭、捞油锅之类的魔术。这些巫术、妖术与法术的功能主要在于使生产丰收、战争胜利、丰衣足食、家族(氏族、部落、村社)无灾无恙、个人欲望得到满足等。无疑,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对安定人心、鼓舞士气、战胜自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巫的术数,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人们幻想用超自然力的方法控制自然的反映。 诚然,巫也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其保守性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仪式、经典和术数,往往只有圈内人知道,对圈外人是秘而不宣的,甚至有“天机不可泄露”的味道。二是,仪式、经咒和术数,一味强调“纯正”、“不走样”,认为走了样,巫术活动就会失灵。像送魂等场合,假使念错经咒,以为亡灵就会迷失去向,成为游魂野鬼。所以,同样一套经咒和法术,往往东村用它,西村用它,南村用它,北村还是用它,不因地而变化。同一套经咒和法术,祖父用它,父亲用它,儿子、孙子还是用它,不随世而变化。二 巫最初产生在什么时代,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产生在原始狩猎时代:一种认为产生在原始农耕时代。笔者以为,前一种意见正确。何以见得? 在欧洲的尼沃、阿尔塔米拉和拉斯科克斯等史前洞壁画中,画面常常是重叠的野兽形象,而且,有的动物的身上留有明显的用长予或棍棒刺戳过、打击过的痕迹。在法国西南部的蒙特地加特也出土过雕刻着鱼、鳗(或蛇)的鹿骨。在其他地方也发现过头戴鹿角的史前巫师画像。专家认为这些都是用于渔猎巫术的。同样,在我国的广西宁明花山,也留存着不少古老的崖画,其中有这样的一组画面:画面中心是一只动物,其余是舞蹈者。显然,其所画的也是狩猎巫术活动。可见,在原始渔猎时代,巫和巫术已经产生。 巫在原始渔猎阶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则是万物有灵观念。大家知道,人类自从进入渔猎阶段以后,食物由花果、草叶等为主转变成鱼虫、鸟兽为主,于是,大脑的发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开始对周围的环境、生产、生活以及人本身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然而,当时初民的思维能力还十分低下,诸如日月为什么会升会落?四季为什么会发生变更?天空为什么出现可怕的雷电?地上为什么有山岳、河流?山上为什么长奇形怪状的草木和鸟兽?河流为什么会淹死人?昨天为什么渔猎多?今天为什么渔猎少?人为什么会出生、生病、死亡?如此等等的自然现象、生产现象和生理现象,感到无法解释,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灵操纵着。这就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这种万物有灵观念还浓浓地残留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怒、独龙、拉祜、布朗等族中。神仙,最初人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愿望,很单纯。只是后来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加之人类社会的层次之分、工种之分,人们就赋予了神仙的各种各样。因此神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当今社会现状的另外一种反映。[2]巫文化 - 界限 巫文化 占卜——传说伏羲发明八卦到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从而产生了《周易》这部儒道两家的经典,其中包含有丰富的预测学、风水学、气象学和辩证法,至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医学——《广博物记》卷二十二引《物原》:“神农始究脉息,辨药性,制针灸,作巫方。”《说郛》卷三十一《芸商私志》:“神农时白尼进兽药,人有疾病则拊其兽授之语,语如白尼所传,不知何语。语已,兽则如野外衔一草归,捣汁服之即愈。后黄帝令风后纪其何草,起何疾,久之如方,悉验。”此外《黄帝内经》也是重要医学著作。音乐——《路史�6�1发挥二》注引《桓谭新伦》:“神农氏继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周礼�6�1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宋史�6�1蛮夷传》:“溪峒夷僚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歌舞——《山海经�6�1大荒南经》:“巫臷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又《楚辞�6�1九歌》就是由巫觋通过歌舞乐三位一体来迎神娱神的艺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由巫觋表演的《九歌》已是后世戏曲的萌芽。”绘画——朱天顺《原始宗教》说:“原始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宗教与巫术。”如新疆天山以北的岩画撒尔乔湖行猎图,画一人用弓箭射野牛。原始人画这岩画,认为就会产生感应的魔力,行猎一定会大有收获。其他云南的沧源岩画,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四川珙县的麻塘坝岩画等等,都是原始人与巫术有关的岩画。 巫文化 - 美学内涵 巫文化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 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试图在深入了解远古巫文化的意义、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对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中主要以雕塑艺术与景观艺术为例,并结合著名艺术家江碧波教授创作的巫文化系列艺术作品来丰富我们对巫文化艺术之美学内涵的体悟。 