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武侠片经常说的十八班兵器指的哪些兵器?

如题。举例说明在武侠小说或者历史上这些兵器被哪些人所使用!请举能够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谢谢!!... 如题。举例说明在武侠小说或者历史上这些兵器被哪些人所使用!请举能够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
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爱wu是非
2006-02-05 · TA获得超过25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弓:王弓、弧弓、夹弓、廋弓、唐弓、大弓、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马箭、袖箭、步箭。

弓箭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据说远古时代没有丧葬的习惯,人死后就将尸骸弃置在荒郊野外,有孝子不忍父母遗体被禽兽啃啮,所以作「弹」来保护;后来,黄帝将「弹」改良成「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的弓箭。所以传说中黄帝修练成仙后,准备骑龙上天,臣民们舍不得,都争先恐后抢抓龙髯,想留住黄帝,结果髯断、弓坠,上不了天庭的百姓只好抱著弓呜号,因而后人就称黄帝的弓为「乌号弓」。

古代著名的神箭手,除了传说射下九个太阳的后羿之外,还有号称「百步穿杨」的战国楚人养由基,射百步之外的细柳枝,到了百发百中、神乎其技的地步,每次炫耀神射时,看热闹的观众都多到几千人。他的同僚嵇康也是著名射手,很不服气,於是取出七件铠甲,捆束成札,放在五十步外,张弓一射,竟然箭穿七甲,因而很神气地向养由基示威。养由基却用「催箭法」,一箭射向铠甲上的箭尾,竟将前箭整只推出铠甲外,嵇康瞠目结舌之余,也不得不拜服称谢。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也是精於箭法,有次外出打猎,误将大石头看成老虎,屏气凝神、一箭射出,竟然连镞带羽,整只箭都射进了坚硬的石头里去!唐代的薛仁贵则是在唐高宗面前,一箭射穿五件铠甲;后来又在天山十余万突厥大军前,三发三中、连杀三位阵前敌将,吓得对方军心涣散,立刻投降,嬴得「三箭定天山」的美誉。

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有《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说南宋人郑信,带著神女赠送的「神臂弓」投军立功,十余年间做到了两川节度使。冯氏又撰《古今谭概》,有《神射》故事,说隋末神射督君谟,能闭目而射,百无一失,其弟子王灵智拜师学艺,三年,以为尽得真传,遂起歹心想射杀君谟,以独占鳌头。於是君谟再展神功,刀截来箭,口承飞矢,制服了叛徒。武侠小说中,则有梁羽生《云海玉弓缘》,实即《冰天川女传》续集,叙述风尘奇丐金世遗与吕四娘爱徒谷之华、志报父仇的少女厉胜男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厉女使用的武器,就是沈重的玉弓与可以连发玉箭。

四十年代郑证因的武侠长篇钜著《鹰爪王》中,雪山二丑的独门暗器就是「蛇头白羽箭」,箭尖下横嵌两支钢针,只要箭尖射入人体,钢针即蹦出左右向肉里横穿出去,所以中了此箭,不死也落得残疾。另外,古龙的后期作品《那一剑的风情》中,青龙会独有的微型暗器「情人箭」,则是一红一黑两支小箭。使用时,黑箭先发,让对手被宛如情人眼波般的黝黑迷惑,正在心神荡漾之际,红箭已悄悄射入,血便如情人的眼泪般滴滴流出。

弩:窝弓、夹弩、廋弩、唐弩、大弩、弩箭、诸葛弩、斗子弩、俚弩、神臂弩、花装弩、穿镫弩。

弓以个人的臂力来张弓射箭,射程有限。为了增强战力,所以改进为机械操纵。根据学者考证,殷商时代已经使用木制的「弩」了,不过威力并不大。直到春秋时期,楚国的琴氏在木弩臂上加装青铜机括后,才提高了弩的性能。战国时代的魏国则发明了「十二石之弩」,拉力约合今日的一百二十公斤,需要用脚才能够张开。

金庸的《笑傲江湖》中,魔教最擅长「毒水机弩」,形状像羽箭,装有机括,可以射出奇臭冲鼻的毒水,沾上皮肤即溃烂见骨。秦红的《虎侠娇娃》中,也有「神鳅弩」,是四川唐门的唐绍云独门暗器,射出的箭像泥鳅一样扭曲,又能像导弹飞弹,自动回旋拐弯追踪敌人,力道持久,使对手甚难逃避。

矛:槊

「矛」在两万多年前原始社会的狩猎时就已经出现了。远古的人类使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等工具来刺杀动物;后来为了增强威力,加上长柄,就成了矛;近年出土的许多史前文化遗址中,也常发现加工过的矛头。河南安阳的殷墟陵墓,也曾挖出七百多支青铜矛头;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在牧地誓师,也曾要求现场军队「称尔戈、立尔矛」,可见此时的矛已经是战争中的主要武器了。

