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将军与孤女的故事
1972年,在战争过去27年后,中日两国的邦交恢复了正常。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一段中国司令员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成为两国人民之间寻求谅解与友好的最好的桥梁。1984年,一部名叫《将军与孤女》的影片上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片讲述了1940的晋察冀战场,八路军战士在战火中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在中方司令员的关心下,两个小姑娘在根据地受到中国军民的悉心照顾,最后被安全送回给日方。四十年后日本小姑娘再次回到中国。人们关注的与其说是电影本身,不如说是电影背后的那个真实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那么,这段四十年前的往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传奇故事呢?
那是1940年8月,故事发生在从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也就是正太铁路上的一个叫东王舍的村庄。这是横贯太行山脉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铁路线上,有天险娘子关和日军在华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井陉煤矿,藏量丰富,煤质优良。“七七事变”后,井陉失陷,井陉煤矿成为日本侵华战争中掠夺中国资源,推行“以战养战”战略的一个重要能源供应基地。除了供给华北日军的全部需用外,大部分煤炭通过火车运回了日本本土。
曾经是华北交通公司职员的美穗子的父亲——加藤清利,1939年末作为助理被派遣到井陉煤矿车站,负责运输煤炭。
1940年8月,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了。战役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交通总破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重点摧毁正太铁路。8月20日夜,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参战部队按计划对华北各线敌伪军据点同时发起进攻。
当时我们晋察冀聂荣臻元帅领导的晋察冀的八路军,也是115师的老三团,打井陉,也就是正太路。因为百团大战主攻的就是正太路,打娘子关附近的井陉矿区。当时打井陉的时候,我们的部队进到了井陉,然后日军为了阻止我们的部队继续前进,就不顾他们的侨民还没有撤退,就打了好多带着燃烧弹的迫击炮弹,这样的话把矿区整个打成了一片火海。
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在火海当中,在一片废墟,残垣断壁当中听见了呼救声和婴儿的啼哭声。然后就奋不顾身进去,进去以后背出来两个孩子,还有他们的父亲。他们的父亲因为重伤,当时包扎了以后没有治好,后来就死了。
被救出来的两个孩子正是四岁的美穗子和她不到一岁的妹妹瑠美子。指挥这次进攻的是当时任晋察冀中央纵队总指挥的杨成武。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回忆了这段往事。
杨成武回忆录:我一看,稍大的那个约莫五六岁,小的那个,最多只有一岁,右肩胛受了轻伤,此时,她合着睫毛长长的眼睛,已经在战士怀里睡着了。她那又白又胖的小脸上,时不时地轻轻抽搐着。唉,可怜的娃娃,梦中也不得安宁。日本军阀的侵略行径,使他们本国的婴儿也在为战争流血啊!
两个日本小姑娘被两个战士救了,救了回去以后,他们拿她们没有办法,话也听不懂,怎么养,有很多困难。所以给她们找蜂蜜呀找羊奶呀,再有就是根据她的眼神看她需要什么,想吃什么。后来觉得怎么办啊?当然在说从战火中救儿童对八路军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是两个日本小孩,是敌人的小孩,他不一样啊,他弄回去怎么办?就觉得反正太可怜了,我们不能扔下她们不管。
面对两个日本小姑娘,八路军战士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向当时的军区司令部打电话请示。
当时接电话的是个参谋,也觉得这个事情比较特殊,就讲你等我答复,他们就去给聂帅报告。聂帅说应该把她送来,叫他们赶紧送来,我们对俘虏只要他放下武器我们还宽待呢,两个日本小女孩是无辜的,送过来看怎么处置他们。后来他们很快从前线,把两个日本小女孩,送到了司令部。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聂荣臻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子,她“嗯嗯”的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