基于以上思考,以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为立论,重点分述为6个部分。由于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问题是存在于远古巫文化之背景上的,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需要对巫文化的含义、历史文脉做一个清晰的论述,还包括了巫文化蕴含的原始哲学、宇宙观以及它对艺术的影响等。其次,人类的艺术思维方式、美学思想也都是在人类具有审美意识后发展起来的,为了更深入说明巫文化对艺术发生、发展的意义,对巫文化对人类审美发生意义进行了分析。为了能丰富并深入了解巫文化艺术的内涵,对远古人类的造型艺术形式隐藏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主要包含象征性、日常经验性及实用性三部分。由于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总是与华夏美学思想相关,为了能更加深入剖析其美学内涵,文章第四部分则采取比较分析归纳法,在横向与纵向层面上展开,对远古巫文化艺术之思维特征、中国古代人文艺术之思维特征、中国艺术之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三者的异同,主要研究他们的连续性。则是文章的点晴部分,通过对著名艺术家江碧波教授的巫文化系列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及其创作语境的分析,而丰富、生动化了巫文化艺术美学内涵。文章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巫文化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发掘巫文化的重要价值。巫文化 -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巫文化 一、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巫文化中的巫性意识影响着整个华夏文化与精神,其表现在思维模式上,便是强调朴素的整体观念,把人作为客体融化于自然之中。而中国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也就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与文化对它的影响。中国雕塑是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艺术,非常强调自然天成、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性的统一。千百年来,这个命题在不断地发展、丰富,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中国雕塑艺术在漫长岁月里,逐渐与这一华夏文化之精神相融合,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基点。 中国雕塑中的室外陵墓雕塑具有显著特征,那些墓道前的石人、石兽,其造型之大器、洗练,具有超然、豪放、自在之气。它们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自然形态,稍加雕琢,便神气活现,巍然磅礴,具有与天地共容的雄强之势。我国汉代霍去病的墓前石雕就是一个经典。这些墓前石雕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其中,一批石兽的造型呈现出了与自然共融的美。当时的西汉大匠们依原有石块的天然造型,只略微雕刻,便使石头具有了生命。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的代表之作《马踏匈奴》表现了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安祥而不失警惕,肃穆中蕴含着无穷力量。其粗壮结实的马腿,犹如四根立柱,与马的身躯浑然一体,其造型带有苍劲而朴拙,线、面、体相融的感觉,并增添了一种写意、直抒胸怀的意境情趣。这些都与汉朝多承楚风的浪漫不羁、夸张大胆相关,而楚文化则受到了与时楚国巫风盛行之影响。 中国雕塑非常注重造型与周围环境景观的协调,如在创作过程中并不着力于表现对象外形的酷似,而是注重意境与神韵的营造,以使观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从人工雕造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中体悟到世间万物和谐统一的境界。这一切全然是巫文化的巫性意识的“自然和谐”精神渗透华夏文化的结果。
二、对园林景观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园林景观是非常有特色的,它体现着华夏民族的特点,其造园之形式以及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而这一切又源自最初巫文化巫性意识中的“自然和谐”。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修剪整齐的草坪,树林花卉的种植依照自然原始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呈现一派自然风貌。甚至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用“石”手法在古典园林及设计中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石头本是无生命的,而中国古典思维却将它拟人化了,并赋予了其生命的意义。山石在园林特定的时空里能表现丰富的情感,如“春山淡治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山石成为了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使园林完美地从有序的建筑空间转向自然的自然空间。它完成了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了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建筑是主要的构景要素,中国园林景观要求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建筑力求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能协调、补充,将山水、建筑以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据来安排其空间秩序。通过展现园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巧妙的用色与用材,而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这使得园林从总体上达到了天人和谐的境界。这种和谐的追求,其实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巫文化巫性意识的“自然和谐”思维对它的深厚影响。