战国时期,「矛」已经是一般大众都能购买的武器了。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说道这种武器的普及性:当时有位楚国人,在市场上卖长矛与盾牌,一面夸耀自己的盾牌坚硬无比,一面又称赞长矛无坚不摧,所以有位观看者提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则何如」的讥刺。后来我们就称人们颠三倒四、不合常情的言行为「前后矛盾」了。

矛又有「槊」的别名。曹操文武双全,常在战役过程中,心血来潮,就当场「横槊赋诗」起来。建安十二年冬季,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讨灭东吴。在大战的前夕会诸将於船舰上,也曾取槊立於船头,对诸将说:「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可见曹操是用槊的能手。

「戟」出现於殷商时代,兼具「戈」的钩啄与「矛」的刺击功能,由於制作不易,所以使用者多半是贵族。春秋时齐国权臣崔杼弑君,对於不认同的其余臣僚,崔杼就以「戟拘其颈,剑承其心」,迫其就范。

因为戟有具有庄严威武的外貌,所以平时多半当作宫廷门卫的威仪兵仗,或用在警卫森严肃穆的正式场合中;汉武帝的弄臣东方朔,身高九尺,很有威仪,当武帝坐未央前殿时,东方朔就执戟侍立,可见戟的作用所在。有时帝王为了表彰奖励武将的功勋,也常以戟作为赏赐,所以它又是权势、功勋的象徵。

用戟的难度远远超过戈、矛,所以使用者不多,像汉初狗屠名将樊哙所使的戟,就是百鍊精钢制成的,重九十八斤,一般人很难舞动。汉末的名将吕布,使用方天画戟,重仅二十四斤,却能以一敌三,与刘、关、张三人的双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战成平手,可见吕布用戟的高明功夫!到了三国志时代,单戟改成较短较轻的双戟,成为当时流行的武器,如「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甘宁执双戟舞」、曹营「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都是史书上的明确记载。

枪:长枪、叉枪、火枪、蛇枪、标枪、线枪、神枪、戟枪、勾镰枪、拒马枪、飞枪、看枪。

因为矛的长度至少两公尺以上,使用很不方便,所以战国时已经有人将它改成一半长度的铁制长兵器,是「铁枪」的初次问世。隋炀帝将这种长枪赐给属将,称作「一丈威」;唐代更将它发展成四种:骑兵的漆枪、步兵的长枪、羽林军的白杆枪、御林军的朴枪。因为枪的使用普遍,所以用枪高手也逐渐增多,最有名的是秦琼,「跃马挺枪」,直击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回马金枪」是以退为进的险招,也是章回、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招式。

用枪的关键在於枪尖的拦、扫、扎、刺,舞动时,如银光闪烁,寒星点点,变幻莫测,瞬间使出杀手,让对方无从应付。所以枪法高明在「快」与「变」,不仅要气力,更要有应变的智慧。所以使枪者都是智勇双全的高手,如《水浒传》里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是用枪者的典型。北宋名将杨业,尤其擅长枪法,真是一枪在手,所向无敌。

因为枪利於两军对垒使用,所以长杆铁枪的形制逐渐增多,宋代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列举了十八种,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另外,常见枪法也有十几种,如杨氏梨花枪、山东樊家枪、少林枪、峨嵋枪都是名号响亮、脍炙人口的。其中「梨花枪」是南宋铁枪李全的爱妻杨氏所发明,枪法如雨散梨花,轻灵神妙,时人称其「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可见厉害!抗金名将岳飞也是自幼拜陈广学习枪法,后来自创「钩镰枪」,大破金兀术的连环拐子马,改写了南宋历史,居功厥伟!

岳飞麾下名将杨再兴也是使枪好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甚至创造出精擅枪法的杨家子嗣杨铁心,导出杨家与郭靖和金、辽异族之间,错综复杂的一段的恩怨情仇来。

古龙在《七种武器》中,创造出一柄钝钢铸造、独霸武林的「霸王枪」,长一丈三尺七寸三分,重七十三斤七两三钱,不但锐利无比、中人必死,而且枪身超重,只要被枪杆扫中,也会立即呕血五升!枪主人是大王镖局的老板、一枪擎天王万武,因故被仇家杀害,他的女儿王盛兰遂持著这柄霸王枪,踏遍江湖,为父报仇。真可称是父女英豪也!