没想到在四十年后,因为记错了名字,在寻找这个小姑娘时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聂荣臻回忆录:当时,我的相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部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
在聂帅的安排下,两个小姑娘被送往石家庄。战士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聂帅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还往筐里堆了许多梨子。
美穗子回忆:小时候听祖母讲过父母都被卷入了战火,自己已经记不清楚了。直到1980年,中日两国的报道和事后的调查唤起了儿时的记忆。据我的伯父讲,我被八路军领走,后又送回来了。回国那阵子,我常常向祖母讲起吃梨和坐挑筐的事情。
当时沙飞就照了三张照片。一张是聂帅牵着美穗子的,这张照片,一张是她坐在箩筐里面吃梨的照片,一张是老乡挑着他们两个回去的照片。这样留下了三张照片。这三张照片也是都很珍贵的。
战地摄影记者沙飞拍摄了这组照片。其中的部分作品,最早发表在1941年6月《解放画刊》第二号上,这是一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最早发表的中文媒体是1942年7月7日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几张照片,为中国和日本真实地记录下来了这段千古流芳的佳话,留下了这百世不朽的名作:《将军与孤女》,由此,引出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故事。
随着美穗子姐妹回去的,还有聂荣臻将军写给日军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扶养。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深望君等翻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在《聂荣臻回忆录》中这样写到。“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
“自从送走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些年来,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烽烟四起,兵荒马乱,不知两个小姑娘当时是否安全回国了。”
时光一晃,过去了四十年,昔日兵戎相见的两个国家,理应冰释前嫌。这段将军救孤的往事,在那个年代被人们再次从尘封的记忆中拾起。
2、聂荣臻处理宗教问题的小故事
1937年秋,聂荣臻一一五师一部进入五台山,部队就驻扎在五台山寺庙里。
五台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胜地之一。早自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就开始建筑寺庙,经魏、北齐、隋、唐,及至清末,屡经修建。到抗战爆发时五台山共有庙宇300多座。这些庙宇,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前者住和尚,后者住喇嘛。和尚和喇嘛加起来有几千人,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部队刚进入五台山的时候,路过一座大庙前,12个乐师穿着黑色的袈裟,又是短箫,又是长笛,还有皮鼓、小锣,热烈欢迎大军进山。聂荣臻领着指战员合掌躬身,以礼相待。到五台山后,聂荣臻经常告诫下属要尊重宗教信仰,要把和尚、喇嘛当作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并要与他们结成朋友。为此,他命令各单位都要注意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不得干涉僧侣们正常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破坏寺庙设施。同时,还要讲究方法,向僧侣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聂荣臻还命令部队,要爱护五台山的一草一木,保护五台山庙宇不受敌寇和土匪的破坏、骚扰;要在战斗之余,整修庙宇,为僧人挑水砍柴。聂荣臻的上述措施,使昔日只知念经拜佛的和尚、喇嘛们深受感动。他们说:羊羔还有跪乳之情,乌鸦还有反哺之恩,庙里老佛爷还要给他烧香点灯,我们出家人难道没有一点血性吗?日本鬼子把火烧到佛祖门口,我们岂能坐视不顾!
到达五台山后不久,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五台山僧众一致抗日,聂荣臻带人专程到寺庙集中的台怀镇,去看望出家人。五台山佛教僧会会长、大法师然秀,闻知,特地组织寺庙乐队欢迎。12个僧人身披袈裟,分站两行,钹箫笙笛齐鸣,皮鼓小锣轻敲,其声幽雅动人,使人犹如步入仙境。聂荣臻高兴地说:"真想不到,在这偏僻的山乡,在这四面被敌人包围的境地,还能听到如此幽雅的音乐。"然秀双手合十,笑着说:"庙堂音乐,源远流长。贫僧命众小僧吹奏佛曲,以表示我们五台山僧人对八路军的热烈欢迎。阿弥陀佛!"
