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中学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语文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如:我在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分为: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梁桥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任务分层化。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二、语文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者渣辩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张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理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在教材的“品质”上,叶圣陶提出了“朴实、精确”的要求,主张足以示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这更是一种基于语文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正确主张。毫无疑义,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首缺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体会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思想、方法,体会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用好、用活、用实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理论不但包含了叶圣陶对于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还包含了他对于语文教材归宿的别有见地的论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归宿论的基本思想。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 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他说:“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 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这确应成为语文教材观所追求的归宿。
4、细节上应学会推敲。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5、驾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已学、待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语文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材中的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硬要把这些例子讲深讲透,而是要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走出这些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像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
四、语文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语文教学方式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总体把握原则。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的文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其次,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议论文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选择语文教学法的最佳效果原则。最佳效果,是指语文教师选用的教学法必须在一节课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达到方法和效果的统一。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有的语文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3、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各种语文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片面使用这种方法,就会妨碍学生直观记忆能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每种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学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如:
上课前,请大家听首诗,猜猜写的是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
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
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
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
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旧中国的破产农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对!──这就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著名人物──阿Q!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六、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
这里说的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死套”案中的预设性、计划性的教学模式,而是语文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面的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将主题活动穿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或者以活动主题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活动,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活动,保持长久的高涨学习情绪;通过活动,走到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可以使老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保持教学过程持续监控。
1、调整语文备课的重点。新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只信教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2、调控语文教学流程。语文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遇到一些“特殊”问题,语文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语文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3、调整语文课堂练习。语文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练习活动中,在设计多样的练习的同时,应依据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适时调控,或增减练习的数量、或调整练习的要求、或交换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七、语文教学机智结构最优化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1、洞察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锐敏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各种反应,具有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谐调能力。
2、思辩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各种思辩能力、具有处理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矛盾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及学习与生活情感的反映,展开积极思维,设计对策。
3、反应力。培养语文教师的主体意识,要求语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外在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作出反应,使学生始终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4、判断力。培养语文教师果断处置偶发事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对此类问题作出准确判断,选择最佳的处置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学生群体之间心悦诚服。
5、应变力。培养语文教师控制和调节教学气氛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教态”、调控“学态”能力,如:当教学方法不当、自身教态失误,学生学态不佳等引起语文教学中出现错综复杂局面时,能迅速使教与学两个子系统相互谐调。在语文课中,语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八、语文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究氛围,是促使学生潜力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显现生机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灵活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语文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语文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强调这些,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尽管认识到素质教育关系未来,关系祖国的发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还是自觉不自觉的把展示自我的机会都给了成绩好些的同学,使成绩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充分的尊重。长此以往,就会人为的使成绩差的同学对语文老师失去了信任,对自己学习语文失去信心,势必会破罐子破摔,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变通的处理问题。我们知道一节语文课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非常难的,一定是有梯度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将简单的问题留给能力差些的同学,通过他们回答问题,使他们感到自己也行,产生成就感,在自然的氛围中融入课堂,使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语文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如:我在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分为: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梁桥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任务分层化。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二、语文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者渣辩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张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理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在教材的“品质”上,叶圣陶提出了“朴实、精确”的要求,主张足以示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这更是一种基于语文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正确主张。毫无疑义,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首缺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体会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思想、方法,体会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用好、用活、用实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理论不但包含了叶圣陶对于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还包含了他对于语文教材归宿的别有见地的论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归宿论的基本思想。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 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他说:“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 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这确应成为语文教材观所追求的归宿。
4、细节上应学会推敲。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5、驾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已学、待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语文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材中的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硬要把这些例子讲深讲透,而是要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走出这些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像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
四、语文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语文教学方式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总体把握原则。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的文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其次,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议论文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选择语文教学法的最佳效果原则。最佳效果,是指语文教师选用的教学法必须在一节课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达到方法和效果的统一。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有的语文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3、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各种语文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片面使用这种方法,就会妨碍学生直观记忆能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每种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学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如:
上课前,请大家听首诗,猜猜写的是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
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
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
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
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旧中国的破产农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对!──这就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著名人物──阿Q!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六、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
这里说的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死套”案中的预设性、计划性的教学模式,而是语文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面的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将主题活动穿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或者以活动主题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活动,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活动,保持长久的高涨学习情绪;通过活动,走到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可以使老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保持教学过程持续监控。
1、调整语文备课的重点。新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只信教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2、调控语文教学流程。语文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遇到一些“特殊”问题,语文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语文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3、调整语文课堂练习。语文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练习活动中,在设计多样的练习的同时,应依据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适时调控,或增减练习的数量、或调整练习的要求、或交换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七、语文教学机智结构最优化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1、洞察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锐敏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各种反应,具有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谐调能力。
2、思辩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各种思辩能力、具有处理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矛盾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及学习与生活情感的反映,展开积极思维,设计对策。
3、反应力。培养语文教师的主体意识,要求语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外在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作出反应,使学生始终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4、判断力。培养语文教师果断处置偶发事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对此类问题作出准确判断,选择最佳的处置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学生群体之间心悦诚服。
5、应变力。培养语文教师控制和调节教学气氛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教态”、调控“学态”能力,如:当教学方法不当、自身教态失误,学生学态不佳等引起语文教学中出现错综复杂局面时,能迅速使教与学两个子系统相互谐调。在语文课中,语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八、语文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究氛围,是促使学生潜力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显现生机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灵活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语文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语文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强调这些,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尽管认识到素质教育关系未来,关系祖国的发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还是自觉不自觉的把展示自我的机会都给了成绩好些的同学,使成绩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充分的尊重。长此以往,就会人为的使成绩差的同学对语文老师失去了信任,对自己学习语文失去信心,势必会破罐子破摔,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变通的处理问题。我们知道一节语文课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非常难的,一定是有梯度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将简单的问题留给能力差些的同学,通过他们回答问题,使他们感到自己也行,产生成就感,在自然的氛围中融入课堂,使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