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三回读后感50字 15
1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展开全部
第三回的主要内容是: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从这回里面,我学到了,要善于听取各方的意见。不要过于的一意孤行,否则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我觉得这回里面与前几回有很大的区别,它开始出现了有3个字的名字。而且也恢复了在文中出现与所写东西有关的诗句。我觉得这些诗句在文中发挥出莫大的作用,它不仅增加了我们对前面的事物的了解,而且对下文作出了铺垫。在这回里面,开始出现另一号的人物,他就是吕布。在文中写到他忘恩负义和见利忘义,我觉得在这里是对下文作出了铺垫,暗示出董卓最终会被吕布出卖。
从这回里面,我学到了,要善于听取各方的意见。不要过于的一意孤行,否则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我觉得这回里面与前几回有很大的区别,它开始出现了有3个字的名字。而且也恢复了在文中出现与所写东西有关的诗句。我觉得这些诗句在文中发挥出莫大的作用,它不仅增加了我们对前面的事物的了解,而且对下文作出了铺垫。在这回里面,开始出现另一号的人物,他就是吕布。在文中写到他忘恩负义和见利忘义,我觉得在这里是对下文作出了铺垫,暗示出董卓最终会被吕布出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却不知书中所说的刘备“双耳垂肩,手长过膝”是真是假。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却不知书中所说的刘备“双耳垂肩,手长过膝”是真是假。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三国演义》第三回主要讲:董卓擅权而丁原不服,因此董卓想要杀害丁原。但丁原背后站了一个猛将即丁原的干儿子吕布,使董卓不敢动手。董卓命李肃持金银财宝及宝马赤兔马去见吕布。李肃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吕布为董卓效力。遂吕布杀死了丁原,并做了董卓的干儿子。董吕两人联手后,朝中再无人敢于出头。
读完第三回,自己感到非常的气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尊重师长,孝敬父母。而吕布却因金银珠宝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杀死自己的父亲(虽不是亲生父亲,但不是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以看到吕布的品德是何其低劣!张飞怒骂其“三姓家奴”真是骂的准确。最后吕布被曹操所杀真是死有余辜!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有操守!不能因外物,而使自己留下千古的骂名。做人人品应像关羽,对自己的兄长衷心耿耿,即使曹操再怎么以荣华富贵诱惑,也不改自己的选择!
对自己的朋友一定要忠诚!
《三国演义》第三回主要讲:董卓擅权而丁原不服,因此董卓想要杀害丁原。但丁原背后站了一个猛将即丁原的干儿子吕布,使董卓不敢动手。董卓命李肃持金银财宝及宝马赤兔马去见吕布。李肃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吕布为董卓效力。遂吕布杀死了丁原,并做了董卓的干儿子。董吕两人联手后,朝中再无人敢于出头。
读完第三回,自己感到非常的气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尊重师长,孝敬父母。而吕布却因金银珠宝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杀死自己的父亲(虽不是亲生父亲,但不是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以看到吕布的品德是何其低劣!张飞怒骂其“三姓家奴”真是骂的准确。最后吕布被曹操所杀真是死有余辜!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有操守!不能因外物,而使自己留下千古的骂名。做人人品应像关羽,对自己的兄长衷心耿耿,即使曹操再怎么以荣华富贵诱惑,也不改自己的选择!
对自己的朋友一定要忠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董卓入京后,召群臣计议,想要废黜献帝,但遭到丁原的强烈反对。董卓大怒,想要对丁原发难,但是看到他身后一威猛将军(吕布)的愤怒神色后没敢动手。饭后,董卓就想去挖丁原墙角,招募吕布,于是派了个叫李肃的人去劝降吕布。李肃拿着丁原的重金和赤兔马,最终诱使吕布杀义父丁原并投靠了董卓
董卓入京后,召群臣计议,想要废黜献帝,但遭到丁原的强烈反对。董卓大怒,想要对丁原发难,但是看到他身后一威猛将军(吕布)的愤怒神色后没敢动手。饭后,董卓就想去挖丁原墙角,招募吕布,于是派了个叫李肃的人去劝降吕布。李肃拿着丁原的重金和赤兔马,最终诱使吕布杀义父丁原并投靠了董卓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6968862.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