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业的时候,应该一题题的深究还是全部做好后再检查的好?
1个回答
2018-08-19
展开全部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题,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 1.熟练度不够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就不一定能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解决方法:一道题目,至少要反复接触6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做对。 2.基本概念不清还有一些题目,学生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只有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有疏漏的。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解决方法: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能讲解出来,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准确率不高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你是每个词一次性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常常会造成多次重复也无法达成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所以,如果平时作业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解决方法: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做错的题要记到错题本上。我们再回到开头那位跳水运动员,如果半年后他参加比赛,他现在就需要各项体能训练,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每次都要力求完美,整套动作也要练得无比熟悉、犹如本能,然后才有可能走上赛场。即使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所以,放弃“粗心”这样的说法吧! 放弃“粗心”这个观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认真查找原因,制定训练计划,获得真正的提升。获得提升的不仅仅是成绩,还包括审视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行动力、意志力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