三、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巫文化对中国宇宙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的和谐思想起着奠基作用。中国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与气的宇宙最相合的便是线的艺术。中国绘画艺术便蕴涵着线的意味。中国人讲书画同源,是指两者都是由毛笔构成线的艺术。绘画六法中最重要的两条,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中国画中充满宇宙灵气的活的形象,就是由浓淡枯湿变化无穷的线构成,画中线的流动同构于宇宙中气的流动,线成为了中国画的生命。中国绘画基本上没有西画式的焦点透视,而多运用散点透视。在大型山水画中,观者能感到画中视域的不断移动,仿佛画外有人在行走,在许多花鸟画中,都有着一片没有背景的空白,人物花鸟并无安置的定点,好似在一片虚空之中,这虚空中充满着宇宙的灵气。中国绘画艺术所具有的这种宇宙灵气是深受中国宇宙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的和谐思想之影响,溯其根源应是远古巫文化中的原始宇宙观。受巫文化影响的道家继承发扬了巫性观念,同时更使其观念诗性化。老庄强调阴盛于阳,即是“柔弱胜刚强”。这使得中国绘画艺术思维一开始充满了柔性精神,到了后世则衍生出对“虚静”、“冲和”、“平淡”的系统性理解,并将其融会于古代画论,一直渗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思维直觉、表象、情感到艺术联想、艺术意象的全过程,致使中国绘画艺术精品都充溢着一种飘逸超脱、淡泊清峻、旷达孤寂的艺术气质和游心太玄式的神秘气息。总而言之,巫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文化形态的构成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艺术更是影响重大。[
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是:“古代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并兼用药物为人求福、却灾、治病的人。”
这个解释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还有三点需要补充:
其一,巫不仅存在于古代,还活动于当代。当代不仅在偏远落后地区有巫,在发达的城市亦有巫。
其二,巫的活动不仅仅限于求福、却灾、治病,还存在预测谋划等事宜。
其三,巫往往自称自交通鬼神,与鬼神感应,趋吉避吉凶,从而骗取民众信任而获得财物。
概言之,巫是人类社会专事巫术,以祈祷、降神、感应等神秘行为为人驱灾、求吉、治病、表达心愿,并且为自己谋求生存的人。
巫的泛称是文化人,狭义解释是吃鬼神饭的文化人。
字形解释
中国上古创字是有规律的。先民把工和二个“人”字组合在一起,自有其用意。工,《说书》解释说:“工,巧饰也。象人有规规榘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宋代俆锴说:“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巫事无形,失在于诡,亦当遵规榘,解释故曰与巫同意。”工的原始意义至少有二点其一是巧饰,其二是曲尺。近人杨树达在《积微居小述林.释工》认定工象曲尺之形。工,借用古代文学家对“工”字的解释,上下二横分别代表天地。巫则是由二个人在其中。《说文》释“巫”:“象人两袖舞形”。今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认为巫字“象两玉交错形”。《汉语大字典.工部》的巫字条说:“《说文》‘筮‘筮巫以玉事神。从霝〈注:ling,古同“零”、“灵”〉声。灵〈注:ling,同“灵”〉或从巫。’古代巫师以玉为灵物。古以交错的玉形代表巫祝的巫。”因此,巫字的字形与舞形、玉器有关,上古没有贬意。注音解释
中国古代创字规律,音义有微妙的联系。清代考据学家往往穷尽毕生精力研究音群和义群的关系。巫与乌、呜、污、诬、误、恶、雾、勿、忤、芜同声,大多是些晦暗之词。巫与诬通。汉代杨雄《法语.君子》载有“不果则不果矣,人以巫鼓”。李轨《注》云:“巫鼓犹妄说也。妄说伤义,甚于不言。”汪云宝《义疏》云:“巫读诬。诬鼓,谓诬妄鼓扇。” 此外,巫与舞在读音上都是一声之转,这可能与巫的动作有关。巫最初的印象是手舞足蹈。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甲骨文时代的巫,是男巫女巫的通称,后世女巫才称为巫,男巫叫觋,《说文》中对巫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据说他们能使鬼神附体,或用其他方式见到鬼神,总之是具有与鬼神沟通的功能而不同于常人。传说有个巫咸,能知人生死祸福;黄帝作战前,要找他用蓍草来占卜;还有记载说,他的儿子巫贤当了辅佐殷王祖乙的大臣。论起来,祖乙与黄帝年代相去很远,他们父子的寿命真够长了。但既是传说就不必那么较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的巫,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是那时最有文化的人,又能将人间事向鬼神报告并把鬼神的指示带回来。但担的责任也大,譬如天不下雨,便将巫脱去衣服放在太阳下曝晒,甚至架起火来烧,以为这就可以惊动鬼神,下雨来救他,结果烧死了不少;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将用河神的名义诈骗钱财危害人民的巫,统统扔到河里去,说是请他们去通报河神,就是这古法的应用。 