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固溶体,间隙相,间隙化合物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间隙固溶体又称插入固溶体、嵌入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中的间隙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若干溶质质点嵌入固相溶剂质点的间隙中而构成的固溶体。通常,插入溶质的半径与溶剂质点的半径相比特别小时易于形成。在金属键的物质中这类固溶体很普遍,添入的氩、碳、硼都容易处在这些晶格的间隙位置中。如碳溶入v-铁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间隙固溶体的形成常有助于晶体的硬度、熔点和强度的提高。
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筒单晶体结构的间隙化合物,称为间隙相。
间隙化合物指由过渡族金属元素与碳、氮、氢、硼等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金属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原子半径比值及结构特征的不同,可将间隙化合物分为间隙相和具有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当非金属与金属的原子半径比是小于0.59时,形成具有单晶格的间隙化合物,称为间隙相。当比值大于0.59时,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不同点如下:
若小原子溶入后,大小原子数量成比例,在选取点阵时,大小原子点阵可以合并,这实际上改变了大原子的点阵结构,因此认为形成新相,称为间隙相(间隙化合物)。
若小原子溶入后,分布随机,大小原子点阵不能合并,仍然保留大原子点阵,称为间隙固溶体。
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筒单晶体结构的间隙化合物,称为间隙相。
间隙化合物指由过渡族金属元素与碳、氮、氢、硼等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金属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原子半径比值及结构特征的不同,可将间隙化合物分为间隙相和具有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当非金属与金属的原子半径比是小于0.59时,形成具有单晶格的间隙化合物,称为间隙相。当比值大于0.59时,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不同点如下:
若小原子溶入后,大小原子数量成比例,在选取点阵时,大小原子点阵可以合并,这实际上改变了大原子的点阵结构,因此认为形成新相,称为间隙相(间隙化合物)。
若小原子溶入后,分布随机,大小原子点阵不能合并,仍然保留大原子点阵,称为间隙固溶体。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