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声。 这首歌主题是什么意思?
原来是反对种族歧视和用无声反抗暴力的歌,后来用作毕业生的主题曲。
Paul Simon在1962年间创作了这首歌曲,他回忆说,当时是在关了灯黑暗中的浴室里,他写下了第一句歌词: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在黑暗如梦的世界里,他在冷风中竖起衣领,独自徘徊在灯光昏暗的小巷。他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们,想要交谈却没有声音,虽然听不到却能互相感知。人们纷纷向他们自己立起的偶像膜拜,然而古老先知的预言早已写在了墙上,却没有人打破寂静之声。
六十年代是美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彻底和过去的保守的清教徒国家撕裂。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人们走上街头公开和社会长久以来的不公抗争;反战运动蔓延全国,人们摆脱了政府的束缚和欺骗去追求和平与爱。
与此同时,在思想界、艺术界,大师们带领着人们开创了新的世界,爆发了新的思潮,摇滚乐也在这样的浪潮中发展壮大,成为了当时年轻人最主要表达思想的工具。
然而这一切,在Paul Simon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还在酝酿之中,然而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大众极端压抑的环境中,人们想要表达可是无法发声,然而情绪和思想早已经蔓延,无法控制,早晚必然爆发。
有一些人敏锐地嗅到了空气中变革爆发的味道,这些人打响了时代的第一枪第一炮,然后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启了。
扩展资料:
《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是Paul Simon和Garfunkel合作的一首歌曲,收录在1964年10月19日录制的专辑《Wednesday Morning》中。
该歌曲在1967年作为美国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歌,2009年作为电影《守望者》的插曲 ,2013年作为电影《激战》的插曲。
《寂静之声》旋律飘缓低迷,歌词充满了一种幻觉般的意境。细细听来,仿佛在诉说着年轻的无助。
眼前似乎看到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独自一人行走在铺着鹅卵石的狭窄、清冷的小巷里,喧嚣的人群在她身后渐渐远去,前面是没有尽头的黑夜,歌曲如果说是属于民谣的话似乎太深邃,如果说随着强劲的乐曲而震荡的节奏是摇滚的话,却又太细腻,音乐上它复杂而迷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寂静之声
这首歌共分为五段,段与段之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首段叙述主述者(The speaker)又来找黑暗这位老朋友谈天,把黑暗当作老朋友来倾吐心事,可见他向来孤独,而他在黑暗中独语或沉思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此次要向黑暗老友说的是一个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幻影(vision)。把vision译成幻影是因为它时常在主述者的梦中出现,虽是那么虚幻却又那么真实。
次段道出了幻影的实境。在梦中主述者总是忐忑不安,独自一人走在鹅卵石铺设的街道上,由Neath thehalo of a street lamp与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and damp这两句来看,那一定是个又湿又冷的夜。就在这样孤寂湿冷的夜,他被突如其来的霓红灯光芒刺醒了,而体验到真正的“寂静”。“light”原带有文明、希望、启蒙(enlightenment)等正面的意义,在此,保罗·西蒙逆转了这个形象。
第三段进入了幻影中的高潮。naked意为赤裸的,naked sight为肉眼,而naked light则是没有灯罩所发出来的光,因为直接所以很强烈。在如此强烈的灯光下,他看见了成千上万的人。这些人在谈话,但是谈话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所以是talking without speaking;受话的一方则是左耳听右耳出,心不在焉,所以是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能把talk、speak、 hear、listen 这么常用简单的字汇作巧妙的并列而达到艺术效果,真不愧是民谣界的高手。这些人除了言谈空洞、心不在焉,更有人写歌来唱时,却唱得言不由衷,把歌唱得毫无情感可言,They do’nt mean the words they’re singing.写歌是一回事,唱的又是另一回事。people的歌声(voices),无法与自己写的歌(songs)产生共鸣(share)。虽然如此,但是却没有人敢正视这个问题,胆敢惊扰这样的沉默。
因此,主述者心急如焚,气愤的告诫他们“寂静”的可怕,因为寂静就像癌症会不断的蔓延扩散,直到把每个人都吞噬掉。他要每个人用心听听他的话,他才能拉他们一把,然而,却无人理会他。他的话就像无声的雨滴落在沉默的井底,激不起一丝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