相对於霸王枪的慓悍,古龙在《七种武器》中,又创造了阴险狠毒的「金枪」,不但轻巧,枪身还可随意弯曲,给人一种毒蛇般的灵动阴狠恐惧感。枪主人徐用,用自己创造的蛇枪一百四十九刺,打遍天下无敌手,最后却邪不胜正,败在大侠丁喜手下,只有退隐一途。

斧作为农耕用的工具,是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新近出土的山西下川遗址证实,在两万年前已制造出大型石斧;黄土高原上的磁山人,在八千年前也普遍使用石斧了;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人更制造出穿孔的石斧,以利农作。

至於铜斧的出现,最早见於殷商,斧身还有精美的雕刻嵌镂,显然是作为仪仗之用。

钺是从斧衍生而来的,一般人都将它们视为一物,混称「斧钺」而不别。但是,钺比斧大了三分之一,钺杆也比斧柄长,外形较具威仪气魄。

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已经有非常精美、作为装饰用的玉钺了,经过考证得知,玉钺的持有即是神圣地位的象徵。《史记》说:夏桀暴虐,商汤於是亲自把钺,讨伐暴桀。另外,周武王伐纣时,在牧地誓诸侯之师,也是「左杖黄钺,右秉白旄」,昭告联军全体。王莽篡汉后,义军蜂起反抗,莽军十万驻扎洛阳准备剿灭,但是元帅王寻的黄钺竟遗失了,当时懂得命理的人就预测莽军一定大败。后来王寻果真战死。钺在这些故事中,都是作为权力的象徵。

商、周之际,钺一方面是权力的象徵,意味著政权的更替;一方面也使用在战场上,成为征伐的利器。郑州二里冈的商代遗址中,出土一件九公斤重的铜钺,配上钺柄后,就成为攻战用的利器了,经考证是当时女将妇好所用的兵器。汉代壁画中,有一幅战场上骑马持钺的战士像,钺上挂著一个头颅,可见钺也是斩首的兵器。后来刑场上,也曾用钺来作为腰斩的刑具,传说黄帝时有五种大刑,第四种称作「斧钺」,就是「腰斩之刑」。

殳:单头棍(大杆子)、双头棍(齐眉棍)、双折棍(大扫子)、三折棍、操钩棍、狼牙棒、天门棍、闷棍、脚棍。

殳的形状像捣米用的杵,所以又有「杵」的称呼,在商朝末年已经是普遍使用的兵器了。亚圣先师孟子曾经形容武王伐纣时的战况惨烈,竟然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可知商、周双方军队都大量使用「杵」作为兵器,这种又长又重的木质兵器,竟能漂浮在兵士们的鲜血中,可见死伤之惨重!

在周朝时,殳的形状略有改变,和弓矢、戈、矛、戟,并列为步兵的五种主要兵器,《诗经》说的:「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就是描述英勇的战士,手持长殳,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肉博战的情况。这时候的殳,已经变成长棍上按装一个青铜或铁制的圆头,为了加强杀伤力,圆头上有三至六个不等的乳突或棱刺。《春秋左传》记载说:秦穆公帅军攻打晋国,晋惠公的车右用长殳往穆公身上尽力一击,殳头棱刺竟然穿透穆公身上的六层铠甲!可见殳的威力惊人!

「殳」又称作「棓」或「杖」。战国时代的兵法《六韬》中提到一种重十二斤的「方首铁棓」,就是方形铁头的殳,而《吕氏春秋》说:战国时,赵国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大将吾丘鸩,「衣铁甲,操铁杖」,冲击赵军,所向披靡。都是这种武器。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曾发现三十一件这种型式的铜殳;而河北满城挖掘出的汉初墓葬中,也有一种二公尺长的圆形铁棒,顶端一小段为方柱形,应该就是铜殳演变成的铁制长殳,杀伤力就更大了。

在后世的民间武艺中,「殳」演变成「棍」类武器,有「天门棍」,是短兵器,长度只有单头棍的一半,两端用铜箍扎紧;这是北方少林寺的棍法,南方武师使用者较少。

又有「单头棍」,据说宋代杨家将兵败之后,杨五郎冲出重围,到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就成了「五郎八卦棍」,一直流传到现在。既然有单,当然相对也该有双,「双头棍」又称「齐眉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绝活,他就赖「一条杆棒,打出四百座军州」来。

另外还有「双折棍」与「三折棍」,传说都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而三折棍后来更成为北方镖局的标帜。至於双折棍,则由李小龙改造成双截棍,并且在民国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武打电影中,出尽锋头,享誉国际。它的杀伤力,在李小龙的操控下,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使得美国警方明令规定:双截棍是不得随身携带的杀人凶器。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猛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於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於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著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耙头:钯、朳、钂钯、铛、铲、月牙铲、马叉

