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名称的由来?

 我来答
流蓉白0V
2018-11-03 · TA获得超过25.5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1万
展开全部

汉族名称的由来是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在这片文明富强和人数众多的土地之上,这个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究其原,“汉”的本义是水名,指漾水。载籍所见,秦汉时名漾水者有二:一是“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说文·水部》漾条),此漾水又名西汉水,流入嘉陵江,汇入长江;二是“蕃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蕃冢山在今陕西宁强县),此漾水又名东汉水,时又称沔水,即今汉水,亦汇入长江。

汉族以“汉”为族称,并不意味着汉族的文化中心在古汉国或汉水流域。诚然,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构成汉文化的两支极重要的古文化,但汉族的文化中心很长时间里都是在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的平原。以此为主源流,汇合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地方文化,在秦汉时代,形成统一的汉文化。

扩展资料:

人口:

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族群。占中国大陆人口92%,占新加坡人口74%,占马来西亚人口24.5%,占中国台湾人口98%。

汉族之内因基因、语言、文化及社会多样性上可分出不少汉族民系;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在晋朝以前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随后因永嘉之乱大举向南迁徙,南迁汉族则和与汉族基因及语言相异的中国南方包括傣族、南亚语系及苗瑶语族的原住民混居。这历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规模移动也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数量: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元代以后,在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下,汉族人口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人口达1.5亿。 [38]  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参考资料:中国网-汉族名称的来历

百态百观
2018-11-12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34
展开全部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

“汉人”的称呼起源之初,意为汉朝之人。到了北魏后期才演变为中国人的代称。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经过历代各族之间的杂居、融合,许多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人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到民国时期,“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扩展资料:

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

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  ,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  、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   ,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汉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s22433
高粉答主

2018-11-03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4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8.9万
展开全部

汉族名称的由来是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在这片文明富强和人数众多的土地之上,这个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扩展资料: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中原地区为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通常是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又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心众眠5
2018-11-07 · TA获得超过7.6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万
展开全部

汉族的族称,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由此可见,“汉”的初义是国名,其范围约在当今四川省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以后衍为朝代名称和民族名称。

究其原因,“汉”的本义是水名,指漾水。载籍所见,秦汉时名漾水者有二:一是“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说文•水部》漾条),此漾水又名西汉水,流入嘉陵江,汇入长江;二是“蕃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蕃冢山在今陕西宁强县),此漾水又名东汉水,时又称沔水,即今汉水,亦汇入长江。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国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国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扩展资料

“汉人”的称呼起源之初,意为汉朝之人。到了北魏后期才演变为中国人的代称。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经过历代各族之间的杂居、融合,许多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人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到民国时期,“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霓脦那些
高能答主

2018-11-03 · 致力于成为全知道最会答题的人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万
展开全部

族称

自称

汉族作为一个族群,直到汉朝才有了“汉人”一名。“汉人”得名于汉朝,最初本意是指“汉朝之人”,而汉朝则得名于汉水。但在汉朝早期,因为秦朝的强大影响,其邻居更多的将汉朝人称作“秦人”。
“汉”作为汉族的族称应不晚于南朝初期。唐朝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中自称为“汉”,自称为“汉国”、边界称为“汉界”,其人民称为“汉人”、“汉民”,也可称为“华人”。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学者杜家骥说,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汉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他称

由于秦朝声威远震,也影响到其他国家对汉朝的称呼,如古代的印度、希腊与罗马等国仍称其为Cina,Thin,Sinae等等。
到唐朝后,由于唐朝对周边的强大影响力,汉民族也被外国人称为“唐人”。但“唐人”作为当时外族对汉族的称呼,却并未被汉民族本身所承认。

扩展资料:

起源

据古代典籍与现出土的铭文记载,其祖先为黄帝和炎帝。据现代考古材料和碳-14测定的结果,生活于五千年前的黄帝与仰韶文化下限一致。其活动范围也相差无几,皆以现河南西部、关中地区和山西南部为主要中心。仰韶文化后期的西安半坡等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也与史籍关于黄帝造物的故事相符。