治病也是巫的专业,那时得病以为是中了什么邪。就找巫来驱邪。用唱歌跳舞,或口中念念有词及其他奇怪的形体动怍来行使法术;有时也给病人吃点药物。巫在表现鬼神附体或作法前,自己也常要吃某些药以求得兴奋,因为他得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癫狂状态,这些药是他们一代一代靠经验积累起来的,只有他们才有和敢用;还有象占卜的时候需要将龟甲或兽骨烧出裂纹,一般人不会烧,而巫则能很快就完成,他们确一些有别人没有的本事,于是成了“招神,逐疫,禳灾,除不祥”的专业户,巫是他们的姓氏。 殷人特别崇奉鬼神,杀了许多牲口还有俘虏和奴隶去祭祀,但最后被周人灭了。比起来周人不那么信鬼神,治病也开始有专门的医生,巫不那么重要了。医是从巫分化出来的,传说巫彭是医的开山祖。巫文化 - 特点 巫文化 巫与舞也是同音同源的。 中国巫文化其特点, 按照《辞海》编者的解释是:“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这个说法源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许慎并且认为,从造字法来看,巫字“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 “以舞降神”,可以说是古代巫的主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古代北方通古斯族系的“萨满”,无论是古代南方瑶、壮等族的“觋(师)公”,也无论是古代西南诸族的“毕摩”、“魔巴”等,他们的主要的职能就是跳神。何谓跳神?就是以跳舞迎接善良的神鬼,或以跳舞驱逐邪恶的神鬼。 作为世俗的代表“以舞降神”,其实只是巫的职能之一。在另一方面,巫又是彼岸世界的神鬼代表。在古代,巫字与灵字,是同义词,巫即是“灵”,“灵”即是巫。而“灵”,不言而喻,又是神、鬼怪的同义词。这点在希腊神话中表现特别明显。在希腊神话中,不管是主神宙斯,抑或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等,他们的“神喻”无不通过本神庙宇中的祭司来转达。这祭司,也就是与中国古代的巫相当的角色。 巫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双重性的复杂角色。其既要代表世俗,向神灵申说什么,企求什么;又要代表神灵,向世人昭示什么,告诫什么。因此,如果更确切一点来说,巫是世人与神灵之间的“媒人”,或者,拿现代术语来说,就是中介者。 巫这特殊的中介者,为了完成特殊的使命,在初期,无论社会还是其本身,要求都非常严格。其品质必须成为公众的楷模,其言行必须成为公众的表率。这种情况还保留在不久以前处在原始公社末期的景颇族中。该族明确要求巫师“董萨”:“必须是人们的表率,不抢人,不偷人,不串姑娘,不吃死牛猪等肉”。①如果巫师品行不端,那么公众就会认为其跳神必然不灵,就会被及时废黜。如果巫师举办的大型跳神活动不灵,像求雨时不下雨,则也会被公众认为背地里品行不端,那么很有可能被公众处死,以谢神灵。这在非洲、美洲和澳洲的民族志上有不少记载,在我国的甲骨文和先秦文献中也有案可稽。 为了完成特殊的使命,巫不但要求以身作则,还必须掌握一整套神秘的术数。这术数体系非常庞杂,既包括一般的巫术,也包括所谓的妖术、法术。对于巫术,学者们有多种分类法。按思维基础分类,分为“接触巫术”与“模拟巫术”(又叫“顺势巫术”);或者分为“交感巫术”、“模仿巫术”与“反抗巫术”。按性质分类,分为“白巫术”与“黑巫术”。按目的分类,分为“治病巫术”、“害人巫术”与“恋爱巫术”。妖术,是指放蛊之类的害人巫术,所以有人也叫“黑巫术”。法术,指上刀梯、走火炭、捞油锅之类的魔术。这些巫术、妖术与法术的功能主要在于使生产丰收、战争胜利、丰衣足食、家族(氏族、部落、村社)无灾无恙、个人欲望得到满足等。无疑,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对安定人心、鼓舞士气、战胜自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巫的术数,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人们幻想用超自然力的方法控制自然的反映。 诚然,巫也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其保守性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仪式、经典和术数,往往只有圈内人知道,对圈外人是秘而不宣的,甚至有“天机不可泄露”的味道。二是,仪式、经咒和术数,一味强调“纯正”、“不走样”,认为走了样,巫术活动就会失灵。像送魂等场合,假使念错经咒,以为亡灵就会迷失去向,成为游魂野鬼。所以,同样一套经咒和法术,往往东村用它,西村用它,南村用它,北村还是用它,不因地而变化。同一套经咒和法术,祖父用它,父亲用它,儿子、孙子还是用它,不随世而变化。二 巫最初产生在什么时代,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产生在原始狩猎时代:一种认为产生在原始农耕时代。笔者以为,前一种意见正确。何以见得? 在欧洲的尼沃、阿尔塔米拉和拉斯科克斯等史前洞壁画中,画面常常是重叠的野兽形象,而且,有的动物的身上留有明显的用长予或棍棒刺戳过、打击过的痕迹。在法国西南部的蒙特地加特也出土过雕刻着鱼、鳗(或蛇)的鹿骨。在其他地方也发现过头戴鹿角的史前巫师画像。专家认为这些都是用于渔猎巫术的。同样,在我国的广西宁明花山,也留存着不少古老的崖画,其中有这样的一组画面:画面中心是一只动物,其余是舞蹈者。显然,其所画的也是狩猎巫术活动。可见,在原始渔猎时代,巫和巫术已经产生。 巫在原始渔猎阶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则是万物有灵观念。大家知道,人类自从进入渔猎阶段以后,食物由花果、草叶等为主转变成鱼虫、鸟兽为主,于是,大脑的发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开始对周围的环境、生产、生活以及人本身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然而,当时初民的思维能力还十分低下,诸如日月为什么会升会落?四季为什么会发生变更?天空为什么出现可怕的雷电?地上为什么有山岳、河流?山上为什么长奇形怪状的草木和鸟兽?河流为什么会淹死人?昨天为什么渔猎多?今天为什么渔猎少?人为什么会出生、生病、死亡?如此等等的自然现象、生产现象和生理现象,感到无法解释,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灵操纵着。