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学中,主动问语文老师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并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疑问,主要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会“质疑”。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学生上语文课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1.迷信书本,没有质疑的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质疑的意识,使其认识到书上讲的不一定就完全正确,只有树立了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敢于否定的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质疑。
2.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学生大都习惯于去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主动质疑。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因此,要使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就要破除学生对教师的迷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从教师“教”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缺乏足够的相关知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因此,即使问题摆在面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根本不知道那就是问题,不知道怎样质疑。因此,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4.面子思想严重。一些学生怕自己答错题丢了面子,因此,出现小学生提问比初中生踊跃,初中生比高中生踊跃,年龄越大问题越少的怪现象。这其中除了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成熟、稳重的因素外,面子观念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了。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丢掉面子思想,不要怕犯错误,怀疑错了、问错了并不是坏事;另一方面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质疑提问的积极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鼓励。
二、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学生没了疑问,也不需提问,长此下去,质疑从何而来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教师、向经典挑战,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片温馨的土壤。
2.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不以成败论英雄”,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并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3.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善于设疑,就是要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一个疑问设置的恰当与否,设置的疑问太简单或太难,都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师摸清学生的水准,对教材进行精心的研究,选好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深入浅出,或直题曲问,或小题大做。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1.把握质疑时机。打铁要看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的,也有涉及写作方法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提出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教学环节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时,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克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释疑的氛围。
2.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课堂上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学生积极举手,但当他站起来后,却张口结舌,说不明白。这类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提问的形式。直问,简单问“有什么”等。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为营,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但愿“质疑教学”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在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学生上语文课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1.迷信书本,没有质疑的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质疑的意识,使其认识到书上讲的不一定就完全正确,只有树立了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敢于否定的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质疑。
2.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学生大都习惯于去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主动质疑。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因此,要使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就要破除学生对教师的迷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从教师“教”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缺乏足够的相关知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因此,即使问题摆在面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根本不知道那就是问题,不知道怎样质疑。因此,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4.面子思想严重。一些学生怕自己答错题丢了面子,因此,出现小学生提问比初中生踊跃,初中生比高中生踊跃,年龄越大问题越少的怪现象。这其中除了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成熟、稳重的因素外,面子观念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了。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丢掉面子思想,不要怕犯错误,怀疑错了、问错了并不是坏事;另一方面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质疑提问的积极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鼓励。
二、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学生没了疑问,也不需提问,长此下去,质疑从何而来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教师、向经典挑战,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片温馨的土壤。
2.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不以成败论英雄”,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并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3.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善于设疑,就是要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一个疑问设置的恰当与否,设置的疑问太简单或太难,都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师摸清学生的水准,对教材进行精心的研究,选好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深入浅出,或直题曲问,或小题大做。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1.把握质疑时机。打铁要看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的,也有涉及写作方法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提出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教学环节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时,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克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释疑的氛围。
2.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课堂上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学生积极举手,但当他站起来后,却张口结舌,说不明白。这类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提问的形式。直问,简单问“有什么”等。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为营,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但愿“质疑教学”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在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2018-05-2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符合现代教学论的思想,也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我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索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中,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引导问难机智,明确质疑主旨
其实,每个儿童生来就有探究反射的机能,这种反射表现为好奇心和求知欲,遇事总喜欢问“为什么”。但是就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采取班级授课制,班级人数多,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没有适当的引导,就会出现学生问题提得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提的问题过于繁杂,不能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等现象,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而且,提问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动状态的外部表现,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的初步呈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排除疑难,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养成提问的习惯,提高质疑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揭示问难做法,养成质疑氛围
(一) 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敢疑敢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疑敢问,积极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如果课堂的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就容易对老师产生恐惧而不敢提出问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会担心提的问题不合适,会招人笑话而不敢提问题,这些习惯表现无疑将阻滞着学生的创造心向和创造思维品质的激发和培养。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回答有误。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宽松、活跃、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疑会问。
1. 质疑问难的方法
方法的教学往往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为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还应教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方法。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在数学教学中,质疑问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最基本的问题质疑,
(2)从课题入手。
(3)从方法上质疑。
(4)从原因上质疑。
另外,还可以从结论(概念)质疑,例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一结论中,为什么要用“只”字,少了这个“只”字行吗?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引号?
2. 质疑要从低年级抓起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年级中采用质疑的手段进行教学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是低年级学生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认知和组织思维、扩展思维的能力较低,分析思考能力较差,但是胆子相对较大,你让他们提问题,他们会乐此不疲,但是问题也往往提不到点子上,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质疑的教学手段,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呢?
