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孔子仁学思想是否包含着人类社会的某种普世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其借鉴意义吗? 100
梁漱溟先生就东西文化的差异指出,欧洲从希腊时就关注认识宇宙万物的问题,而中国人关注的则是生活本身.孔子学问的基本点就是讲人生的道理,讲生活.
在我看来,孔子思想对于生活本身的重视,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流传两千多年,同时又在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的更新中不断得到修正.显然,孔子思想的生活气质使中国人容易将其吸收并自然地贯彻在生活中.现在,尽管大多数人不一定阅读四书五经,但在生活中却潜移默化地保留了儒家的原则.
瓦尔特对孔子思想的肯定是值得赞赏的.但他认为孔子思想具有“普世性”,我并不同意.基督教文化强调普世价值,而孔子不关心普遍统一的概念,只关注现实生活.中西提出问题的模式不在同一个套路上.
西方人总是把人当作认知对象,试图从形而上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认识人,探索人在实际存在背后的“本质”,并把人分解剖析,形成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人的个体性.孔子讲人,看重的是世俗的生活,解决的是如何和谐有序、仁爱地生活在君王统治的社会中.
-孔子的仁强调自身修养和爱人,有助于再建人类道德
瓦尔特看到了孔子学说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的确,当人类进入21世纪时,大家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汤一介教授指出,当我们面临“道德滑波、信仰危机、理想破灭”的趋势之时,重新肯定和发扬孔子的思想是有益处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极力主张进行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实现和谐的社会生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 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显然,克己和复礼是不可分割的:既要严格修身,又要以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一切,主要是因为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爱人”以“亲亲”为基础,即从爱自己的双亲出发.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人不但没有否定孔子及传统思想,反而更加重视它们,同时也试图根据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需要来提升中国自己的文化.
-孔子的“仁”兼顾亲和性和艰难性,有利于人们建立乐观的思想
孔子在谈“仁”时,既讲它的可行性,又讲它的艰难性.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关仁的简易可为性,冯友兰先生总结说:“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但人之为仁又很复杂.既要在现实生活中反复自省修身,又要在与人交往中自觉地恪守伦理原则;既要自然地顺着自己的内在性情去贯彻执行,又要严格以道德原则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时时处处衡量自己的言行.梁漱溟为此指出,“离了中,离开了恰合生命之理,此即所谓违仁也.”正因为这样,孔子感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其实,孔子之后历代儒家在讲解和发展“仁”说上,都试图进一步把“仁”广涉到对天地万物的态度上.唐代的韩愈说:“博爱之为仁”,已经明确地把“仁”看作是对人和对万物的态度.到了宋代,程颢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在全球化的时代,正当人们期待以大家可以接受的“全球伦理”重建当代社会的时候,正确理解“仁”的贯彻的“两面性”(它既简易,却又艰难),将有利于树立人们的信心,有利于加强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
-孔子的“天”完全不同于“上帝”,是对规律的遵守和把握
在与人为善和人的能力的有限性方面,《论语》和基督教的确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但《论语》所说的天和天命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和上帝,更不包含基督教中所信仰的宗教教义.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之处,便在能把它们两者和合为一.”所以,儒家讲到“天”时,其重点是讲天人合一,而不是讲彼岸的、超脱人生现世的天国,更不是鼓励人信仰宗教.
《论语》所说的“天”,既不是西方人和基督教意义上的leCiel,也不是西方现代科学所指的天.基督教的天是彼岸、超验的,它是人和大地万物的创造者,又掌管着人的来世归属;而现代科学所说的天是地球及其外的宇宙空间,是超乎于人的客观物质存在.而瓦尔特先生的观点和西方的人学观念相关,在西方,探讨人与神的关系,特别强调必须首先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世界和人的起源,才能彻底认识人的本质,也由此把宗教当做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瓦尔特: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学者的视角 孔子智慧照耀东西世界
两年前,为让法国人了解中国文明的概况,我写了《中国史略》,其中有这样一段:“即便20世纪的中国不断试图摒弃孔子,但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孔子又常
孔子思想更注重生活,而非形而上学的思考梁漱溟先生就东西文化的差异指出,欧洲从希腊时就关注认识宇宙万物的问题,而中国人关注的则是生活本身。在我看来,孔子思想对于生活本身的重视,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流传两千多年,同时又在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的更新中不断得到修正。
现在,尽管大多数人不一定阅读四书五经,但在生活中却潜移默化地保留了儒家的原则。西方人总是把人当作认知对象,试图从形而上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认识人,探索人在实际存在背后的“本质”,并把人分解剖析,形成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人的个体性。-孔子的仁强调自身修养和爱人,有助于再建人类道德瓦尔特看到了孔子学说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正因为这样,孔子感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论语》所说的天和天命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和上帝,更不包含基督教中所信仰的宗教教义。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