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给我们的感悟与启示
越王勾践为了使自己不忘记以前所受的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恰恰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生活充满了起伏,做什么事都不容易。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某种成就,必须有一定的牺牲和耐心。如果不能在需要耐心的时候放下架子坚持下去,只会失去成功的机会,如果能忍耐和放下,经过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事情会成功的。
扩展资料:
卧薪尝胆近义词:
1、含垢忍辱
拼音:hán gòu rěn rǔ
意思:形容忍受耻辱。
出处:南宋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译文:做善事不张扬,有不足也不辩解,忍辱负重,容忍不足。常怀有谦卑畏惧之心,对待地位低下人也是如此。
2、发愤图强
拼音:fā fèn tú qiáng
意思:意指下定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富足,强盛或进步。也指下定决心力求上进的情况。
出处:何香凝 《孙中山与廖仲恺》:“ 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译文: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淡淡地谈到了中国太弱了,应该下定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富足,强盛或进步,彻底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含垢忍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发愤图强
越王勾践为了使自己不忘记以前所受的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恰恰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生活充满了起伏,做什么事都不容易。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某种成就,必须有一定的牺牲和耐心。如果不能在需要耐心的时候放下架子坚持下去,只会失去成功的机会,如果能忍耐和放下,经过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事情会成功的。
扩展资料
“卧薪尝胆”的历史考证
1、《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
2、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
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