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戏的艺术特色
根据上述史料可知:①南北朝末期开始出现的歌舞
戏,继承了汉代以来百戏中情节性歌舞和角□的传统。
《大面》、《踏摇娘》、《拨头》3者均有歌有舞,有的
还有帮腔、管弦伴奏;《踏摇娘》中有角□因素甚为明
显,《拨头》中“求兽杀之”的情节也可能包含角□因
素。②从北齐到唐代,女角色或由男扮,或由女扮,已有
衍变,并非一格。③化装已相当完备;历史悠久的面具
已在戏中应用;后世戏曲脸谱或已萌芽,如《踏摇娘》
中的丈夫,《拨头》中的遭丧者。④角色或1人,或2人,
或3人,已见后世“二小戏”、“三小戏”之雏形。⑤情
节均具有矛盾性,或庄,或喜,或悲,已见后世戏曲各
种类型之端绪。⑥“戏”的概念开始确立,已由戏耍或
技艺表演之泛指,过渡到近于后世戏曲之专称。⑦中国
后世戏曲源于民间且不断衍变发展的这一特点,已历历
可见,如《踏摇娘》的不同记载──包括故事情节,角
色数目,名字,官职,女角色扮演者之性别,作品名称,以
及伴唱、伴奏等等。此外,还可以看到从民间进入宫廷
的特点。例如从《踏摇娘》蔓衍而出的《谈容娘》,唐
代常非月的诗作《咏谈容娘》描写了它在广场演出的盛
况。⑧《大面》、《踏摇娘》产生和流传的地点,有助
于探讨戏曲音乐的历史发展。
除上述3个重要作品外,唐代歌舞戏还包括傀儡子等。
这些作品曾在国外(如日本)产生过一定影响。
2020-06-0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