耙头的出现比较晚,明代以前少见载录,至今也未见到「耙头」实物,却有「叉钯」和「钂钯」这两种兵器。钂钯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外形像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刃下左右横出两尖股,向上弯,可以刺击,也可以防御。茅元仪《武备志》描述它的形制道:「钂钯,上用利刃,横以弯股,刃有两锋,中有一脊,造法须分脊平磨,如磨刀法,两刃自脊平减至锋,其锋乃利,日久不秃,中锋头之下库,可容核桃,则安於木杪,乃不折损,仍用一钉关之。」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也说:「此器柄长八尺,於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杀倭始。」说明钂钯是明军为御倭所创制的。实战中,每两名钂钯手,配备三十支火箭,敌人远离时,钯叉两股可以充当发射架;敌人迫近时,可刺击对方;当与敌人兵刃相斗时,可以制住对手器械。真可称作战争中最有利的兵器。

清王啅《兵仗记》载:「钯之制有二,曰铁钯,曰木钯。铁钯之头,直刃横齿皆铁;木钯铁刃木横,上施铁齿,铁皮裹钉。其使钯之家五,曰雄牛出阵钯,曰山门七埋伏钯,曰番王倒角钯,曰直行虎钯,曰稍拦跟进钯。」所说的形制,像是一般的农耙,与明代钯形不同,可能是清代才有的兵器。清代绿营兵还使用凤翅钂、五趐钂、月牙钯、通天钯等隔拿兵器,形制大同小异,各有特点。

武侠作家萧逸的《春江万里情》中,男主角郭潜即用「凤翅铛」,长三尺许,通体紫红,四菱铛头,月牙形刀刃,极为锋利。

耙又名「扒」,和农家的铁齿耙差不多。主要用於船战,可以隔架敌人长兵器,也能趁机杀伤敌人。《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九齿钉朳」就是这种兵器。

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三尖刀、飞刀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演练刀时勇猛慓悍,雄健有力的形象。刀的种类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单刀和双刀都属於短兵器,常言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这也是单刀和双刀演练的基本要求。单刀一般是一手持刀,一手配合,以缠头、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挑为主要招式。至於双刀的刀法及变化,则是通过两手和身腿的协调配合,要求两手用力均匀,身段灵活,以显出双刃「叶裏藏花,双蝶飞舞」的美姿。大刀属於长兵器,主要方法是:劈、抹、撩、斩、刺、压、挂、格、挑等,所以说「大刀看刃」。

《清稗类钞》记载一件用刀御敌的事迹: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师,京师附近有一处村落名「谢庄」,村民冯三保精技击,其女婉贞年仅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婉贞见敌军迫近,就对父亲说:「外国人有火器而拙於武艺,我们操刀挟盾,近身攻其不备,必可取胜。」於是婉贞带领村中少年,穿黑衣持白刃,埋伏於村外林中。不久,敌军五、六百人抬炮至,婉贞拔刀奋起,率众袭之,所当无不披靡,至日暮,村人击杀敌军百余人,敌遂弃炮仓惶逃走。可见清代大刀的威力。

光绪年间,北京城裏有一位大侠,叫王止谊,因他禀性豪爽,侠心义胆,尤以大刀著称於世,所以时号「大刀王五」。著名的戊戌变法失败后,王五得知清兵将缉捕谭嗣同,於是当夜潜入谭宅,劝之出奔,并愿以身护其行。只是谭嗣同决心殉仁,直至清兵来至庭院,王五始飞壁而去。

俗话说「你有你的拖刀计,我用我的障眼法」,这与「回马枪」相近,也是刀战的计谋一种,源出《三国演义》。当关公数战黄忠不下,不禁设下计谋:「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嬴之。」就是先假装败走,将刀垂下,待敌不备之际,突然回头攻击。

至於武侠小说中,以刀为主调的作品,更是俯拾即是,如古龙的《飞刀又见飞刀》创造出了武林奇人「小李飞刀」;《圆月弯刀》,著意阐述主角丁鹏「刀为人役、人为刀魂」以及谢晓锋「剑即是剑、我即是我,剑非剑、我非我」的两种武学境界;而金庸的《鸳鸯刀》则以诙谐俏皮的节奏,藉著「鸳刀、鸯刀」点出武林中盛传已久的「无敌於天下」大秘密,原来就是两柄刀刃上分别刻著的「仁者」「无敌」四字。