这就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这种万物有灵观念还浓浓地残留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怒、独龙、拉祜、布朗等族中。神仙,最初人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愿望,很单纯。只是后来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加之人类社会的层次之分、工种之分,人们就赋予了神仙的各种各样。因此神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当今社会现状的另外一种反映。[2]巫文化 - 界限 巫文化 占卜——传说伏羲发明八卦到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从而产生了《周易》这部儒道两家的经典,其中包含有丰富的预测学、风水学、气象学和辩证法,至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医学——《广博物记》卷二十二引《物原》:“神农始究脉息,辨药性,制针灸,作巫方。”《说郛》卷三十一《芸商私志》:“神农时白尼进兽药,人有疾病则拊其兽授之语,语如白尼所传,不知何语。语已,兽则如野外衔一草归,捣汁服之即愈。后黄帝令风后纪其何草,起何疾,久之如方,悉验。”此外《黄帝内经》也是重要医学著作。音乐——《路史�6�1发挥二》注引《桓谭新伦》:“神农氏继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周礼�6�1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宋史�6�1蛮夷传》:“溪峒夷僚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歌舞——《山海经�6�1大荒南经》:“巫臷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又《楚辞�6�1九歌》就是由巫觋通过歌舞乐三位一体来迎神娱神的艺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由巫觋表演的《九歌》已是后世戏曲的萌芽。”绘画——朱天顺《原始宗教》说:“原始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宗教与巫术。”如新疆天山以北的岩画撒尔乔湖行猎图,画一人用弓箭射野牛。原始人画这岩画,认为就会产生感应的魔力,行猎一定会大有收获。其他云南的沧源岩画,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四川珙县的麻塘坝岩画等等,都是原始人与巫术有关的岩画。 巫文化 - 美学内涵 巫文化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 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试图在深入了解远古巫文化的意义、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对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中主要以雕塑艺术与景观艺术为例,并结合著名艺术家江碧波教授创作的巫文化系列艺术作品来丰富我们对巫文化艺术之美学内涵的体悟。 基于以上思考,以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为立论,重点分述为6个部分。由于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问题是存在于远古巫文化之背景上的,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需要对巫文化的含义、历史文脉做一个清晰的论述,还包括了巫文化蕴含的原始哲学、宇宙观以及它对艺术的影响等。其次,人类的艺术思维方式、美学思想也都是在人类具有审美意识后发展起来的,为了更深入说明巫文化对艺术发生、发展的意义,对巫文化对人类审美发生意义进行了分析。为了能丰富并深入了解巫文化艺术的内涵,对远古人类的造型艺术形式隐藏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主要包含象征性、日常经验性及实用性三部分。由于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总是与华夏美学思想相关,为了能更加深入剖析其美学内涵,文章第四部分则采取比较分析归纳法,在横向与纵向层面上展开,对远古巫文化艺术之思维特征、中国古代人文艺术之思维特征、中国艺术之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三者的异同,主要研究他们的连续性。则是文章的点晴部分,通过对著名艺术家江碧波教授的巫文化系列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及其创作语境的分析,而丰富、生动化了巫文化艺术美学内涵。文章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巫文化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发掘巫文化的重要价值。巫文化 -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巫文化 一、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巫文化中的巫性意识影响着整个华夏文化与精神,其表现在思维模式上,便是强调朴素的整体观念,把人作为客体融化于自然之中。而中国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也就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与文化对它的影响。中国雕塑是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艺术,非常强调自然天成、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性的统一。