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 的生平简介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
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扩展资料:
李光地担任直隶巡抚期间治理河务、兴修水利。当时京城地区常遭受水灾,漳河与滹沱河汇合后容易泛滥成灾,于是康熙命李光地疏通漳河故道,将河水引入运河,以遏制滹沱河的水势。李光地前往当地严格考察,上奏称霸州、永清、宛平、良乡、固安、高阳、献县等地因为疏浚新河,
占用了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求豁免老百姓的赋税,得到皇帝批准。康熙三十九年皇帝御驾亲临子牙河视察治河工程,令李光地在献县东西两岸修筑长堤,西堤连接大城,东堤连接静海,长约二百余里。又在静海的广福楼、焦家口开辟新河道,引水入湖。
从此下流更加畅通无阻,再也没有水患之灾。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褒扬了李光地的治河之功,将其提拔为吏部尚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扩展资料:
现有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位于湖头镇中山街,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前后三进,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乃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两祭,祭祀规模盛大。庙内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
第二进大厅厅前悬挂“夹辅高风”匾额,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赐;厅中高悬“急公尚义”匾额。第三进厅堂前横挂“鸣臬闻天”匾额,为正统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厅堂后侧悬挂“保世滋大”匾额,疑为李光地所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扩展资料:
李光地所写的四幅字被挂在正中央,十分醒目在阆湖博物馆内,处处可见李光地文化,尤以其家规家训文化为多。“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这是出自李光地的《诫家后文》,一句简单的家训足见其治家诫后之严厉。
据馆内讲解员介绍,李光地在身处官场深海要位之时,心系家族与乡亲,深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族教育密不可分。《诫家后文》便是其晚年亲自拟定的的家规家训,同时还有《家训·谕儿》、《本族公约》、《同里公约》等,形成完整的一套。
2016年,李光地的“家训、家规、族规”得到中纪委、省纪委的肯定和重视,分别在中纪委、省纪委“廉政网”上进行宣传。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首页《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中,便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 庭茁千寻玉树枝》专题,对李光地的家规家训中所蕴含的廉政文化进行解读,引起了热烈反响。
除了规划建设以李光地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李光地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外,多年来,安溪县持续组织开展李光地文化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并出版《李光地研究》和《李光地传论》两本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