剑的两端都有锋刃,既可横斩,又能直刺,平时带在身上可以自卫,战场上挥剑格斗用以杀敌,所以从西周开始,就成了兵战中的重要的短兵器。铸剑盛行的结果,剑术也也受到重视,《吴越春秋》记载了一则少女与老猿斗剑的故事:越王句践听说国内有一位少女善於剑击,於是特地请来问以剑术。少女出发北上,途中遇到一老翁,自称袁公,想和少女比剑。未料才一比试,袁公就败逃上树,变为白猿而去。少女见了越王,就将剑道很清楚的阐释一番,所言妙契精微,深得剑术之要,对於斗剑时进退纵横之法,精神贯注,从容不迫,观变进招的形态,都讲解非常仔细。越王非常高兴,就封赏少女,并且赠她「越女」的封号。金庸更将这一段传奇,写进了他的武侠小说《越女剑》中,将剑道的至高境界,作了非常深入的刻划与探讨。

到了战国,青铜剑已成为各国军队的必备兵器,冶铸技术臻极鼎盛。近年来,在河南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和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铜壶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步兵、水兵所配备的剑的形制。至於一般的勇士,也常以剑作为争斗的利器,《庄子?说剑篇》说道:「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於前,死伤者,岁百余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剑客是为了国君观赏武艺而存在的。

武侠小说所创造的剑式,云幻诡谲,无奇不有,但是没有一式能够超过《笑傲江湖》裏的「冲灵剑法」,不但名号清雅,连招式都险峻至极却又缠绵绮旎。当我们设想这麼一幕景象:一位卓尔不群的武林英俊,正在和他唯一挚爱的青梅竹马一同演练剑招,两人相距约摸七、八丈,各自提剑拔地而起,以快逾闪电的速度,在半空中绝不思索地直刺对方,而两支剑尖竟然在半空中猛烈交击,激得剑身都弯曲颤抖不已,但是两人心灵却异常清明,因为他们都知晓,即使互刺百次、千次,也绝对不会失手误刺对方!这是灵犀相通、互信不疑,全无任何杂质的情爱,已经升华到了无须言语的境界了!这是剑式,更是让人震慑的纯纯爱情!点出了武侠世界中另一种惊奇。
[jian]的外形像无刃剑,为短兵器、兼作暗器用,因为外观是三或四楞形,类似竹简,所以最先称作「简」。《西游记》里,孙悟空众师徒在九曲盘桓洞大战众狮精时,「雪狮精使一条三楞简,径来奔打」,用的就是这种武器。

[jian]通常藏於腰间,以随身防护,十八般兵器中,只有一定用双,所以习称「双jian]

唐代将门之后的秦琼,善使一对家传的「流金jian],重约一百三十斤,招式独特,舞起时,迅如蛟蟒,密似雪花,远近驰名。他最有名的绝招就是「杀手jian]。当他把得意的jian法招式,一路传与表弟罗成时,看看就要传到最厉害的杀手,心中突然一动,惦念道:「表弟勇猛,我若传了他杀手jian],天下只有他,没有我了!」因此留了一手,再也不教了。所以现在人们都说最厉害的杀著是「杀手jian]。秦琼的双jian

虽然有名,但是他早年落魄江湖,贫病交迫、又盘缠用尽时,不得不卖马当

,谁知那个有眼无珠的三义坊朝奉,竟然只估它一斤四分钱,直当废铜卖。

鞭作为兵器,最早见於春秋晋公子重耳的对话中。重耳流亡至楚国时,受到楚王的热情招待,不卑不亢的回报以:「如果有幸能回晋国即君位,遇到楚、晋战事,一定先行退让;如果退让还不能解决纷争,就只好左手执皮鞭与弓箭,右手驾著战马,与楚军周旋。」可知此时的「鞭」与「弓」一样,都成了战争中的攻击性武器。后来,前秦苻坚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前,还夸下豪语道:「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可见前秦军士应是人手一鞭的。

鞭的形制,到了汉代已有铁制的,后梁战将王彦章的铁鞭长六尺二寸强,重十五斤,凡十九节,算是较短兵器。唐代则出了许多擅使钢鞭的武将,如尉迟恭使得一手百三十斤重的钢鞭,归顺李世民后,诸将不服,竞与较量,却无一得逞。

武侠小说中,鞭也是一项利器,郑证因的《鹰王爪》中,追风铁翅雕侯天惠,使得一种「金线锁口鞭」,鞭身有连环锁子簧,尾端有两支毒须,一被打中,若未筋断骨折,也会毒发而亡,甚是阴狠。古龙的《剑气满天花满楼》中,武林盟主郑思远就用「蛇形鞭」,带鳞片的鞭身,软中带硬、硬中有软,一鞭著身,皮肉皆烂,难有生路。

