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越详细越好的哦,谢谢
一枕清风静,半空朗月稀,玉萧吹寒夜,仙曲共谁听,桃花人面去,三秋又黄菊,远观同一色,蔓草覆松青,河东狮子吼,好声叹难济,欲得成苗秀,必先除荆棘,劳神并改性,灵蛇自褪皮,春...
一枕清风静,半空朗月稀,
玉萧吹寒夜,仙曲共谁听,
桃花人面去,三秋又黄菊,
远观同一色,蔓草覆松青,
河东狮子吼,好声叹难济,
欲得成苗秀,必先除荆棘,
劳神并改性,灵蛇自褪皮,
春雷从此振,前程路不迷,
何须忧浪竭,伴海轻舟系,
薰风行送晚,斜口照丹墀。 展开
玉萧吹寒夜,仙曲共谁听,
桃花人面去,三秋又黄菊,
远观同一色,蔓草覆松青,
河东狮子吼,好声叹难济,
欲得成苗秀,必先除荆棘,
劳神并改性,灵蛇自褪皮,
春雷从此振,前程路不迷,
何须忧浪竭,伴海轻舟系,
薰风行送晚,斜口照丹墀。 展开
展开全部
我先把这首诗从头翻译一遍,再做解析——
一枕清风静,半空朗月稀:夜晚入睡,清风静静吹过枕边,夜空中悬挂着一轮明月,却只有几点寒星(所以为“稀”)。
玉萧吹寒夜,仙曲共谁听: 在寒夜中吹起玉笛,这样美妙的曲子,谁又能与我分享共听?
桃花人面去(化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桃花开了,那年的故人却不再相见;
三秋又黄菊:(“三秋”单指时间很长,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过了那么长的时间,菊花又黄了。连接上句,这联意思就是一个故人离开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可能已经过世。
远观同一色,蔓草覆松青:远远望去,同一种色调的荒草与青松蔓延在远方。
河东狮子吼,好声叹难济:(这里的“河东狮吼”并不是指那个有名的悍妇,而是纯粹指狮子之声,形象地比喻有志之士为天下而怒吼)河东的狮子一声巨吼,却可惜这样振奋人心的声响在这世上难起作用(“难济”等同于“不济”)。
欲得成苗秀,必先除荆棘:想要得到好的良苗,就必须铲除可恶的荆棘(“苗秀”比喻贤人英才,“荆棘”比喻佞臣贼子)。
劳神并改性,灵蛇自褪皮:劳神费时地仔细思量,我忽然顿悟了,就像灵蛇开始自己蜕皮,要获得重生。
春雷从此振,前程路不迷:如被春雷震醒一般,(或我如春雷一般震响),我的前程从此不再迷茫。
何须忧浪竭,伴海轻舟系:何须担忧海浪会枯竭?只需一叶扁舟便可在海中遨游。
薰风行送晚,斜口照丹墀:(熏风:春风、东风;丹墀dān chí,是宫殿前红色的台阶,代指宫殿)暖和的春风为我送行,夕阳西下了,就让那抹斜阳孤独地照着宫殿的台阶吧,我断不再踏入那里半步。
诗句开头带着一种哀伤的基调,一直到“河东狮吼”,前半首诗都表现了对世事的失望,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加之景色描写苍凉,有一丝悲愁凄苦的意味。而那个已去的故人,很可能就是唯一能欣赏自己的知音,也可能就是爱人。
但是话锋一转,诗人突然醒悟,明白了欲得君子先除小人的道理,不得志是因为世间小人太多,而自己恰恰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于是才遭排挤。
顿悟了这些之后,诗人选择了隐逸归山,保持清高自洁,既然天下之大,何愁没有我的容身之处?我不再担忧穷途末路,哪怕在人海茫茫中我孤身一人,如沧海之一粟(“何须”二句)。就让斜阳照着丹墀,也不愿踏入那个宫殿。
整首诗诗人由愁苦悲伤的情绪,逐渐化解为超然释怀,直到上升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乐观境界,然而诗人悟到了入世为官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比起虚伪肮脏的宦海生涯,过一个“蓬蒿人”的生活更为逍遥自在。
这首诗以悲观起头,然后思考、醒悟,最终到达观的精神,渐入佳境,不失为一首好诗。
不知是谁所写?当真佩服!
一枕清风静,半空朗月稀:夜晚入睡,清风静静吹过枕边,夜空中悬挂着一轮明月,却只有几点寒星(所以为“稀”)。
玉萧吹寒夜,仙曲共谁听: 在寒夜中吹起玉笛,这样美妙的曲子,谁又能与我分享共听?
桃花人面去(化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桃花开了,那年的故人却不再相见;
三秋又黄菊:(“三秋”单指时间很长,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过了那么长的时间,菊花又黄了。连接上句,这联意思就是一个故人离开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可能已经过世。
远观同一色,蔓草覆松青:远远望去,同一种色调的荒草与青松蔓延在远方。
河东狮子吼,好声叹难济:(这里的“河东狮吼”并不是指那个有名的悍妇,而是纯粹指狮子之声,形象地比喻有志之士为天下而怒吼)河东的狮子一声巨吼,却可惜这样振奋人心的声响在这世上难起作用(“难济”等同于“不济”)。
欲得成苗秀,必先除荆棘:想要得到好的良苗,就必须铲除可恶的荆棘(“苗秀”比喻贤人英才,“荆棘”比喻佞臣贼子)。
劳神并改性,灵蛇自褪皮:劳神费时地仔细思量,我忽然顿悟了,就像灵蛇开始自己蜕皮,要获得重生。
春雷从此振,前程路不迷:如被春雷震醒一般,(或我如春雷一般震响),我的前程从此不再迷茫。
何须忧浪竭,伴海轻舟系:何须担忧海浪会枯竭?只需一叶扁舟便可在海中遨游。
薰风行送晚,斜口照丹墀:(熏风:春风、东风;丹墀dān chí,是宫殿前红色的台阶,代指宫殿)暖和的春风为我送行,夕阳西下了,就让那抹斜阳孤独地照着宫殿的台阶吧,我断不再踏入那里半步。
诗句开头带着一种哀伤的基调,一直到“河东狮吼”,前半首诗都表现了对世事的失望,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加之景色描写苍凉,有一丝悲愁凄苦的意味。而那个已去的故人,很可能就是唯一能欣赏自己的知音,也可能就是爱人。
但是话锋一转,诗人突然醒悟,明白了欲得君子先除小人的道理,不得志是因为世间小人太多,而自己恰恰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于是才遭排挤。
顿悟了这些之后,诗人选择了隐逸归山,保持清高自洁,既然天下之大,何愁没有我的容身之处?我不再担忧穷途末路,哪怕在人海茫茫中我孤身一人,如沧海之一粟(“何须”二句)。就让斜阳照着丹墀,也不愿踏入那个宫殿。
整首诗诗人由愁苦悲伤的情绪,逐渐化解为超然释怀,直到上升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乐观境界,然而诗人悟到了入世为官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比起虚伪肮脏的宦海生涯,过一个“蓬蒿人”的生活更为逍遥自在。
这首诗以悲观起头,然后思考、醒悟,最终到达观的精神,渐入佳境,不失为一首好诗。
不知是谁所写?当真佩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