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吃饺子的习俗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这一天不准妇女串门,串门不吉利。《清裨类钞》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这天各家都吃水饺,意为用水饺包起来,以求吉利。如今虽说人们对妇女串门不讲究了,但这天吃饺子却成了各家习惯。“破五”节吃饺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 600年前的春秋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在山东滕州的春秋墓葬中出土的陪葬铜器中,就曾经发现了几个饺子。
薄薄的饺子皮里面不仅仅是小小的馅料,更包裹着浩瀚的混沌与乾坤,包裹着中华的历史与传承,包裹着文化的风俗与传统,还有家人浓浓的祈愿与祝福……饺子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彻底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每当说起饺子,很多人都会与北方的水饺画上等号,把饺子归为一种北方地区才有的传统美食。其实不然,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中曾有着这样的记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按照上面描述,当时的馄饨就是半月形的,和今天的饺子外形极为相似,所以,后世学者据此认为馄饨就是饺子。只是随着时代的更迭,南北文化差异的影响,才有了形状和名称上的差别。
照北方传统的婚俗传统来讲,男女婚嫁时,女方上轿前在娘家吃的最后一口饭,一般都是面条,寓意女子出嫁“一路顺风”“凡事如意”。而来到娘家拜过天地后吃的第一口饭,一般都是由婆婆端上来的一碗煮得半熟的“饺子”,“交子”正取“交合生子”的吉祥寓意。当新娘吃下一口后,就会有旁边的“金童”大声的问道“生不生啊?”这时新娘只要一个“生”字出口,则会满堂喝彩,皆大欢喜。饺子过去的形状酷似元宝,所以经常被当作金钱和财富的象征。陕西很多地方的汤饺被称作“元宝汤”;山西平鲁一带从锅中盛饺子叫做“捞元宝”;东北地区特色的酸菜馅饺子,寓意“酸宝”(谐音“栓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汉族民俗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破五习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大凡很多重要的节日,饺子无疑在饮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年俗,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
大凡很多重要的节日,饺子无疑在饮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大年除夕吃饺子,“破五”要吃饺子,入伏要吃饺子,立秋要吃饺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饺子,很多很多啦。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汉族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
吃饺子
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关键词:健康,养生,食物,油,饺子,吃饺子有讲究,5个方面都要注意,小西和你说说饺子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