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肝病毒是怎样产生的
鸭肝病毒产生于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I型。
在国内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扩展资料:
预防指南
1、综合措施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血清。
2、预防接种
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鸭病毒性肝炎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临床以发病急、死亡快、角弓反张为特点。病变以肝肿大和出血斑点为特征。一、鸭肝的预防
预防好鸭肝需要行业内相关的环节共同努力。
1、种鸭场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源头做起,种鸭16周龄、20周龄、24周龄定期做好鸭肝免疫工作,以后每隔4个月作一次免疫,确保鸭苗有较高的母源抗体,使鸭苗在20日龄内得到保护。此为根本之道。
2、孵化厂应采用种鸭规模较大、母源抗体高而整齐的种蛋,有督促种鸭场做好免疫的义务,应为鸭苗是否有足够的母源抗体负责。同时做好孵化器、种蛋的消毒工作。向养殖户提供优质的鸭苗。孵化厂是关键之所。
3、养殖户是利害的攸关者,必须做好自己的事。尤其是消毒、隔离工作。鸭肝病毒抵抗力较强,自然条件下可存活1-2个月。目前病毒污染很重。鸭苗进舍前,用3-20%火碱喷洒消毒(包括周围的环境),干燥后用0.2%福尔马林或0.3%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对病死鸭无害化处理(深埋、焚毁)。
免疫:对母源抗体较高的雏苗,10日龄免疫,对无母源抗体的鸭苗1日龄实行免疫。一般3-7天后产生免疫力。在严重污染的地区可在1-3日龄直接注射抗体被动免疫,其保护期一般在10-15日,有时需重复免疫。
饲养管理:饲养环境等对鸭肝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密度、湿度、冷应激、营养的不合理均可诱发鸭肝、加重病情。防好鸭肝,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是基础。
用药:主要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建议在1-10日龄多用黄芪多糖之类的药物。例1-5日龄可用氟苯尼考(氧氟沙星)+黄芪多糖。
二、鸭肝的治疗
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注射1-2ml/只抗体。
为防继发感染,其中可添加头孢或大霉素2000-5000单位/只,同时饮水中根据情况加以双黄连+抗菌药(细菌、枝原体、原虫)
注意选择抗体含量高、无污染的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