大陆新锐武侠作家冯骥才,得到大陆首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的中篇作品《神鞭》,说的是清末天津卫的傻二,练就一头祖传的辫子功,打遍天下无敌手,获得「神鞭」的称号,却在义和团的打洋鬼战役中,被洋鬼子一枪打断了「神鞭」。新派作家鬼谷子的《江湖风云录》中,也有一个飞天魔女,将垂腰长发箍成十三束,名为「魔发十三鞭」,可以同时向十三个不同的方位扫出,煞是厉害!同书又有苗疆土著的「蟒鞭」,以深山巨蟒皮浸毒熬炼而成,一被鞭中,立即入肉二寸,毒气蔓延,当场毙命

「槁」又名「檛」,形状如握著尖刺的拳头。史书记载,最早使用槁的是东汉人温序,他看到盗贼胁迫官吏,非常气愤,於是「以节檛杀数人」。因为檛头所握的尖刺形似毛笔,所以又称作「笔檛」、「翻天笔」。

据说元代少林弟子白玉峰,为武术大师,常四处寻访少林失传武艺。一日,在少林寺藏经阁发现古兵器--檛,形状奇特,既可鎚、劈、刺、击,又有点穴的功能,灵机一动,将檛杆改短,就成了「翻天笔」这样新武器,又创出二十四招翻天笔法,流传后世,所以武侠小说中也常见这一类奇门兵器。台湾早期作家陈青云的《五步追魂》中,侠客田青就持「龙头凤尾笔」,对阵时也可当作判官笔用。金庸《倚天屠龙记》也说道:武当七侠之一的张翠山,挥洒一只镔铁判官笔,运起倚天屠龙功,在石壁上刻出「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二十四个大字,使得气盖寰宇的金毛狮王也收歛睥睨一世的狂气,竖起大姆指大加赞赏。

斧有单、双两种形制,单斧配上长柄,不容易挥洒;而双斧柄短,使用者较多。主要用法为: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气魄。

历代用斧的名将、豪侠不少,如袁术阵营的邢道荣,手使开山大斧,轮挥直奔冲撞,孔明军阵乃急分两下而走,可见邢的威猛!成语中的「半路杀出程咬金」,是唐代开国功臣,善使板斧,用法只有三招,一再重覆使用,配上既重又猛的力道,一般兵器罕能抵挡,所以当时流传「程咬金三下斧头」的说法称赞他。《水浒传》也记载黑旋风李逵,使两把板斧,所向无敌,无人能挡,讨伐方腊时,就凭双斧立下不小功劳。

绵绳套索类似美国西部牛仔套牛用的「绳套」,是一种「生擒」的兵器。传奇小说中有此武器,说的是隋末豪侠虬髯客,深谙飞索奇技,并传给唐开国大将李靖,李靖将此绝技用在军战上,挑选精兵,苦练飞索工夫。飞索长约一丈二尺,也有二至三丈长,最好用牛筋或鹿脊筋劈成网丝,与人发、纯丝混编,索头系上锚形钩,用时将索投出,攫住敌人。每次实战中,都将飞索军杂布兵士之中,趁隙擒捕敌方主帅,敌军骤失主帅,往往未战先怯,因而败军。

元代骑兵善套马,索的一端结成环状活扣,后来将绳索改为「轮圈」,可以套敌之颈等部。明代将套索与檛结合,成了飞挝、飞钩,用长绳系住,以抛远击敌,比一般中短兵器稍长。但是它的缺点是抛出后收拢回来的空档,有被敌人乘虚而入的危险,所以只能作为辅助兵器。古典传奇与武侠小说中,常见战场上使用镖绳套住生擒对手的描述,这种武器经过历代武师的实练与作家想像的发挥后,演化出许多同类型的暗器,例如流星槌、绳镖、狼牙槌、龙须钩、软鞭、铁莲花、飞爪等,民间武术界仍然经常可见。

萧逸的《饮马流花河》中,明代当朝王爷朱高煦就擅使「神鹰铁爪」,铁爪五指都是设计灵活、可适时曲动的钢尖,爪由一串纯纲指环连结,挥手一抖,即可抓挝敌手,威力极强。

防御武器

盾、牌:挨牌、圆牌、藤牌、皮牌
406093254
2006-02-06 · TA获得超过23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3.8万
展开全部
十八般兵器

一弓: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枪:长枪、叉枪、火枪、蛇枪、看枪、标枪、线枪、神枪、戟枪、勾镰枪、拒马枪、飞枪。
四刀: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飞刀。
五剑。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钺。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锏。
十三槁(挝):骨朵、锤、锥、椎、链子锤(流星锤)、蒜头锤、骨朵锤、卧锤、重锤。
十四棍:双头棍、操钩棍、狼牙棍、闷棍、脚棍、齐眉棍。
十五叉。
十六钯:铛钯、钯、扒、省钯、铲、月牙铲、马叉。
十七绵绳套索。
十八白打。