作为教师,首先要表扬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对于所提的问题的闪光点要及时作出具体的肯定。对于提出了好问题的学生,不仅要对其进行大家都羡慕的表扬或奖励,还要带着学生分析问题具体好在哪里,怎么好法。使这些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在其他孩子心中成为一种榜样的作用,而且在孩子的心中也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原来提问题就要提这样的问题。
而且对于低年级学生,往往是有了教师的“质”,才能引出学生的“质”。如在第四册教材的第43页开始的例3、例4、例5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先复习了数的组成和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然后设疑:“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常常可以利用旧的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那这些旧知识对我们这节课学习新知识有什么作用?该怎么用呢?”这么一问,孩子的兴趣上来,对学习的热情一激即发,所以当例3的400+300等例题一出示,虽然老师没教,孩子们已立刻能把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沟通起来,都能清楚地看到和以往整十的加减法一样,实际上也是转化为20以内的加减法,只是后面的单位是“百”或是“千”。例3的成功激励着学生很轻易就完成了例4例5的学习。可能是这几个例题学得顺畅,学生认识很深刻,到了例6“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教学,就有孩子浑然不顾教师安排复习部分的暗示,提出计算320+40的另一种想法,他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320+40其实就是32个十和4个十在相加,等于36个十,也就是360,所以320+40=360。”这显然是个很有质量的问题,虽然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难度,计算起来不一定简便,但是它暗示了这个学生能把“整十数看成以‘十’为单位的数“这一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中,对于他自己来说,这是学习能力的飞跃。
此外教师要吃透教材,紧紧把握教材内容的迁移作用,引导和示范如何质疑。最重要的还是把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去。
(三)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善疑善问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这样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善疑善问。
另外,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自身智力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难以走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程序中。而且即使不懂,他们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一不留神,可能会导致他们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差距拉得更大,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所以教师尤其要鼓励低差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兼顾“两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长期不厌其烦的指导、鼓励,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三、培养问难习惯,提高质疑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素质教育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使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友善的气氛中学习、成长,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引导问难机智,明确质疑主旨
其实,每个儿童生来就有探究反射的机能,这种反射表现为好奇心和求知欲,遇事总喜欢问“为什么”。但是就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采取班级授课制,班级人数多,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没有适当的引导,就会出现学生问题提得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提的问题过于繁杂,不能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等现象,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而且,提问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动状态的外部表现,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的初步呈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排除疑难,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养成提问的习惯,提高质疑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揭示问难做法,养成质疑氛围
(一) 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敢疑敢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疑敢问,积极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如果课堂的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就容易对老师产生恐惧而不敢提出问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会担心提的问题不合适,会招人笑话而不敢提问题,这些习惯表现无疑将阻滞着学生的创造心向和创造思维品质的激发和培养。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回答有误。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宽松、活跃、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疑会问。
1. 质疑问难的方法
方法的教学往往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为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还应教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方法。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在数学教学中,质疑问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最基本的问题质疑,
(2)从课题入手。
(3)从方法上质疑。
(4)从原因上质疑。
另外,还可以从结论(概念)质疑,例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一结论中,为什么要用“只”字,少了这个“只”字行吗?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引号?
2. 质疑要从低年级抓起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年级中采用质疑的手段进行教学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是低年级学生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认知和组织思维、扩展思维的能力较低,分析思考能力较差,但是胆子相对较大,你让他们提问题,他们会乐此不疲,但是问题也往往提不到点子上,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质疑的教学手段,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呢?
作为教师,首先要表扬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对于所提的问题的闪光点要及时作出具体的肯定。对于提出了好问题的学生,不仅要对其进行大家都羡慕的表扬或奖励,还要带着学生分析问题具体好在哪里,怎么好法。使这些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在其他孩子心中成为一种榜样的作用,而且在孩子的心中也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原来提问题就要提这样的问题。
而且对于低年级学生,往往是有了教师的“质”,才能引出学生的“质”。如在第四册教材的第43页开始的例3、例4、例5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先复习了数的组成和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然后设疑:“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常常可以利用旧的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那这些旧知识对我们这节课学习新知识有什么作用?该怎么用呢?”这么一问,孩子的兴趣上来,对学习的热情一激即发,所以当例3的400+300等例题一出示,虽然老师没教,孩子们已立刻能把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沟通起来,都能清楚地看到和以往整十的加减法一样,实际上也是转化为20以内的加减法,只是后面的单位是“百”或是“千”。例3的成功激励着学生很轻易就完成了例4例5的学习。可能是这几个例题学得顺畅,学生认识很深刻,到了例6“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教学,就有孩子浑然不顾教师安排复习部分的暗示,提出计算320+40的另一种想法,他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320+40其实就是32个十和4个十在相加,等于36个十,也就是360,所以320+40=360。”这显然是个很有质量的问题,虽然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难度,计算起来不一定简便,但是它暗示了这个学生能把“整十数看成以‘十’为单位的数“这一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中,对于他自己来说,这是学习能力的飞跃。
此外教师要吃透教材,紧紧把握教材内容的迁移作用,引导和示范如何质疑。最重要的还是把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去。
(三)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善疑善问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这样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善疑善问。
另外,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自身智力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难以走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程序中。而且即使不懂,他们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一不留神,可能会导致他们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差距拉得更大,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所以教师尤其要鼓励低差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兼顾“两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长期不厌其烦的指导、鼓励,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三、培养问难习惯,提高质疑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素质教育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使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友善的气氛中学习、成长,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