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看解放军唱《喀秋莎》先头皮发麻,然后觉得搞笑
《喀秋莎》歌曲本身是二战时期苏联军事力量和战斗历史的象征。同时在中国也是为数不多的家喻户晓的苏联歌曲。
歌曲《卡秋莎》写于1939年。它描绘了前苏联的美丽景色,以及一个叫卡秋莎的女孩为了她的爱人离开家乡保卫边疆而想念她。
岳刚说,他推测自己之所以选择《喀秋莎》,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一首经典歌曲,它不仅有奋战保卫祖国的情感,而且描绘了美丽纯洁的爱情,非常感人,最能引起共鸣;
2、相比之下其他苏联歌曲,卡秋莎节奏活泼,旋律更适合步步向前走。”然而,“喀秋莎”的节奏很快。三军仪仗队的成员在训练中通常每分钟走112步。为了跟上这首歌的节奏,成员的速度需要提高到每分钟116步。虽然难度增加了,但队员们还是很快适应了节奏下的严格训练,场面效果也很完美。
扩展资料:
《喀秋莎》的由来:
喀秋莎起源于喀秋莎火箭,它是一种多管多式火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展起来的。
二战中期,苏联为了对付德国的防御阵地,选择了一种进攻性武器,即卡秋莎火箭。当时,数千枚喀秋莎火箭弹同时发射,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德国人称之为“呼啸的死神”,因为密集的火箭弹在法国发出了风般的嘶嘶声,因此也被称为“斯大林的风琴”。
因此,使苏联士兵为之骄傲,受到苏联士兵的喜爱。后来,恰巧有一首歌叫“卡秋莎”,于是开始由苏联士兵演唱。当时中苏关系密切,苏联歌曲《喀秋莎》也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各个演出舞台上。
在这次军演中,中国仪仗队演唱了中俄两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军歌《喀秋莎》,突出了中俄两国密切的历史关系,意味着两国关系今后会更好。
《喀秋莎》歌曲本身是二战时期苏联军事力量和战斗历史的象征。同时在中国也是为数不多的家喻户晓的苏联歌曲。
相比之下其他苏联歌曲,卡秋莎节奏活泼,旋律更适合步步向前走。”然而,“喀秋莎”的节奏很快。三军仪仗队的成员在训练中通常每分钟走112步。
为了跟上这首歌的节奏,成员的速度需要提高到每分钟116步。虽然难度增加了,但队员们还是很快适应了节奏下的严格训练,场面效果也很完美。
创作背景
《喀秋莎》是作者勃兰切尔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写成的。
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
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