八般兵器——弓

弓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发矢,可以及远,考此法之由来最古,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非但发古人射抉之技,抑亦开后世火器之端,虽曰此皆由后人推阐而来,其创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没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为挥;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按年代考之,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当时弓箭之用,诚十百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力劲及远,擅是术者,精研而熟娴之,穿杨贯虱,百步射人,万无一失,较之现代之火器,无多让焉,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其重视之也宜矣。

十八般兵器——弩

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力强而及远,较弓为烈,猎人恒设置丛莽阊,使虎豹等误践其机而中矢,于此可见其力之强也。惟弩之形式,与弓略异,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发矢之机,即置于是,发时先架弦于机,此处名弩牙,然后捩其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木,不过方向相异,此上则彼下,此下则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机括然,故一捩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本,牙即脱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异,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须用足踏,盖非手之力足以胜任也。其名则有神臂弩,花装弩,穿镫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异名。至弩之构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于唐宋之间,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称也。弩之功用较弓箭为巨,及火器兴,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习此者少,并其名称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兽时出为民害,山居者犹多设窝弓以自卫。猎户以猎兽为生,火烧之外,亦借窝弓以设伏,一旦火烧失效,亦有以弩杀兽者。故弩箭虽不见用于战争,而山陕口外之人,尤多习此者,自卫谋生,两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虽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则无复能之者矣。

十八般兵器——枪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己。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慴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总之枪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可以无疑。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后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枪头相类了。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十八般兵器——刀

大刀本亦为车战时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己,初无制敌之种种神化也,与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后代,战争变法,易车而马而步,用大刀之将士,知成法之不足制胜,乃各本其战之经验,而想出种种利用大刀之法,俾为杀敌制果之助,于是乎有种种变化矣。大刀之最着者,为关王刀,盖即关羽之刀法也;三国志载关王刀,重八十二斤,长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较今为短,合之今度制,长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盖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变化之也。考大刀之种类,亦正不止关王刀一种,如拨风刀、大斫刀、九环刀、两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样不同,而名亦因之而异。至其用法,则殊途同归,初无若何之大区别也;故关王刀。可谓之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脱胎而出者,虽各有变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编为讲义,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十八般兵器——剑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据以上所述,无论剑之创始人为谁,其出生于黄帝时代,可无置疑。黄帝于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庙,国号有熊氏,当时尚系初入青铜器时期,但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袓」,确可当之无愧。

十八般兵器——矛

矛为兵刃中最长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称;惟所谓丈八者,以周尺计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则矛之由来,实在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以为进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长丈八者,亦由于是。至马战时代,矛已觉其太长,不免有周转不灵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枪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尽,即习武者亦类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枪等法,尚未绝传也。兹在旧书摊上得抄本一,题曰「长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图绘以示后人者;考其使用之法,与长枪略同,枪中有八母枪,盖即脱胎于此,枪出于矛,其信然也。

矛属於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物,后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为主要兵器。

八般兵器——盾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终于何时,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曰挡箭牌,其取义至为明显,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刃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难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敛其锋芒,而争相习尚矣;惟当时止用以挡御,极为呆滞,此非盾之不良,实因无灵妙敏捷之法以运用耳;其后逐渐演进,施用亦渐得法,至汉而盾法昌明,习者亦多,非但足以自卫,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着于世,光武部将马武,有弁目数十人。皆擅盾牌。每战辄先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不能伤其毫发,大小数十战,累建奇功,此可见盾之为功,非但自卫已也。当前之坚甲利兵,破之如催枯拉朽耳。其后人知此物实为战争利器,为将者且于一军中挑选精锐,专练盾牌,另行编为一队,以为战争时之用,亦有全军习此者,盾之见重于世也如此,累世相传,以至于清中叶。尚有冯子才刘永福所部之盾牌军。数与外人战。皆赖此以取胜。虽外人火之猛,枪械之精,无所惧也。后竟为列强所忌,由海牙和平会禁止编号练,盾牌君队从此绝灭,殊堪痛惜,今兹已无复擅萴哦詟者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林逸烟
高粉答主

2006-01-31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4.2万
采纳率:78%
帮助的人:2.8亿
展开全部
  武侠小说之所以称为“武”侠小说,是由于其中展现人物行动与丰采的关键,往往便在于人物的“武功”;这一“武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实际存在或“虚拟”出来的“武术”。展演武术,必有相关的“配备”,这些“配备”,就是所谓的“十八般武器”。

  “十八般武器(艺)”的说法,大概从宋、元以来就流行了,如元代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就有“若论著十八般武艺,弓弩枪牌、戈矛剑戟、鞭链镗锤”的记载,而〈敬德不服老〉中也说“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这里的“武艺”,就是指运用“武器”施展出来的“技艺”。不过,各家对“十八般”的说法不太一致,综合各家说法,“十八般武器”至少有25种以上,而且,不在这些范畴中的“奇门兵刃”、“暗器”,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我们不妨将“十八”看成是一个约略的数字,不必执著在数目上计较。

