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明园的毁灭》。
这篇文章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的课文,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圆明园残简》。
现代作家王和声所作,文中用圆明园的“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骸进行比较,以此来突出英法侵略者的卑劣行径,通过引用雨果的评价体现出圆明园是一个浓缩了人类文明精华的奇迹,通过回味与凭吊圆明园的完美与残缺,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悲惨遭遇的无限痛惜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3,《哭泣的圆明园》。
现代作家张晓惠所作,是一篇带着感情深刻的游记。前文写十年前去圆明园的情景,过渡到写今天再去圆明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将今天圆明园的喧嚣与十年前的清寂对比,突出作者因为现在不少人忘记历史和耻辱而产生的沉痛心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选自《雨果文集》第11卷的文章,程曾厚译。本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文章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5,《闲话圆明园》。
现代作家继辉,文章写“我”刻意要去圆明园的理由:缅怀过去,哭泣历史。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用更多笔墨写辉煌,毁灭就让人觉得惋惜,说明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哭泣圆明园: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蹫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
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
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 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 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
先生,您问我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觉得这次远征值得称誉,干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气,相当重视我的感想,按照您的高见,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的远征,是英法两国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对英法两国的这一胜利究竟赞赏到何等程度。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只要想像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
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像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
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
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扩展资料
1、《哭泣的圆明园》是一篇带着感情深刻的游记。它有着散文的意味,但是很深的感情把圆明园的遗址及在遗址上看到的嬉笑的人群所引发的感悟。文章是从作者“偏要”去看圆明园开始,到在圆明园里面看见拍照的人的笑,都是贯彻着作者对历史的思考。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选自《雨果文集》第11卷的文章,程曾厚译。本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圆明园犹如一部中国近代史册,具有撼人心魄的价值 。
参考资料
推荐于2017-11-26
哭泣的圆明园(Kaiser3344)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 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 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 —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 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 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 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 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 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 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 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 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 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 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 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 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 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 嚣.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 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 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 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 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 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 竟也有这许多的人!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 着石子; 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 "对 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 ;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 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 那捧着相机的说: 笑! 笑啊! 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在大水地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 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 我有点不知所措. 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 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 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 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 眼眶和心口就都 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 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 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 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 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 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 在经过那么 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 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 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 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您问我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觉得这次远征值得称誉,干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气,相当重视我的感想。按照您的高见,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的远征,是英法两国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对英法两国的这一胜利究竟赞赏到何等程度。
既然您想知道我的看法,那么我答复如下: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像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像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富归还被劫掠的中国。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赏。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
于高城居
2.绝唱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青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环形、菱形的交相叠印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池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存在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