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就是火气旺吧。 (二)下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若下焦湿热,病在大、小肠及膀胱,当考虑淡渗与通导之法。
1.淡渗 淡渗法用于利小便、通阳以祛除湿邪。湿热病小便不利,常因湿热阻滞于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湿热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涩滞不行,可用清利膀胱之品,以利水道。药如通草、茯苓皮、猪苓、木通、车前子、冬瓜子、冬瓜皮、滑石、寒水石、山栀等。但湿邪重浊,湿热最易弥漫三焦,使决渎无权而致上壅下闭,三焦皆困。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闭塞,则下流不行。若症兼见胸满喘息、咳嗽而小便不利者,当加宣肺之品,如苏叶、前胡、杏仁、枇杷叶等。辛开肺气,佐以淡渗通利膀胱,即所谓“启上阖,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法。
2.导滞 湿热兼滞,除湿热见症外,舌苔黄厚,根部厚垢而腻,口臭,大便臭而不爽,脉濡滑而数,关、尺部尤甚。其气机为湿热食滞所阻塞,因此除祛湿外,必须加消食化滞之品,如保和丸、焦三仙、木香导滞丸、沉香化滞丸、香砂枳术丸等。润下、攻伐皆所禁忌。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晶,否则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开则热随湿去,湿祛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三)治疗湿热病常用方法
1.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运用于湿温初起阶段,宜芳香宣化方法。
药用:鲜佩兰10g(后下),鲜藿香10g(后下),大豆卷10g,嫩前胡6g,川郁金6g,鲜菖蒲8g,白蒺藜10g,姜竹茹10g,制厚朴6g,川黄连3g,通草1g。
2.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湿阻中焦。
症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
芳香疏解,退热定恶。
药用:佩兰叶12g(后下),广藿香10g(后下),陈香薷5g(后下),大豆卷10g,制厚朴6g,新会皮6g,制半夏10g,苦桔梗6g,枳壳6g,白蔻仁5g,煨鲜姜13g,杏仁10g。
另:太乙玉枢丹1g,研细末先服。
3.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浊,互阻中焦,气机不调。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濡滑而按之弦数。
以芳香化浊方法,定呕降逆折热。
药用:佩兰叶10g(后下),藿香6g(后下),厚朴6g,半夏曲12g,川连3g,佛手10g,大腹皮10g,煨姜3g,保和丸12g(布包),赤芍12g,焦麦芽10g。
另:上落水沉香末1g、白蔻仁末1g,两味同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用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若下焦湿热,病在大、小肠及膀胱,当考虑淡渗与通导之法。
1.淡渗 淡渗法用于利小便、通阳以祛除湿邪。湿热病小便不利,常因湿热阻滞于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湿热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涩滞不行,可用清利膀胱之品,以利水道。药如通草、茯苓皮、猪苓、木通、车前子、冬瓜子、冬瓜皮、滑石、寒水石、山栀等。但湿邪重浊,湿热最易弥漫三焦,使决渎无权而致上壅下闭,三焦皆困。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闭塞,则下流不行。若症兼见胸满喘息、咳嗽而小便不利者,当加宣肺之品,如苏叶、前胡、杏仁、枇杷叶等。辛开肺气,佐以淡渗通利膀胱,即所谓“启上阖,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法。
2.导滞 湿热兼滞,除湿热见症外,舌苔黄厚,根部厚垢而腻,口臭,大便臭而不爽,脉濡滑而数,关、尺部尤甚。其气机为湿热食滞所阻塞,因此除祛湿外,必须加消食化滞之品,如保和丸、焦三仙、木香导滞丸、沉香化滞丸、香砂枳术丸等。润下、攻伐皆所禁忌。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晶,否则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开则热随湿去,湿祛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三)治疗湿热病常用方法
1.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运用于湿温初起阶段,宜芳香宣化方法。
药用:鲜佩兰10g(后下),鲜藿香10g(后下),大豆卷10g,嫩前胡6g,川郁金6g,鲜菖蒲8g,白蒺藜10g,姜竹茹10g,制厚朴6g,川黄连3g,通草1g。
2.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湿阻中焦。
症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
芳香疏解,退热定恶。
药用:佩兰叶12g(后下),广藿香10g(后下),陈香薷5g(后下),大豆卷10g,制厚朴6g,新会皮6g,制半夏10g,苦桔梗6g,枳壳6g,白蔻仁5g,煨鲜姜13g,杏仁10g。
另:太乙玉枢丹1g,研细末先服。
3.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浊,互阻中焦,气机不调。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濡滑而按之弦数。
以芳香化浊方法,定呕降逆折热。
药用:佩兰叶10g(后下),藿香6g(后下),厚朴6g,半夏曲12g,川连3g,佛手10g,大腹皮10g,煨姜3g,保和丸12g(布包),赤芍12g,焦麦芽10g。
另:上落水沉香末1g、白蔻仁末1g,两味同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用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展开全部
肝郁就说肝气郁结,人的情绪不好,闷闷不乐。肾虚就不多说了,内热应该是阴虚导致的,也就说是肾阴虚,下焦湿热应该是肠道不好,有湿热。找个好的老中医吧!这情况有点复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群疯子加骗子。到底懂不懂呀。可惜了中医被你们学成这样。下焦湿热放到男性身上多指的是前列腺炎。女性多为阴道炎。临床中几乎都是这个脉象。肝郁肾虚内热我不做解释自己看着办。
追问
那这个是不是非常复杂的病?中医治疗的话要多久时间才能见效?大约多久能痊愈?这种情况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本人完全门外汉。请指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表现为舌苔黄腻,口有异味,脸色晦暗,阴道分泌物(白带)多……这些证中医称之为“下焦湿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建议中成药 丹栀逍遥丸调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