  “十八般武器”是中国传统兵器的总称,每一“般”下,都各有许多形制、功能不同的兵器,如“刀”下,有九环刀、雁翎刀、春秋刀、三尖两刃刀、斩马刀、砍山刀、大刀……等等,名目繁多。这些兵器,原本都是在实际作战当中广泛使用的武器,有部分甚至原来就是农具,如“钯”是农家用来锄地、挑草的器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以“九齿钉钯”为武器,非常有名,正因他在高老庄当女婿时,是庄稼汉的身分),中国历代的战争,很多都和农民有关,因此兵器往往就从农具中脱胎换骨而成。

  使用武器,有许多诀窍,不同形制的武器,有不同的施展方法,设计的功能也有不同的重点,如“刀”以砍、斫、劈为主;“剑”以刺、割、挑为要;“枪”、“矛”用于远刺,“盾”、“牌”适于遮挡等皆是。大体而言,诀窍不外砍斫、挑刺、架掰、遮挡、压劈、敲击、钩扯、远射、抛掷……等十来项。如果依据兵器的性质加以区分,“十八般武器”可以分成六大类:

  �(一)抛射兵器:弓、弩、箭、矢、铳

  �(二)长兵器:戈、矛、枪、棍、棒、挝、殳、杵、杆、杖、钯、把头、 铲、斧、钺、戟、槊、叉、镋、钩、大刀、朳、大镰。

  �(三)短兵器:剑、刀、鞭、金间、钩、镰、锤、链、尺、拐、哨子棍、环(圈)、轮。

  �(四)软兵器:流星、绵绳套索。

  (五)奇门兵刃:三尖两刃刀、橛、点穴针、扭子、匕首、鸳鸯钺、 三节棍、盾牌、判官笔、状元笔、阴阳锐、铁尺。

  (六)暗器:飞剑、飞刀、飞镖、镖刀、梅花针、飞针、飞刺、飞铊、 飞抓、飞铙、梅花袖箭、袖筒箭、摔手箭、花装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弹弓、飞蝗石、铁莲花、铁鸳鸯、如意珠、流星锤、铁拳、龙须钩、绳镖、罗汉钱、喷筒、龙吒、梅吒、血滴子。

  兵器的形制不一,适用对象也有所区别,武侠小说中柔和娇弱的女性、温文尔雅的书生,通常使用轻便灵活、优雅高华的“剑”;身材魁梧、性格粗豪的大汉,则不是用威风凛凛的“刀”,就是厚重沉猛的“狼牙棒”、“降魔杵”之类,就显示了这个道理。擅于描摹人物的作家,往往将人与武器作紧密的结合,使得武器变成人物性格的延伸,如金庸《神雕侠侣》中的绝情谷主公孙止,同时使用刀与剑,而偏偏以刀为剑、以剑当刀,充分显示了他心机深沉、阴险狡诈的个性;而古龙《大旗英雄传》中的铁中棠,以“云家旗”为武器,云旗萧萧的壮烈之气,也与他正气凛然的形象配合无间———都是很成功的例子。在中国传统的小说中,兵器甚至成为人物的象徵,青龙偃月刀就是关羽,方天画戟就是吕布,金箍棒就是孙悟空,就是家喻户晓的例子。

  兵器与武功的施展招数也有关键性影想,历代闻名的招式,有些就是从兵器中衍生而来的。中国传统的“过年”,有贴年画的习俗,往往在大门上贴著“门神”,这两位“门神”,是唐朝的名将秦琼(白面执金间)与尉迟恭(黑脸持鞭),秦琼以“金间”为武器,最著名的一招称为“杀手金间”,现在已成为流行的词语了。此外,如杨家将的“回马枪”、关羽的“拖刀”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知道“十八般武器”词语的人很多,但知道其中细目的人则寥寥可数,更别提明了各武器的形制、功能、源流与相关的趣事了;在这个单元,我们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各位朋友作简要的介绍。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轻闲又恬淡的雪花d
2006-02-02 · TA获得超过24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关于十八般武器,说法有很多种,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挝、拐子、流星,这个也是比较通俗的说法,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也比较科学些,有的说法中将矛算在了里面,成了刀,枪,剑,戟,棍,棒,槊,镋,斧,钺,铲,钯,鞭,锏,锤,叉,戈,矛十八般,这里面多了铲,钯,矛,可是矛跟枪在一定意义上基本就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名字起的不同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匡书白7o
2006-01-31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