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是光波叠加原理,用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用强烈的单色光照射到开有小孔S的不透明的遮光扳上,后面置有另一块光阑,开有两个小孔S1和S2。杨氏利用了惠更斯对光的传播所提出的次波假设解释了这个实验。
S1,S2为完全相同的线光源,P是屏幕上任意一点,它与S1,S2连线的中垂线交点S'相距x,与S1,S2相距为rl、r2,双缝间距离为d,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L。
因双缝间距d远小于缝到屏的距离L,P点处的光程差:δ=r2-r1=dsinθ=dtgθ=dx/Lsinθ=tgθ,这是因为θ角度很小的时候,可以近似认为相等。
干涉明条纹的位置可由干涉极大条件d=kλ得:x=(L/d)kλ,干涉暗条纹位置可由干涉极小条件d=(k+1/2)λ得:x=(D/d)(k+1/2)λ明条纹之间、暗条纹之间距都是:Δx=λ(D/d)。
扩展资料:
干涉条纹是等距离分布的,公式都有波长参数在里面,波长越长,相差越大。条纹形状:为一组与狭缝平行、等间隔的直线(干涉条纹特点)菲涅尔双棱镜,菲涅尔双面镜、埃洛镜的干涉情况都与此类似。
光的干涉是指若干个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光强分布不等于由各个成员波单独造成的光强分布之和,而出现明暗相间的现象。光的干涉现象的发现在历史上对于由光的微粒说到光的波动说的演进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801年,托马斯·杨提出了干涉原理并首先做出了双狭缝干涉实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氏双缝干涉
2023-06-12 广告
推荐于2017-09-26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