同然秀等僧人寒暄之后,聂荣臻详细地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聂荣臻着重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佛教、寺庙、僧侣,并不简单化地以“封建迷信”一语斥之,而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不干涉僧侣们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对寺庙文物古迹予以保护。听了聂荣臻关于党的宗教政策的介绍,五台山僧众对共产党、八路军疑惧顿消,刮目相看。紧接着,聂荣臻又向然秀等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指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最后,聂荣臻告诉然秀等五台山僧众:八路军将在华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八路军的英雄气概,使在场的佛门弟子深受感动。然秀当即代表五台山僧众表示:"出家人慈悲为怀。我等出家不出国,保不住国家,佛祖、寺庙何存!抗日救亡,僧众有责!"后来,五台山的佛教救国同盟会成立,对团结出家人一起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坚持敌后抗战,晋察冀边区决定在1938年1月召开全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会议召开之前审查与会代表资格时,对于五台山的和尚和喇嘛的代表权问题,意见发生了分歧。
筹备处的个别青年同志提出,和尚和喇嘛是出家人,只能烧香念佛,对抗战恐怕不会有什么好处,不必吸收他们参政。参加筹备会的黄敬(晋察冀边区党委负责人)、邓拓(《抗敌报》社社长)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的理由是,和尚和喇嘛也是中国人,有着团结抗日的一致要求。僧人们组织的"动委会"、"自卫队",在五台山挎着刀枪放哨,为过往的抗日部队提供食宿,都说明他们是抗日的,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
这个问题提交给聂荣臻,要他最后表态。聂荣臻到筹备处专门就这一问题作了发言。聂荣臻说:“我同意黄敬、邓拓等同志的意见,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和尚、喇嘛也是中国人,他们虽然出了家,但并没有出国。在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之中,我们应该和各民族各阶层紧紧地携手,不分彼此,共同抗日。我们不能因为和尚、喇嘛有宗教信仰,便把他们排斥在抗日的门外。一切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们,应该有坚强的团结。只要不甘心当亡国奴,我们就应该团结他们共同抗日。”后来,筹备处统一了意见,一致同意和尚、喇嘛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军政民代表大会。当和尚、喇嘛的代表走进大会会场的时候,与会全体代表热烈鼓掌,还喊了欢迎的口号。
在军政民代表大会讨论减租问题时,又出现了分歧。一位军人代表认为:五台山和尚、喇嘛拥有大量土地,是大地主,他们每日除烧香念佛外,别无他事,对抗日丝毫没有帮助,所以在颁布减租的时候,应该把各寺庙的租额特别多减一点,好来改善佃农的生活,使得佃农能够踊跃参加抗日战争。
针对这个代表的观点,聂荣臻再次就和尚、喇嘛问题在军政民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聂荣臻说,在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上,我们应该紧紧地携手,不分彼此共同抗日。和尚、喇嘛也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并不甘心当亡国奴,他们也有抗日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可以存歧视的心理。……我们要消灭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要团结一致,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
聂荣臻在军政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使和尚和喇嘛很感动,相当一部分有爱国心的僧侣参加了抗日工作。他们拿起刀枪,在山关隘口,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他们倾其寺庙所存,为过往的抗日队伍提供给养;他们敲起钟磬,穿起袈裟,为抗战牺牲的英烈礼佛念经,超度英灵。还有不少的青年僧人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最前线,在全国僧侣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72年,在战争过去27年后,中日两国的邦交恢复了正常。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一段中国司令员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成为两国人民之间寻求谅解与友好的最好的桥梁。1984年,一部名叫《将军与孤女》的影片上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片讲述了1940的晋察冀战场,八路军战士在战火中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在中方司令员的关心下,两个小姑娘在根据地受到中国军民的悉心照顾,最后被安全送回给日方。四十年后日本小姑娘再次回到中国。人们关注的与其说是电影本身,不如说是电影背后的那个真实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那么,这段四十年前的往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传奇故事呢?
那是1940年8月,故事发生在从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也就是正太铁路上的一个叫东王舍的村庄。这是横贯太行山脉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铁路线上,有天险娘子关和日军在华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井陉煤矿,藏量丰富,煤质优良。“七七事变”后,井陉失陷,井陉煤矿成为日本侵华战争中掠夺中国资源,推行“以战养战”战略的一个重要能源供应基地。除了供给华北日军的全部需用外,大部分煤炭通过火车运回了日本本土。
曾经是华北交通公司职员的美穗子的父亲——加藤清利,1939年末作为助理被派遣到井陉煤矿车站,负责运输煤炭。
1940年8月,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了。战役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交通总破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重点摧毁正太铁路。8月20日夜,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参战部队按计划对华北各线敌伪军据点同时发起进攻。
当时我们晋察冀聂荣臻元帅领导的晋察冀的八路军,也是115师的老三团,打井陉,也就是正太路。因为百团大战主攻的就是正太路,打娘子关附近的井陉矿区。当时打井陉的时候,我们的部队进到了井陉,然后日军为了阻止我们的部队继续前进,就不顾他们的侨民还没有撤退,就打了好多带着燃烧弹的迫击炮弹,这样的话把矿区整个打成了一片火海。
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在火海当中,在一片废墟,残垣断壁当中听见了呼救声和婴儿的啼哭声。然后就奋不顾身进去,进去以后背出来两个孩子,还有他们的父亲。他们的父亲因为重伤,当时包扎了以后没有治好,后来就死了。
被救出来的两个孩子正是四岁的美穗子和她不到一岁的妹妹瑠美子。指挥这次进攻的是当时任晋察冀中央纵队总指挥的杨成武。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回忆了这段往事。
杨成武回忆录:我一看,稍大的那个约莫五六岁,小的那个,最多只有一岁,右肩胛受了轻伤,此时,她合着睫毛长长的眼睛,已经在战士怀里睡着了。她那又白又胖的小脸上,时不时地轻轻抽搐着。唉,可怜的娃娃,梦中也不得安宁。日本军阀的侵略行径,使他们本国的婴儿也在为战争流血啊!
