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墙一般是现在的多高?

 我来答
尒影看兲芐
高粉答主

2019-07-17 · 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尒影看兲芐
采纳数:22 获赞数:3496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约为8—10米

城垣墙体之构筑,多数皆为夯土。我国原始社会早期城市之墙垣,其夯筑技术较为粗糙。具体表现在夯层较厚(一般厚10厘米左右,最厚可达30厘米)且不均匀,夯打亦不够密实,有时还采用了简单的堆砌形式,因此墙身的坚固性较差。

其夯筑过程为先筑高约1.2米之矮墙,后在此墙的内、外侧分别积土斜夯,待筑至上述墙顶后,再在其上筑第二层矮墙。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所需高度为止。当时此类城墙的外壁较陡,一般与地面约成50度之夹角。

内壁面则成15度—25度之缓坡,推测是为了增加墙体后推力的缘故。因此城墙基部宽度常在10—30米左右,墙高约为8—10米。实例可见湖北荆门市马家埦古城及湖南沣县城头山古城。

修筑在台地上的古城,常利用台地周边陡峻的壁体作为城墙的一部分,仅需自城内地面筑起高2~3米的夯土台作为城墙的顶部,有时并在此土台上建造房屋。

这种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及城内外地面高差的筑城方式,能节省大量时间及人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这类城市内外高差常达5米或更多,所以城门入口处之道路均呈斜坡,例如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古城所见即是。

扩展资料

城墙又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方面而言,它仅限于城市这一范畴,即包括一切城市(帝都、王城、郡、州、府、县)的内、外城垣。例如明初的帝都南京,就有外郭城、都城、皇城、宫城四道;明、清北京有都城(含内城与外城)、皇城、宫城三道;

宋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市)则有府城、子城两道。至于某些特殊构筑,如瓮城、夹城等,自然也应列入。就城市城墙的使用功能及尺度大小来说,它是所有城墙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同时,也是为大家日常耳闻目睹和普遍公认的形式。

本书所讲述的城墙主要即指此类。至于广义的城墙,除了上述城市城墙以外,还应包括属于陵寝、坛庙、苑囿、坞堡等多类建筑组群的墙垣(主要是外垣)在内。它们虽然在尺度与规模上较城市城墙稍逊,但仍具备城门、门楼、角楼、女墙、雉堞、马道等内容,即在形制与功能方面与城市城墙甚为类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墙

深挚又深湛灬柠檬3310
2011-10-23 · TA获得超过16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6万
展开全部
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在长城沿线,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墙.它们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夹以红柳或芦苇的枝条夯筑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筑的.版筑夯土墙,她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城墙有明显的收分.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能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刀,抢,箭等)的袭击,并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长城,多是采用版筑夯土墙.汉代夯层在15公分左右,由于筑城术的进步,唐代和明代筑城夯层则在30公分左右.但这种墙容易被敌人破坏,而且不耐风雨剥蚀,天长日久会自行坍倒.例如在玉门关和汉长城烽台,明显打有木筋,相隔数米并有规则,至今犹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锁阳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则腐烂掉,少许耐腐蚀木料则存留.芦苇筋在玉门关大小方盘城呈规则分布,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汉长城厚度足够容2个全副铠甲士兵相向通过,现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墙高度,都在8~18米左右,体现了筑城术整体的坚固和技巧.
(2) 土坯垒砌墙:它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晒干后再用粘土作胶结材,像砌砖一样垒砌而成,墙面外再抹一层黄泥作保护层.像嘉峪关的城墙,不少地方均是用土坯垒砌而成.这种墙的承载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与版筑夯土墙类似.它也是就地取材,但比夯筑施工更加方便,而且不要多少收分即能建造较高的城墙,嘉峪关的城墙即达九米之高.土坯垒砌的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这种墙也容易被敌人破坏,不耐风雨长久侵蚀.
(3) 青砖砌墙:到了唐代以后,制砖技术有了发展,队城门及附近的城墙,开始采取用砖包砌,内填黄土的方法来修筑了.这样构筑的城墙比版筑夯土墙坚固多了.唐,宋时,砖还比较贵重,不能广泛使用,到了明代,不仅制砖业规模宏大,砖的产量大增,砖价低廉,而且砖的质量和制砖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又由于用砖砌墙,不仅能承受较大的垂直载荷,而且它的强度大大高于版筑土墙及坯垒土墙.因此,此时也多用青砖来砌筑城墙了.砖砌城墙,不但能有效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的袭击,而且也能抵抗当时火器的袭击.所以明朝时,不仅许多地,府,州,县的城墙多采用巨砖砌筑,而且规模宏大的长城城墙的不少地段也采用巨砖砌筑.
砌砖要用胶结材,宋代以前是用黄泥浆,宋代以后,石灰砂浆才逐渐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作胶结材,这样大大增加了胶结力.明长城不少地段的砌筑,均用糯米汁掺拌砂浆,直到今天,砖缝的砂浆粘结力仍很坚固.
(4) 石砌墙:它是用山石砌筑的城墙.山石有的加工成条石,也有的是毛石,这样砌筑的城墙,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当时各种兵器的袭击,而且能经受大自然的侵蚀.由于长城不少地段石构筑在山脊上,所以应用石砌更加方便.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就是用巨型条石砌筑的.每一层条石的上下错缝,多用石灰掺糯米汁作胶结材.
(5) 砖石混合砌筑:由于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蚀,所以长城不少关隘的城门,城墙以及长城许多地段,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砖,由于砖的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便于施工,所以就用来砌筑在城墙的上层.砖石混合砌筑城墙,结构更加坚固,对当时的各类兵器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希望可以帮到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vgudao
2011-10-17 · TA获得超过56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万
展开全部
不时期不同地区的城墙高度是不一样的。

随这筑城科技进步,城墙也越来越高,比如说唐时的都城长安城墙高才6米,到了明朝的南京城墙就有12米高了。一般都城的最高,别的城要比都城矮。

不过有例外,就是边关要塞,如雁门关有10米高,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边关为了防御敌人城墙一般是非常坚固的。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一样,城的高矮也不同如十六国的夏国统万城墙高10仞,大约是8米就比那时中原的一些城墙要高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不紫琼86
2007-01-30 · TA获得超过22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不时期不同地区的城墙高度是不一样的。

随这筑城科技进步,城墙也越来越高,比如说唐时的都城长安城墙高才6米,到了明朝的南京城墙就有12米高了。一般都城的最高,别的城要比都城矮。

不过有例外,就是边关要塞,如雁门关有10米高,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边关为了防御敌人城墙一般是非常坚固的。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一样,城的高矮也不同如十六国的夏国统万城墙高10仞,大约是8米就比那时中原的一些城墙要高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henchuan2882
2011-10-17 · TA获得超过527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60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644万
展开全部
据本人在南京目测,大概3层楼那么高,但是我在肇庆看到的城墙才1层楼那么高,稍微比1层楼高一点,可见,大城市和小城市差距很大的,应该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