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南美白对虾一亩应放多少苗
根据虾池条件和饵料供应情况确定放养量,一般放养密度为3到5万尾/667平方米。
池塘选择:
1、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交通方便的池塘,虾池面积2000到3300立方米,水深为1.5到2.0米,池底为泥沙底质,保水性能好.
2、虾池四周用塑料薄膜圈围池堤,高度为1.0米,以防南美白对虾外逃和鼠、蛇、青蛙等敌害进入。进水口设60目筛绢网过滤,出水口设40目筛绢网拦虾外逃。
扩展资料:
增强白对虾抗病能力:
1、早期壮苗:
(1)在华南沿海轮含,养虾户习并桐岩惯于虾苗长到3厘米以上才喂幼虾配合饲料,有的虾苗投入20天后才喂饲料,利用虾池肥水的基础饵料生物养虾。
(2)这对于南美白对虾来说是很不科学的,虾苗刚从苗场放入虾池养殖,如果营养跟不上,就会给整个养殖过程带来病害的威胁。
(3)如果在虾苗入池后立即加喂少量的免疫球蛋白动物性饵料,可以提高虾苗对外界刺激的应绝御激能力,显著提高虾苗成活率。
2、中期防病:
由于南美白对虾食量大,投饵量可按其生活习性进行调整,每天可投喂5-6餐,白天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35%,晚间投65%。每星期加喂两餐免疫球蛋白,按3%-5%拌在饲料中以提高虾体的抗病力。
3、后期催肥:
在中期的养殖基础上,加大投饵量,特别是在对虾摄食旺盛的傍晚和深夜,加强高效优质配合饲料的投喂,并增加投喂次数,适当提高虾塘的池水盐度,促进对虾蜕壳和硬壳,这样可以提高商品虾的质量,增加养虾的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对虾
因为从养殖周期来看,放养密度为3-7万尾/亩之间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养殖周期呈延长趋势。结合第一次的起捕规格,当放养密度小于4万尾/亩时,养殖周期较短,而且第一次的起捕规格较大,平均为41尾/500g,说明了此密度下的池塘水体未得到充分地利用,所以最终的亩产量也是最低的。当放养密度为4-7万尾/亩时,第一次起捕时规格差异不大,平均规格在50-53尾/500g左右,这与市场要求联系紧密,因为一般的对虾出售规格很少小于60尾/500g。
从日增重来看,4-7万尾/亩的放养密度范围内对虾日增重变化不大,趋于平稳,但结合成活率来看,却是随密度上升明显下降,考虑密度与成活率两个因素后发现,存塘虾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4.3万尾/亩,说明了池塘环境能承受的容载量也在此范围之内。
亩产量的变化也可验证上述结论:当放养密度在3-7万尾/亩之间,并且逐步增大时,亩产量随之上升;且当放养密度在3-5万尾/亩时,随密度的升高,亩产量的增加更为显著;密度在5-7万尾/亩间增加时,亩产量的增加并不明显。这也说明了单位养殖水体存在一个最适的养殖容量,当放养密度小于最适养殖容量时,随放养密度的增加,亩产量会快速上升;当放养密度超过最适养殖容量后,亩产量变化不大,而养殖周期却延长。
放养密度的改变必然会引起池塘饲培穗料的投喂量、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组成、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等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养殖周期、成活率、饵料系数和亩产量等相应的变化。在对模扒虾土池养殖中,当放养密度较低时,水体中配码卜的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而高密度放养条件下,蓝球藻和裸甲藻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甚至超过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一半以上,这两种藻类能分泌毒素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这对池塘水质的管理及对虾天然饵料的补充上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为对虾养殖的日常管理造成了困难。
而且,低密度养殖时,水体中浮游植物占优势,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则浮游动物占优势,这是因为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水体有机污染严重,而在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量都会降低,从而引起了水难肥、水质变化剧烈、在天气变化时易发生水变等严重的后果。
结合上面的分析,放养密度结合苗种质量来考虑,初始放养密度×预计成活率控制在3.5-4.5万尾/亩最适宜
先说虾塘类型:普通土塘:A海水土塘7至9万苗,自己淡化应按10万尾/亩,从虾苗标粗厂引进则看你是否养殖多造虾一般低温阶段3万、5万不等,高温7万即可,;B淡水土塘5至7万苗,自己淡化应按照8万尾/亩,从淡水淡化标粗厂引进则5.5万尾/亩为好。
高位池养殖:部分海水淡水,30万尾/亩即可。如果自己淡化应在40万尾/亩。
大棚养殖:4万烂前尾/亩为好,淡水3万尾/亩为好。
工厂化养殖:50万尾/亩至60万尾/亩,自己淡化还应增加,看自己的养殖水平了。
正常情况是:自己淡化的成活率为60%至饥老清70%,虾苗标粗厂引进,除去运输距离的远近和虾塘的可适应性,成活率一般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