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3.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有哪些贡献

 我来答
若以下回答无法解决问题,邀请你更新回答
洪荒太子长琴
推荐于2016-06-14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78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428万
展开全部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集中概括了他诗歌的主要特征的。具体地说,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云: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最近几年,有些学者认为:“沉郁顿挫”并非杜甫关于自己作品风格的夫子自道,而是强调自己的作品寓有深刻的讽喻意义。文学史家以“沉郁顿挫”概括杜诗 风格的做法并不符合杜甫的本意。还有些学者认为,“沉郁顿挫”既指思想感情的沉郁,又能讽刺规谏,应该从内涵和成因考察不够,还要从艺术形式上来考察。纵观学界对“沉郁顿挫”的理解,虽存在有相同的部分,已经取得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分歧仍然很大。
其实,“沉郁顿挫”的提法出于杜甫。在杜集中共有三处提到这一个词:
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进雕赋表》)
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朝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方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盛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
在《进雕赋表》中,杜甫以扬雄、枚皋自比,认为自己的诗文水平和他们旗鼓相当,并分别以“沉郁顿挫”和“随时敏捷”来分别赞美扬雄和枚皋。枚皋性格诙谐,才思敏捷,武帝每有所感,就让他作赋,他能下笔成章,所以在汉代文坛上他的成果最多,但他并不以讽谏为创作的宗旨。由此可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而言。扬雄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作文也不能一挥而就,自然说不上“随时敏捷”;所以“沉郁顿挫”是针对他而言。在汉代的赋家中,扬雄的作品最具讽谏和批判精神的。“他所说的‘沉郁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自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中“比兴体制,委婉顿挫之词”, 着重肯定它们继承了《诗经》美刺比兴和“主文而谲谏”(《毛诗序》)的传统,注意运用诗歌对封建统治者进行讽谕,产生有益于政治教化的作用。因此,“微婉顿挫之词”强调的重点也已不是指语言、表现手法的深隐曲折,而是指作品中寓有的讽谕之意。至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中“浏漓顿挫”,从字源学的角度老考察,意思指形容舞姿的疾徐变化。但纵观整首诗和序,今昔对比,慨叹时事,大有劝诫当朝,警戒来世之意。因此,我们认为,杜甫“沉郁顿挫”的本义强调自己作品具有深刻的讽谏意义,但经过后世文人发挥已经变成一种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大致可以概括为:“感情深沉苍凉、盘纡深茫;意境开阔壮大、充实厚重;笔法曲折凝重、中锋强劲;语言老练精确又灵动自由;韵律抑扬顿挫并回环流走。这种诗美蕴含深厚的社会内容、强烈的人生感情、浓郁的生命意识、厚重的历史内涵,以激情出之又受理性精神的节制。”
在笺注杜诗时,杨伦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解读杜诗“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主要表现在:
①、“沉郁顿挫”指杜诗写作章法上的纵横捭阖、不拘一格以及意象的雄奇高大所形成的境界。杜诗在书写上往往不拘格法,别出心裁,曲折起伏,这样就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审美效应。如《咏怀五百字》,国家之安危,百姓之疾苦,自己之抱负,家庭之凄惨,当局之荒淫,相互交织,波折起伏,写法上不拘泥前人,真可谓“金声振玉”。杨伦点评曰:“五古前人多以质后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此及《北征》,尤为集内大文章,见老杜生平大本领;所谓巨刃摩天,乾坤雷硠者,惟此种可以当之。”再如《韦讽禄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在结构章法上亦不落窠臼,独树一帜。杨伦评点曰:“此与前篇《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俱极沉郁顿挫,尤其玩其结构之妙,将江都王衬出曹霸,又将支遁衬出韦讽,便赠两人多少身份,本画九马,先从照夜白说来,详其宠赐之出;本结九马,却想到三万匹去,不胜龙媒之悲,前后波澜亦阔,中叙九马,先将拳毛、狮子二马拈出令叙,次及七马,然后将九马并说,妙在一气浑雄。了不着迹,真属化工之笔。”此外,杜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倾向于大而雄奇的事物,拥有强烈的时空感,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风格。如《行次昭陵》,这首诗见旧陵而思太宗盛世,想国家之安危,忧百姓之生计,悲自己之志向,古今对比,时空流失,世事沧桑,不禁感慨万千。杨伦点评曰:“前半颂昭陵,僪皇典重;后半慨时事,沉郁悲凉。当是以《正雅》之体裁,写《变雅》之情绪。”再如《滟澦》,写滟澦堆的雄奇壮大,颇有沙场点兵的气势,“滟澦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杨伦点评曰:“真有万夫之禀,顿挫悲壮两有之。”此外还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以神奇的笔法抒写公孙大娘的舞蹈,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而又大气磅礴,杨伦眉批曰:“序中浏漓顿挫,豪荡感激,便是此诗妙境。”(引蒋弱六语)
②、“沉郁顿挫”指情感波荡起伏的美学呈现。
审美从根本上说就是审情,美感乃是情感。杜甫一生颠簸流离,生活遭遇波澜曲折,发而为情,自然波荡起伏。“沉郁”,就是审美意味深沉、审美内涵深邃,它是审美深度的表征。“顿挫”,就是情感的起伏变化、抑扬抗坠、跌宕多姿。“沉郁顿挫”是指深沉的主体情思在跌宕有礼的旋律节奏中得到曲尽其致的表达和起伏有致的表现。常州诗派的诗论家洪亮吉指出:“诗文之可传者有五:一曰性,二曰情,三曰气,四曰趣,五曰格。”洪氏把性和请放在首位,充分说明其在情感的重视,而且在情感上主要指亲朋和夫妇之情。杨伦受此影响,特别看重杜诗情感上“沉郁顿挫”的表达。如《赠韦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这首诗语言浅白,字字关情。偶然相逢,悲喜交加,弹指挥间,业已廿载,叛军猖獗,局势动荡,世事难料,人生感慨,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起起伏伏,曲曲折折,跌宕不定。杨伦曰:“全诗无句不关人情之至,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
③、“沉郁顿挫”指审美层面上的雄浑悲壮。
对于杜诗中的壮美,胡应麟在《诗薮》中有论述:
