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的宇宙学者有哪些
2017-04-21
展开全部
研究宇宙起源的应该是 勒梅特 费里德曼 霍伊尔 伽莫夫 (哈勃 彭齐亚斯 威尔逊这三个人 发现了宇宙膨胀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证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展开全部
有耶和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公元前585年,古希腊泰勒斯第一次准确预测日全食。
公元前440年,古希腊默冬发现月球的位相规律,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今阳历的同一日期。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欧多克斯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地心说主张。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阿那萨古腊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中国甘德、石申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石申论证了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埃拉托色尼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亚里斯塔克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
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等完成的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希帕克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落下闳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一世纪,东汉贾逵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
一至二世纪,东汉张衡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
二世纪,古希腊托勒密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
二世纪,古希腊托勒密《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
230年前后,三国魏国杨伟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
330年前后,晋朝姜岌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
725年,唐代南宫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八世纪初,唐代僧一行用梁令瓒制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阿拉伯人阿拉伯阿尔·巴塔尼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
公元前440年,古希腊默冬发现月球的位相规律,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今阳历的同一日期。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欧多克斯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地心说主张。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阿那萨古腊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中国甘德、石申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石申论证了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埃拉托色尼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亚里斯塔克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
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等完成的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希帕克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落下闳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一世纪,东汉贾逵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
一至二世纪,东汉张衡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
二世纪,古希腊托勒密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
二世纪,古希腊托勒密《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
230年前后,三国魏国杨伟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
330年前后,晋朝姜岌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
725年,唐代南宫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八世纪初,唐代僧一行用梁令瓒制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阿拉伯人阿拉伯阿尔·巴塔尼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