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地质
湖北位于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接触带上。荆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属秦岭褶皱系的武当—淮阳隆起带,省境北部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西北部与渝陕二省交界处主要属大巴山褶皱带,构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荆山,这两个构造单元都属于古生代构造带。荆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东分属于上扬子台褶带和下扬子台褶带,都是燕山运动形成的地台盖层褶皱带。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地质发育与贵州高原大体一致;后者是鄂东南幕阜山脉形成的基础,与赣北、皖南山地连成一体,连绵横亘于长江南岸。江汉断拗镶嵌于上、下扬子二台地褶带之间,是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断陷盆地,后经长江、汉水合力冲积成为江汉平原。
鄂西地区
1.鄂西北山区以中、低山为主,谷深坡陡,神农顶高程3105.4m,为华中第一峰;北部以元古界区域变质岩地层为主,南部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
2.鄂西南山区以中山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古生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
三峡库区以中山为主,以深切峡谷为特征;地层从元古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等,溶蚀强烈,夷陵黄陵背斜有扬子期中酸性岩侵入。
鄂东南地区
1.黄石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相对高差100~500m;地层从古生界—新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伴有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形成丰富的金属矿藏。
2.北部的蔡甸区、江夏区、嘉鱼县以丘岗、平原地貌,地形起伏较小;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大部被粘性土层覆盖,少量露头,隐伏岩溶发育。武汉、鄂州、咸宁、赤壁以丘岗为主,地形起伏相对较小;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多上覆粘性土层,隐伏岩溶发育,鄂州东部有中酸性岩侵入。
3.南部边缘幕阜山北麓(通山、崇阳、通城)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通山、崇阳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通城县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区,风化砂层较厚。
鄂东北地区
1.大别山区的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武穴市、黄梅县过渡为岗地平原;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多有前寒武超基性岩零星出露和燕山期酸性岩成片出露,风化砂层较厚,武穴市、黄梅县大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大别山南麓(英山、罗田)以中、低山为主,河谷切割深,坡度陡;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风化砂层较厚。
2.中部地区(黄陂区、新洲区、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以平原丘岗地貌为主,地形起伏不大,以第四系老粘土和元古界变质岩为主。
鄂中地区
1.大洪山及周边地区以低山、丘陵、平原皆有分布,汉江夹道从其中部通过;地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陆相碎屑岩为主,汉江夹道上覆有松散堆积层。
2.江汉平原遍布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以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地貌依坡梯次而降,地形起伏由大到小;地层也由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逐次向中生界陆相碎屑岩地层、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过渡。
鄂北岗地
桐柏山区的曾都区、广水市、大悟县以低山丘陵为主,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地层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有前寒武基性岩和燕山期酸性岩侵入,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多白垩系陆相碎屑岩覆盖。地形开阔平缓,以第四系老粘土和一般粘性土为主。
二.地貌
湖北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据海拔高度、形态特征,全省地貌可划分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4种类型。其中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44.38%,丘陵和岗地分别占22.59%和13.16%,平原湖区占19.87%。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荆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湖北土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地势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不完整盆地。全省土壤分可分为11个土类,土属137个,土种455个。
湖北位于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接触带上。荆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属秦岭褶皱系的武当—淮阳隆起带,省境北部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西北部与渝陕二省交界处主要属大巴山褶皱带,构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荆山,这两个构造单元都属于古生代构造带。荆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东分属于上扬子台褶带和下扬子台褶带,都是燕山运动形成的地台盖层褶皱带。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地质发育与贵州高原大体一致;后者是鄂东南幕阜山脉形成的基础,与赣北、皖南山地连成一体,连绵横亘于长江南岸。江汉断拗镶嵌于上、下扬子二台地褶带之间,是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断陷盆地,后经长江、汉水合力冲积成为江汉平原。
鄂西地区
1.鄂西北山区以中、低山为主,谷深坡陡,神农顶高程3105.4m,为华中第一峰;北部以元古界区域变质岩地层为主,南部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
2.鄂西南山区以中山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古生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
三峡库区以中山为主,以深切峡谷为特征;地层从元古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等,溶蚀强烈,夷陵黄陵背斜有扬子期中酸性岩侵入。
鄂东南地区
1.黄石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相对高差100~500m;地层从古生界—新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伴有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形成丰富的金属矿藏。
2.北部的蔡甸区、江夏区、嘉鱼县以丘岗、平原地貌,地形起伏较小;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大部被粘性土层覆盖,少量露头,隐伏岩溶发育。武汉、鄂州、咸宁、赤壁以丘岗为主,地形起伏相对较小;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多上覆粘性土层,隐伏岩溶发育,鄂州东部有中酸性岩侵入。
3.南部边缘幕阜山北麓(通山、崇阳、通城)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通山、崇阳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为主,通城县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区,风化砂层较厚。
鄂东北地区
1.大别山区的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较深,坡度较陡,武穴市、黄梅县过渡为岗地平原;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多有前寒武超基性岩零星出露和燕山期酸性岩成片出露,风化砂层较厚,武穴市、黄梅县大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大别山南麓(英山、罗田)以中、低山为主,河谷切割深,坡度陡;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为主,风化砂层较厚。
2.中部地区(黄陂区、新洲区、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以平原丘岗地貌为主,地形起伏不大,以第四系老粘土和元古界变质岩为主。
鄂中地区
1.大洪山及周边地区以低山、丘陵、平原皆有分布,汉江夹道从其中部通过;地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陆相碎屑岩为主,汉江夹道上覆有松散堆积层。
2.江汉平原遍布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以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地貌依坡梯次而降,地形起伏由大到小;地层也由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逐次向中生界陆相碎屑岩地层、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过渡。
鄂北岗地
桐柏山区的曾都区、广水市、大悟县以低山丘陵为主,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地层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有前寒武基性岩和燕山期酸性岩侵入,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多白垩系陆相碎屑岩覆盖。地形开阔平缓,以第四系老粘土和一般粘性土为主。
二.地貌
湖北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据海拔高度、形态特征,全省地貌可划分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4种类型。其中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44.38%,丘陵和岗地分别占22.59%和13.16%,平原湖区占19.87%。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荆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湖北土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地势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不完整盆地。全省土壤分可分为11个土类,土属137个,土种455个。
赛盈地脉
2024-10-27 广告
2024-10-27 广告
深圳市赛盈地脉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深耕环境检测领域的专业机构,我们专注于提供精准高效的土壤污染调查服务。我们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科学分析方法,全面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政府、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与报告,助力客户...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赛盈地脉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