千百年来,这个命题在不断地发展、丰富,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中国雕塑艺术在漫长岁月里,逐渐与这一华夏文化之精神相融合,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基点。 中国雕塑中的室外陵墓雕塑具有显著特征,那些墓道前的石人、石兽,其造型之大器、洗练,具有超然、豪放、自在之气。它们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自然形态,稍加雕琢,便神气活现,巍然磅礴,具有与天地共容的雄强之势。我国汉代霍去病的墓前石雕就是一个经典。这些墓前石雕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其中,一批石兽的造型呈现出了与自然共融的美。当时的西汉大匠们依原有石块的天然造型,只略微雕刻,便使石头具有了生命。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的代表之作《马踏匈奴》表现了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安祥而不失警惕,肃穆中蕴含着无穷力量。其粗壮结实的马腿,犹如四根立柱,与马的身躯浑然一体,其造型带有苍劲而朴拙,线、面、体相融的感觉,并增添了一种写意、直抒胸怀的意境情趣。这些都与汉朝多承楚风的浪漫不羁、夸张大胆相关,而楚文化则受到了与时楚国巫风盛行之影响。 中国雕塑非常注重造型与周围环境景观的协调,如在创作过程中并不着力于表现对象外形的酷似,而是注重意境与神韵的营造,以使观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从人工雕造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中体悟到世间万物和谐统一的境界。这一切全然是巫文化的巫性意识的“自然和谐”精神渗透华夏文化的结果。
二、对园林景观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园林景观是非常有特色的,它体现着华夏民族的特点,其造园之形式以及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而这一切又源自最初巫文化巫性意识中的“自然和谐”。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修剪整齐的草坪,树林花卉的种植依照自然原始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呈现一派自然风貌。甚至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用“石”手法在古典园林及设计中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石头本是无生命的,而中国古典思维却将它拟人化了,并赋予了其生命的意义。山石在园林特定的时空里能表现丰富的情感,如“春山淡治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山石成为了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使园林完美地从有序的建筑空间转向自然的自然空间。它完成了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了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建筑是主要的构景要素,中国园林景观要求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建筑力求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能协调、补充,将山水、建筑以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据来安排其空间秩序。通过展现园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巧妙的用色与用材,而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这使得园林从总体上达到了天人和谐的境界。这种和谐的追求,其实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巫文化巫性意识的“自然和谐”思维对它的深厚影响。
三、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巫文化对中国宇宙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的和谐思想起着奠基作用。中国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与气的宇宙最相合的便是线的艺术。中国绘画艺术便蕴涵着线的意味。中国人讲书画同源,是指两者都是由毛笔构成线的艺术。绘画六法中最重要的两条,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中国画中充满宇宙灵气的活的形象,就是由浓淡枯湿变化无穷的线构成,画中线的流动同构于宇宙中气的流动,线成为了中国画的生命。中国绘画基本上没有西画式的焦点透视,而多运用散点透视。在大型山水画中,观者能感到画中视域的不断移动,仿佛画外有人在行走,在许多花鸟画中,都有着一片没有背景的空白,人物花鸟并无安置的定点,好似在一片虚空之中,这虚空中充满着宇宙的灵气。中国绘画艺术所具有的这种宇宙灵气是深受中国宇宙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的和谐思想之影响,溯其根源应是远古巫文化中的原始宇宙观。受巫文化影响的道家继承发扬了巫性观念,同时更使其观念诗性化。老庄强调阴盛于阳,即是“柔弱胜刚强”。这使得中国绘画艺术思维一开始充满了柔性精神,到了后世则衍生出对“虚静”、“冲和”、“平淡”的系统性理解,并将其融会于古代画论,一直渗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思维直觉、表象、情感到艺术联想、艺术意象的全过程,致使中国绘画艺术精品都充溢着一种飘逸超脱、淡泊清峻、旷达孤寂的艺术气质和游心太玄式的神秘气息。总而言之,巫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文化形态的构成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艺术更是影响重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