两个日本小姑娘被两个战士救了,救了回去以后,他们拿她们没有办法,话也听不懂,怎么养,有很多困难。所以给她们找蜂蜜呀找羊奶呀,再有就是根据她的眼神看她需要什么,想吃什么。后来觉得怎么办啊?当然在说从战火中救儿童对八路军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是两个日本小孩,是敌人的小孩,他不一样啊,他弄回去怎么办?就觉得反正太可怜了,我们不能扔下她们不管。
面对两个日本小姑娘,八路军战士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向当时的军区司令部打电话请示。
当时接电话的是个参谋,也觉得这个事情比较特殊,就讲你等我答复,他们就去给聂帅报告。聂帅说应该把她送来,叫他们赶紧送来,我们对俘虏只要他放下武器我们还宽待呢,两个日本小女孩是无辜的,送过来看怎么处置他们。后来他们很快从前线,把两个日本小女孩,送到了司令部。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聂荣臻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子,她“嗯嗯”的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
没想到在四十年后,因为记错了名字,在寻找这个小姑娘时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聂荣臻回忆录:当时,我的相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部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
在聂帅的安排下,两个小姑娘被送往石家庄。战士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聂帅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还往筐里堆了许多梨子。
美穗子回忆:小时候听祖母讲过父母都被卷入了战火,自己已经记不清楚了。直到1980年,中日两国的报道和事后的调查唤起了儿时的记忆。据我的伯父讲,我被八路军领走,后又送回来了。回国那阵子,我常常向祖母讲起吃梨和坐挑筐的事情。
当时沙飞就照了三张照片。一张是聂帅牵着美穗子的,这张照片,一张是她坐在箩筐里面吃梨的照片,一张是老乡挑着他们两个回去的照片。这样留下了三张照片。这三张照片也是都很珍贵的。
战地摄影记者沙飞拍摄了这组照片。其中的部分作品,最早发表在1941年6月《解放画刊》第二号上,这是一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最早发表的中文媒体是1942年7月7日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几张照片,为中国和日本真实地记录下来了这段千古流芳的佳话,留下了这百世不朽的名作:《将军与孤女》,由此,引出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故事。
随着美穗子姐妹回去的,还有聂荣臻将军写给日军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扶养。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深望君等翻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在《聂荣臻回忆录》中这样写到。“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
“自从送走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些年来,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烽烟四起,兵荒马乱,不知两个小姑娘当时是否安全回国了。”
时光一晃,过去了四十年,昔日兵戎相见的两个国家,理应冰释前嫌。这段将军救孤的往事,在那个年代被人们再次从尘封的记忆中拾起。
2、聂荣臻处理宗教问题的小故事
1937年秋,聂荣臻一一五师一部进入五台山,部队就驻扎在五台山寺庙里。
五台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胜地之一。早自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就开始建筑寺庙,经魏、北齐、隋、唐,及至清末,屡经修建。到抗战爆发时五台山共有庙宇300多座。这些庙宇,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前者住和尚,后者住喇嘛。和尚和喇嘛加起来有几千人,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部队刚进入五台山的时候,路过一座大庙前,12个乐师穿着黑色的袈裟,又是短箫,又是长笛,还有皮鼓、小锣,热烈欢迎大军进山。聂荣臻领着指战员合掌躬身,以礼相待。到五台山后,聂荣臻经常告诫下属要尊重宗教信仰,要把和尚、喇嘛当作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并要与他们结成朋友。为此,他命令各单位都要注意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不得干涉僧侣们正常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破坏寺庙设施。同时,还要讲究方法,向僧侣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聂荣臻还命令部队,要爱护五台山的一草一木,保护五台山庙宇不受敌寇和土匪的破坏、骚扰;要在战斗之余,整修庙宇,为僧人挑水砍柴。聂荣臻的上述措施,使昔日只知念经拜佛的和尚、喇嘛们深受感动。他们说:羊羔还有跪乳之情,乌鸦还有反哺之恩,庙里老佛爷还要给他烧香点灯,我们出家人难道没有一点血性吗?日本鬼子把火烧到佛祖门口,我们岂能坐视不顾!
