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展开全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的过程。缺乏对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作用,高效地教与学。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这一课题的研究,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通过研究提高本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提高本校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学会把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从而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研究现状
在查阅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①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2)趋势分析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校整体教学现状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实验研究,了解不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及实施策略的构建,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1.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2.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
4.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为当代教师合理的运用心理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是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通过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组织、实施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有效的多元对话策略、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教与学的效率自然能提高。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2.支撑性理论 :
(1)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发展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引组教材,自行发现知识,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实践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实验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七、研究内容设计(含子课题的设计)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五个部分:
1.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2.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多元对话策略的研究。
3.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的研究。
4.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的研究。
5.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的研究。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八、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1)准备阶段:(2007年1月——4月)调研本校数学教学存在现状,撰写开题报告,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
(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9年12月)加强理论学习、进行课题实验教学,收集研究资料、掌握实验数据。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九、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上级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推进研究为本课题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科研力量强,有一批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教科研人员为课题的具体实验提供保障。
3.学校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完善管理制度。
(1)读书交流制度,通过读书交流,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学理念。
(2)教学反思制度,要求教师每课之后要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3)论文制度,每学期要撰写一篇论文,积累研究资料。
(4)集体备课制度。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 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 课例
争取在市级以上教学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 结题报告
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4. 资料汇编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的过程。缺乏对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作用,高效地教与学。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这一课题的研究,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通过研究提高本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提高本校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学会把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从而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研究现状
在查阅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①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2)趋势分析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校整体教学现状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实验研究,了解不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及实施策略的构建,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1.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2.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
4.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为当代教师合理的运用心理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是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通过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组织、实施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有效的多元对话策略、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教与学的效率自然能提高。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2.支撑性理论 :
(1)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发展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引组教材,自行发现知识,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实践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实验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七、研究内容设计(含子课题的设计)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五个部分:
1.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2.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多元对话策略的研究。
3.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的研究。
4.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的研究。
5.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的研究。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八、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1)准备阶段:(2007年1月——4月)调研本校数学教学存在现状,撰写开题报告,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
(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9年12月)加强理论学习、进行课题实验教学,收集研究资料、掌握实验数据。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九、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上级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推进研究为本课题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科研力量强,有一批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教科研人员为课题的具体实验提供保障。
3.学校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完善管理制度。
(1)读书交流制度,通过读书交流,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学理念。
(2)教学反思制度,要求教师每课之后要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3)论文制度,每学期要撰写一篇论文,积累研究资料。
(4)集体备课制度。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 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 课例
争取在市级以上教学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 结题报告
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4. 资料汇编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