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战争有关的成语,故事,诗句 5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展开全部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无常势---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Z37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无常势---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Z37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声东击西、暗渡陈仓、打草惊蛇、调虎离山、欲擒故纵、反客为主、借刀杀人、南门入侵、瞒天过海、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声东击西、暗渡陈仓、打草惊蛇、调虎离山、欲擒故纵、反客为主、借刀杀人、南门入侵、瞒天过海
【退避三舍】、【如火如荼】【草木皆兵】、【围魏救赵】、【运筹帷幄】
2、【马革裹尸】、【势如破竹】、【调虎离山】、【兵荒马乱】、【枕戈待旦】
3、【赤膊上阵】、【穷兵黩武】、【百战百胜】、【战无不克】、【速战速决】
4、【乌合之众】、【屡战屡败】、【血战到底】、【以战养战】、【短兵相接】
5、【打草惊蛇】、【各自为战】、【孤军奋战】、【南征北战】、【骁勇善战】
6、【四面楚歌】、【勇冠三军】、【浴血奋战】、【纸上谈兵】、【城下之盟】
7、【用兵如神】、【同仇敌忾】、【暗度陈仓】、【胡服骑射】、【炮火连天】
8、【有勇无谋】、【烽烟四起】、【步步为营】、【刀光剑影】、【枪林弹雨】
9、【全民皆兵】、【金戈铁马】、【血肉横飞】、【硝烟弥漫】、【风声鹤唳】
10、【声东击西】、【揭竿而起】、【坚壁清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11、【出奇制胜】、【兵戎相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刀剑无眼】
12、【偃甲息兵】、【倒戈相向】、【上兵伐谋】、【穷兵黩武】、【腹背受敌】
13、【大获全胜】、【远交近攻】、【单枪匹马】、【秣马厉兵】、【招兵买马】
14、【人仰马翻】、【汗马功劳】、【战火纷飞】、【千军万马】、【冲锋陷阵】
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希望对您有帮助!(*^__^*) 嘻嘻……
【退避三舍】、【如火如荼】【草木皆兵】、【围魏救赵】、【运筹帷幄】
2、【马革裹尸】、【势如破竹】、【调虎离山】、【兵荒马乱】、【枕戈待旦】
3、【赤膊上阵】、【穷兵黩武】、【百战百胜】、【战无不克】、【速战速决】
4、【乌合之众】、【屡战屡败】、【血战到底】、【以战养战】、【短兵相接】
5、【打草惊蛇】、【各自为战】、【孤军奋战】、【南征北战】、【骁勇善战】
6、【四面楚歌】、【勇冠三军】、【浴血奋战】、【纸上谈兵】、【城下之盟】
7、【用兵如神】、【同仇敌忾】、【暗度陈仓】、【胡服骑射】、【炮火连天】
8、【有勇无谋】、【烽烟四起】、【步步为营】、【刀光剑影】、【枪林弹雨】
9、【全民皆兵】、【金戈铁马】、【血肉横飞】、【硝烟弥漫】、【风声鹤唳】
10、【声东击西】、【揭竿而起】、【坚壁清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11、【出奇制胜】、【兵戎相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刀剑无眼】
12、【偃甲息兵】、【倒戈相向】、【上兵伐谋】、【穷兵黩武】、【腹背受敌】
13、【大获全胜】、【远交近攻】、【单枪匹马】、【秣马厉兵】、【招兵买马】
14、【人仰马翻】、【汗马功劳】、【战火纷飞】、【千军万马】、【冲锋陷阵】
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希望对您有帮助!(*^__^*) 嘻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04-08
展开全部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无常势---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Z37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无常势---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Z37中国儿童资源网
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Z37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