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王的写作背景急求详细
写于1984年,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篇散文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含蓄的提出了“关怀步行者”之一社会问题。
主要讲述老王与“我”的事情,及到最后老王去世,表达了作者对于老王生前的同情与关心;逝去后,对老王的内疚。全文体现了老王知恩图报、善良、淳朴、忠厚老实的形象与作者平民情怀。 写作特色:语言肖像描写到位,将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读者。
扩展资料
文章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无论是在物质上、生理上,还是精神上,老王都是一个彻底的“不幸者”。可这样的“不幸者”,却在一个历史时间段里,与杨绛相识。
他们的相识,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他蹬”,“我坐”,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只是局限于“闲聊”,但老王还是极为珍惜这样的一种相识。他以自己的方式来传达这样的一种“珍惜”:“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文革期间,杨绛的丈夫钱先生“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杨绛将他视为“熟人”,愿意倾听他的“闲话”;杨绛的女儿也曾“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使得他的眼病有了好转。
在他为杨绛一家付出一些劳力之后,还总能得到一些钱的补偿。尽管有些时候,“拿钱”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但这样的温暖和亲近,让老王孤寂的心灵有了一种安慰。也正是这样的温情,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老王生活在“文革”时期,而老王的善良与“文革'这一时代背景在本文中是容易被粗读甚至误读的。因为文章中老王的几个“小插曲”同整个时代的“主旋律”比起来并不协调:文革时代的主旋律是集体化、国家化、公有化,老王却是失群落伍的单干户;文革时代的主旋律是打击、改造知识分子,老王却要给杨绛钱钟书一家送人,送冰,送钱,送蛋,多方关照;文革时代的主旋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老王身为标准的劳动人民却贫穷、病痛、孤身依旧,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并未“翻身”。这些都是与时代主旋律“格格不入”的。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