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翻译文

 我来答
942825670
2011-10-13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8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5万
展开全部
  最佳答案 [编辑本段]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复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探讨学问,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 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音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为:替
  谋:出主意,谋策
  忠:忠诚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重点字词解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迷惑
  殆:有害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重点字词解释: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人称代词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庄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别人的优点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别人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齐:相同。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弘毅:刚强,勇毅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小赵酱1234
2011-10-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130
展开全部
只说一次的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复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探讨学问,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 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音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为:替
谋:出主意,谋策
忠:忠诚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重点字词解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迷惑
殆:有害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重点字词解释: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人称代词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庄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别人的优点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别人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齐:相同。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弘毅:刚强,勇毅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anghao199905
2011-10-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30
展开全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自信车00
2011-10-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万
展开全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