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用途和好处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用途:
笔,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
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符号或图画,也有利用固体笔尖的硬度比书写表面大的特性在表面刻出符号或图画。
现今普遍使用的是签字笔和圆珠笔,绘制艺术底稿和画图则多用铅笔。
二、好处:
笔是书写的工具,可以用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宣传思想、联络感情等等。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用品。
扩展资料:
中性笔的笔头类型:
1、子弹头型
仔细观察这种中性笔的笔头,我们会发现它们就象一颗子弹一样。在制造过程中,我们通过金属切削将一根原棒切削成一颗完整的笔头。
2、针管型
通常,我们将这种类型的笔头称为“全针管”。它与子弹头型笔头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它由非
切削方式加工而成。在加工成笔头之前,它是一根完整的细管,通过精密仪器从3个方向在细管前端打3个凹点,形成球珠的碗座;而后面的细管则形成三角形的油槽。
3、半针管
半针管是介乎与子弹头和针管之间,外形更加美观。笔头尖端可以做到跟针管一样细,而笔头尾端跟子弹头的尾端是一样大的。半针管型可以制造相对较细的笔头,例如0.48,0.35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性笔
展开全部
用途:
笔,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符号或图画,也有利用固体笔尖的硬度比书写表面大的特性在表面刻出符号或图画。现今普遍使用的是签字笔和圆珠笔,绘制艺术底稿和画图则多用铅笔。而古代,在中国,使用的是毛笔。古希腊、古罗马曾在木板面上涂蜡,然后用铁棒在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从中世纪开始,在欧美,则是使用芦苇笔或鹅毛笔,2012年,由中国人发明的带帽铅笔成为了中国在笔发展史的进程中新的贡献,值得国人骄傲。
好处:
笔是书写的工具,可以用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宣传思想、联络感情等等。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用品。
笔,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符号或图画,也有利用固体笔尖的硬度比书写表面大的特性在表面刻出符号或图画。现今普遍使用的是签字笔和圆珠笔,绘制艺术底稿和画图则多用铅笔。而古代,在中国,使用的是毛笔。古希腊、古罗马曾在木板面上涂蜡,然后用铁棒在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从中世纪开始,在欧美,则是使用芦苇笔或鹅毛笔,2012年,由中国人发明的带帽铅笔成为了中国在笔发展史的进程中新的贡献,值得国人骄傲。
好处:
笔是书写的工具,可以用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宣传思想、联络感情等等。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用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10-23
展开全部
可用来写字,画画,算题,记录怕忘记的重要的东西,
追答
在学校,金融,商业,广泛应用,每个人都会用到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笔的用处有很多,不同的行业就有不同的用处,不同的人对笔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文人把笔当成无价之宝,很珍惜,而对于其他的行业还说就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2013年1月5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清华简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作品名称
《尚书》
外文名称
Book of Documents
作品别名
《书》、《书经》
创作年代
前10世纪(周代)
作品出处
《四书五经》
释义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2]
刘起釪的《尚书学史》认为《尚书》作为书名是汉代的事。
《尚书正义》说郑玄“依《书》纬,以‘尚’字是孔子所加。”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称《尚书》,所以《书》纬和郑玄之说不为无本。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2]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某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3]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2013年1月5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清华简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作品名称
《尚书》
外文名称
Book of Documents
作品别名
《书》、《书经》
创作年代
前10世纪(周代)
作品出处
《四书五经》
释义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2]
刘起釪的《尚书学史》认为《尚书》作为书名是汉代的事。
《尚书正义》说郑玄“依《书》纬,以‘尚’字是孔子所加。”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称《尚书》,所以《书》纬和郑玄之说不为无本。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2]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某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3]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