到达五台山后不久,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五台山僧众一致抗日,聂荣臻带人专程到寺庙集中的台怀镇,去看望出家人。五台山佛教僧会会长、大法师然秀,闻知,特地组织寺庙乐队欢迎。12个僧人身披袈裟,分站两行,钹箫笙笛齐鸣,皮鼓小锣轻敲,其声幽雅动人,使人犹如步入仙境。聂荣臻高兴地说:"真想不到,在这偏僻的山乡,在这四面被敌人包围的境地,还能听到如此幽雅的音乐。"然秀双手合十,笑着说:"庙堂音乐,源远流长。贫僧命众小僧吹奏佛曲,以表示我们五台山僧人对八路军的热烈欢迎。阿弥陀佛!"
同然秀等僧人寒暄之后,聂荣臻详细地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聂荣臻着重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佛教、寺庙、僧侣,并不简单化地以“封建迷信”一语斥之,而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不干涉僧侣们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对寺庙文物古迹予以保护。听了聂荣臻关于党的宗教政策的介绍,五台山僧众对共产党、八路军疑惧顿消,刮目相看。紧接着,聂荣臻又向然秀等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指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最后,聂荣臻告诉然秀等五台山僧众:八路军将在华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八路军的英雄气概,使在场的佛门弟子深受感动。然秀当即代表五台山僧众表示:"出家人慈悲为怀。我等出家不出国,保不住国家,佛祖、寺庙何存!抗日救亡,僧众有责!"后来,五台山的佛教救国同盟会成立,对团结出家人一起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坚持敌后抗战,晋察冀边区决定在1938年1月召开全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会议召开之前审查与会代表资格时,对于五台山的和尚和喇嘛的代表权问题,意见发生了分歧。
筹备处的个别青年同志提出,和尚和喇嘛是出家人,只能烧香念佛,对抗战恐怕不会有什么好处,不必吸收他们参政。参加筹备会的黄敬(晋察冀边区党委负责人)、邓拓(《抗敌报》社社长)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的理由是,和尚和喇嘛也是中国人,有着团结抗日的一致要求。僧人们组织的"动委会"、"自卫队",在五台山挎着刀枪放哨,为过往的抗日部队提供食宿,都说明他们是抗日的,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
这个问题提交给聂荣臻,要他最后表态。聂荣臻到筹备处专门就这一问题作了发言。聂荣臻说:“我同意黄敬、邓拓等同志的意见,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和尚、喇嘛也是中国人,他们虽然出了家,但并没有出国。在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之中,我们应该和各民族各阶层紧紧地携手,不分彼此,共同抗日。我们不能因为和尚、喇嘛有宗教信仰,便把他们排斥在抗日的门外。一切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们,应该有坚强的团结。只要不甘心当亡国奴,我们就应该团结他们共同抗日。”后来,筹备处统一了意见,一致同意和尚、喇嘛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军政民代表大会。当和尚、喇嘛的代表走进大会会场的时候,与会全体代表热烈鼓掌,还喊了欢迎的口号。
在军政民代表大会讨论减租问题时,又出现了分歧。一位军人代表认为:五台山和尚、喇嘛拥有大量土地,是大地主,他们每日除烧香念佛外,别无他事,对抗日丝毫没有帮助,所以在颁布减租的时候,应该把各寺庙的租额特别多减一点,好来改善佃农的生活,使得佃农能够踊跃参加抗日战争。
针对这个代表的观点,聂荣臻再次就和尚、喇嘛问题在军政民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聂荣臻说,在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上,我们应该紧紧地携手,不分彼此共同抗日。和尚、喇嘛也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并不甘心当亡国奴,他们也有抗日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可以存歧视的心理。……我们要消灭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要团结一致,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
聂荣臻在军政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使和尚和喇嘛很感动,相当一部分有爱国心的僧侣参加了抗日工作。他们拿起刀枪,在山关隘口,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他们倾其寺庙所存,为过往的抗日队伍提供给养;他们敲起钟磬,穿起袈裟,为抗战牺牲的英烈礼佛念经,超度英灵。还有不少的青年僧人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最前线,在全国僧侣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