据《史记正义》引用《帝王世纪》认为炎帝之母任姒为有蟜氏女,后在华阳游玩时感生炎帝,其形象为牛首人身。《国语·晋语四》则记载黄帝与炎帝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因两人分别生于姬水和姜水,故而异德,所以其姓也不同,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而《绎史》所记载的又稍有不同,该书引用《新史》认为“炎黄二帝是同母异父的兄弟”,炎黄所处的时代正是母系社会末期,其时,母权已衰,新的父权将取而代之。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提升,炎帝氏族自原来的氏族分出后迁居于姜水。姜水位于现在的陕西,发源于岐山,是渭水的一条支流。渭水两岸封地丰腴,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炎帝氏族便在此发展为一个强盛的部落。之后由于某种原因,有一部落成员向东迁徙到中原地区,与早已迁徙与此的黄帝部落结盟。黄帝氏族此时已是久居中原,并向四方扩展形成黄帝部落。

其活动范围东至山东泰山,西抵甘肃,南达湖南岳阳,北及河北怀来。之后由于矛盾,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部落间便发生了著名的“阪泉之战”,黄帝部落最终取胜,自此巩固了其在部落联盟中的主要地位。

汉族的民系

北方民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黔桂以西,包抬东北三省、四川、云南在内的地区,总人口为9亿3500万,操官话或晋语(广义的北方民系,并非北方人),其内也可分江淮民系、巴蜀民系等分支。

吴越民系: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部;人口约7700万,操吴语。

湖湘民系:分布在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临近湖南省的广西部分地区,融合了古代楚国土著居民以及后来的江西移民等民族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在饮食习惯上更独树一格,以嗜辣著称;人口约3600万,操湘语。

江右民系:分布在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人口约5200万,操赣语。以赣江、瓦子角、瓦屑坝、抚河流域、吉泰盆地同迁的汉族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语言、风俗、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

客家民系:多分布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广西东南和东北与中部以及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的部分地区。此外还侨居于东南亚、南亚甚至远达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和美洲。客家人自称“中原士族、三代遗民”,自认是汉族嫡系,他们有强烈的内聚性,一直聚族而居,有崇尚读书、重农轻商和吃酿豆腐、梅菜扣肉等风俗和伦理观。其主要使用客家话。人口约6000万。

闽越民系:分布于福建、台湾、二地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海南、浙江的沿海地区,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人口约1.15亿,操多种闽语。

广府民系:主要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北部和广西的东南、香港、澳门、越南以及世界各地,人口约1亿,操粤语。

一些少数民系

闽南福佬人:分布于华南沿海一带,主要分布于闽南、台湾大部分地区,在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大部地区和浙江温州以及东南亚也有分布。他们在福建和台湾称为“闽南人”,在广东、海南则称“福佬人”。一般认为“福佬”由“福建佬”演变而来,也有观点认为是与“河洛”有关。河洛是指古代的河水和洛水,位于古都洛阳附近。

由于西晋的永嘉之乱和五代时的中原大乱,中原的汉族大批迁到福建,他们自河洛地区带来的语言便在福建形成闽南话,或称“河洛话”。

福州人:分布于福建闽江流域和东部一带。其形成时间早于闽南福佬人,操福州话。

平话人:主要分布于广西南宁市郊、宁明、马山、贵港、横县和宾阳、以及百色、田林与乐业的一些村庄,此外在广西北部一带也有分布,并有少部分分布于云南富宁、湖南南部与广东交界处。

平话人的基本特征是说“平话”,由于各地对平话有不同称呼,故平话人故被称为“百姓人”、“客人”或“宾阳人”、“六甲人”、“土人”、“土拐人”以及“蔗园人”,但基本认同以“平话人”为统称。平话人是最早进入广西的汉族族群,属于没有被土著化的汉族,但又深受土著的影响。

桂柳人:多呈墨渍式分布于广西北部、西北、中部与东部部分县城,包括桂西北地区的高山汉族。其基本特征是说“桂柳话”。桂柳话属西南官话中桂林话与柳州话的俗称。

此外,在广西还有说湖广话的人,多分布于广西西部,湖广话与桂柳话稍有不同,但因同属西南官话,所以说湖广话的人也被认为是桂柳人的一部分。桂柳人是以明朝驻广西军人为主的后代,故也被称为“军人”,其所讲的西南官话也被称作“军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