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吗?
先问你:吃水果和蔬菜有用吗?(自我回答:不吃又不会死,你干嘛要吃?)
回答你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分年龄段来回答。
学龄前阶段:有必要跟孩子一起读书、识字、念诗歌、教母语,教孩子生活中的常见概念、颜色、家庭关系、基本生活习惯、身体器官、社会礼仪。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不应该完全交给老人或幼儿园老师。
义务教育阶段:至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读书是有用的,否则进入社会就是真正的文盲;这是国家和社会对一个社会人的最底限要求——因为有用,所以才强制要求完成9年读书阶段(“义务教育”是说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家长、孩子、社会共同的义务,对国家来说,这是“强制”行为,不是你认为“无用”就不必上学的)。如果读书到此结束,一般只能保证个人将来能够实现温饱,不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奢谈其它,都是多余。
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一个文明社会应该有至少50%的人群要进入高中(高等职业学校)读书,进行进一步打磨,为更高质量的个人生活进行储备。这个群体也是真正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因为他们读了更多的书,“能力”更大,他们能够为社会和另外有需要的人群提供自己的体力、脑力服务或支持,社会因此不断进步。
工作之后:成为“社会人”之后,读不读书,看你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能坚持读好书,广泛涉猎,获取最新的行业或领域、社会咨询,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因为继续读书而得到锤炼、加强、提纯,你的个人价值(对家庭、单位、社会)会因为多读书而继续增长。
因此,读书可以伴随一生;在成年之前,还是尽量读书吧,因为它确实有用!
1、我们学校做小语种的,很多同学本身就学习非常努力,课下还要来学一门小语种。家里也是非常支持的。
站在功利的角度看,这些孩子那么努力读书,将来就可以有更好的学历、更好的发展机会。再加上学了一门小语种,甚至可以考虑国外留学、工作,前途真的非常光明。
这些孩子生活在大城市南京,有那么多的资源,但是仍然非常努力、非常优秀。所以“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这句话是对的。
2、站在另一个角度讲,就算将来不出国,但是学了很多知识,眼界就不一样。我们这边很多老师是海归硕士博士,虽然未在国外发展,但学到的知识、技能却开阔了很多人的眼界,谈起异国他乡的趣事也能侃侃而谈,非常自信。这就是多读书带给一个人的改变。
或许有的人说,多读书又不能变成富翁。但是国内外很多富翁都是一生都在学习进步的,况且知识本就是一种财富,伴随一生的隐形财富。
看家庭。
1,跟你同样出身的人,读书比你好,他以后的生活肯定比你好,比你轻松。
2,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还要努力,那你拿什么跟人拼?
3,这点谈努力的阶段:上高中的时候,别人读书好,考的好大学,出来找工作就容易的多,如果你这个阶段没有努力,那你上个一般的大学,等毕业的时候,前三年前五年你的收入比人少,工作比别人辛苦。
但是,转折。如果你在工作的时候比你那985大学毕业的同学还努力,那三五年后你可能比他们收入高,工作轻松。如果别人比你还努力,那你可能还不如别人,
所以读书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出路,不是有用没用,而是只有这一条路。
做那些不需要学历的工作也可以,不过前期会更辛苦,
读书是为了好的出身。上学的时候努力,总好过工作的时候努力。虽然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提前辛苦了,后面就轻松点,提前轻松了,后面再不努力,就肯定低人一等。
其次的其次,才是读书可以丰富自己,开阔自己,仅此而已
认识“书”,首先要正视:它们是死人或前人的研究遗留和说三道四的遗留。前人科学研究遗留的知识,可以帮助人做科技产品,来服务人们真实的生活;说三道四遗留的文字游戏类书,可以牵着你的心思走,令你去想入非非的消磨无聊的时光。因为全世界的书,只分这两类,自己读书时到底为了什么在读,也就知道了。永远不可忘记的是:自己是活着的人,不可以死守书上的死知识。做跟在他们后面的不二之人,那就成了连死人和前人都不如的、更古老的活死人了!!这个前后、古今、未来的时间关系,读书时一定要十分清醒才叫读书。也才会读到对自己未来有用的东西,摈弃掉不合当今世潮和自己理想的垃圾。“圣贤”的说三道四,之所以奴役中国几千年,让中国人成为国权和夷寇手下的活死人,就是忘了:自己是活着的人,而所谓的圣贤们却早已连骨头都烂掉所致。在读书中,分不清死活的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