“杜七言句壮而闳大者: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壮而高拔者: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壮而豪宕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壮而沈婉者: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壮而飞动者: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壮而整严者: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壮而典硕者:紫气关临天地阔,黄金台筑俊贤多;壮而秾丽者: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壮而奇峭者: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壮而精深者: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壮而瘦劲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壮而古淡者: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壮而感怆者: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壮而悲哀者: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凡以上诸句,古今作者无出范围者。”
虽然胡应麟分得比较细,而且还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但他突出杜诗中的重要的美学特征—悲壮。国家的动荡不安,百姓的水深火热,满腔的壮志情怀,己饥己溺的济世情感,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九死未悔的执著决心,种种情怀交融于杜甫心中,归结一点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信念与时间的冲突,这种“沉郁顿挫”的情感表现在美学上就显得雄浑悲壮、阔大沉着。如《谒先主庙》:
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
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
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杂耕心未已,欧血事酸辛。
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
锦江元过楚,剑阁复通秦。
旧俗存祠庙,空山立鬼神。
虚檐交鸟道,枯木半龙鳞。
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
闾阎儿女换,歌舞岁时新。
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
如何对摇落,况乃久风尘。
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
应天才不小,得士契无邻。
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缗。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杜甫有一种诸葛亮情结,这种情结反映在诗歌中,他多从君臣机遇、贤相风采来赞叹诸葛武侯之遇刘备而成就一定的霸业,留下千古贤相之名,这和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相一致。但现实生活中,事实上恰恰相反,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对比,在风格上就呈现出悲凉的一面。这首诗先从君臣契合写起,叙述先主始末,接着写庙中景事,末端乃谒庙而有感,“借古伤今言今风尘未靖,孰与关张并其忠勇,而其功可与耿邓相亲者乎?必有真主应天之才,方成君臣契合之盛;以吾年齿虽衰,未曾无心用世,无如飘零不偶,老狎渔翁,惟忧国念深,不禁泪洒衣巾。”古今对比,空怀报国之心,壮志难愁,情感穿越时空,悲凉凄伤。杨伦引李子德语曰:“其意则慷慨缠绵,其气则纵横排宕,其词沉郁顿挫,其音则激壮铿锵,怀古感时,溯洄不尽。《大小雅》之篇章,太史公之叙次,可以兼之矣。”再如《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先从顾戒奢的书法被朝廷看重写起,然后回顾长安相识之景以及自己的才华“文学与我游,萧疏外声利。追随二十载,浩荡长安醉。高歌卿相宅,文翰飞省寺。视我扬马间,白首不相弃”,现在却相逢异乡,客中送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杨伦曰:“沉郁顿挫之致。”再如《幽人》,杨伦点评曰:“同一学仙语,在太白则俊逸清新,在少陵则沉郁顿挫,自是笔性所至,不可强耳。”《洗兵马》是感叹肃宗用人不当,引北方胡兵入境,一方面对借胡兵之胜感到欣喜,另一方有充满了忧患意思,担心胡兵会扰乱国家而发出深深的警告。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恳切,但是却是一个非唐朝官员写出,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杨伦曰:“《洗兵马》一篇有典有则,雄浑阔大,足称唐雅。”

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大词人.柳词在当时曾广泛流传.
1.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
2.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3.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词中的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并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柳永掀开了词史新的一页,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开拓之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发展了慢词.柳永常纵游於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的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
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
三、使词由雅转俗.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飘泊失意的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里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市井平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柳永使词离开了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的中下层,反映的生活面更宽广了.这是柳永对词的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俚语俗语运用到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了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俗」的特点.
评价:
我们可暂不评价俚俗直露与典雅含蓄之间的优劣,而单论写 艳情:既然同样是写艳情,柳永敢于在文人雅词方兴未艾、民间 俗词濒于断绝之时,大胆地背弃时尚而直承源头,这有什么可非 议的呢?有记载说,柳永在少年读书时,偶然得到一首民间流行 的俗词《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末足时, 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 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柳永非常喜欢它,便把它题在墙上反复 吟咏,终于悟出了作词之法.从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是 有意地以俗为美的,柳永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不但无可厚非,而且 相当大胆;不但有胆,而且有识;不但不俗,而且反俗.因为在 当时含蓄典雅地写艳情正是"时俗"风气,柳永能反时俗而行之, 未尝没有一些反潮流的气魄.如果再用"史"的宏观角度加以反 思,柳永能跨越支派,直探本源,使艳词的本色得以保留并发 扬,这种做法是应予以肯定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