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4课主要内容

LH科教小百科
高能答主

2021-07-21 · 专注于分享科学教育知识
LH科教小百科
采纳数:1169 获赞数:9084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数数的老妇人”,写在一节车厢里,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神志不清地数着“一、二、三”,两个小姑娘嗤笑老妇人的举动,被一个老头制止。

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分别写出了两位老人的状态,为后文埋下伏笔。

“嗤笑”意思是讥笑,表现出两个小姑娘的不谙世事,没有同情心,也反映出当时火车上大多数人的心态。设置了悬念,推动了故事发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两个小姑娘再次嗤笑老妇人时,老兵开口告诉大家老妇人变成这样子的原因和他此行的目的。“神志不清”老妇人在战争的摧残下,失去了三个儿子,显示出战争的残酷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刚刚失去”说明老兵还没有来得及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又要上前线,而这一去很可能牺牲在战场,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这一家人的悲剧。

3、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后一片寂静。环境描写,老兵的话,使人们的心情变得沉重,心灵受到震撼,因此车厢内“静的可怕”,这里的“静”既是写环境的安静,也反衬出人们内心的不平静。

鉴赏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一部微型小说。文中作者没有正面描绘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将文章的背景置于一列由柏林驶出的列车上,通过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和后备役老兵的悲剧形象,

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使读者通过这一剪影可以想到,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普通民众家庭的缩影。

轮看殊O
高粉答主

2020-11-06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6万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775万
展开全部

《竹节人》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概述“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


第二部分(3-19段),主要描述制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体现“我们”对此的深深着迷,表现了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


第三部分(20-29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也偷偷在玩竹节人的趣事。



扩展资料


文章中作者之所以要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是因为玩具的稀缺,更因为“新鲜的玩意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而竹节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无处可买的现实下就自己动手制作,从而表现出竹节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课文是写竹节人的,还写了围观的小伙伴们,这样写是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每一次的“搏斗”都不放过。


第三部分写了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是有关系的。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


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中雨露4999
2011-10-29 · TA获得超过5.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50万
展开全部
第十四课: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64362280
推荐于2017-11-24 · TA获得超过89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3.3万
展开全部
主要写了20世纪初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长得更好,下令捕杀了许多野兽。最后鹿群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到了8000只。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链。这个故事说明我们不能根据片面的认识去乱破坏生物链,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聆行庭5260
2011-10-26 · TA获得超过5.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2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00万
展开全部
主要写了20世纪初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长得更好,下令捕杀了许多野兽。最后鹿群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到了8000只。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链。这个故事说明我们不能根据片面的认识去乱破坏生物链,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