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何在轻易灭亡明朝,面对清兵却只坚持了40天?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名黄来,自称是李继迁的后人,原来是明朝的驿站的小头目,也就是相当现在的邮递员。明朝由于天灾欠收,国家财政捉襟见肘。于是裁撤多余人员,李自成被逼无奈走向造反之路。
李自成的造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明军不是吃素的,李自成曾多次被明军吊打,比如被陈其瑜围在车厢峡,差点没命,要不是重金贿赂陈其瑜,李闯王早就被灭了。最惨一次被打得只剩十八骑。然而,李自成却每次都能绝处逢生,输得一无所有却仍能东山再起,最终攻入北京城,逼得大明皇帝崇祯上吊自杀。李自成和明军对阵,失败了总能反转战局,逆袭成功,但和清军一接触,一溃千里,没有反转的机会,这是为何呢?
先辩解一下,李自成第一次与清军交战的时间是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地点是在山海关外一片石。此前一日,李自成的对手是吴三桂的辽军,李自成本来已略占上风,但因清军的加入,兵败如山,匆匆撤回北京。四月二十六日,逃回到北京,部众仅三万余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仓皇逃往西安。
这个过程前后仅八日,显然不是题主所说的四十天。
其后,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西、陕西均有抗击清军南下,其中,单就潼关之战就打了一月有余,而当李自成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入襄阳,乘舟东下,取武昌,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身亡,时间已经到了1645年五月。
先来看下农民军和明军。农民起义军大多是普通百姓,因饥饿等问题才加入的起义军,战斗力上没有那么强。起初,明军有好几次机会彻底剿灭起义军。诸如,1636年,明将孙传庭和洪承畴,联军击败农民军主力,闯王高迎祥被斩,李自成逃窜,张献忠投降,海内几乎平定。
但错就错在崇祯的善良(这里为崇祯平个反)。他在对待李、张等人的造反问题上,是一味的绥靖政策,就是招降安抚。崇祯帝一生发过几次“罪己诏”(可以理解为自我检讨的意思),其中一次说道:“朕为民之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为朕之赤子,不得而怀保之、、、皆朕之过也。”
就是说,即使是反贼也是我的子民,我怎么能杀害他们呢?李、张每诈降一次,崇祯就原谅一次,直到再也没有力量控制农民军。值得一提的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崇祯派人去招降,可派去的人又被李自成策反,反倒成了李自成安插在北京的内线。
所谓百万大军存在很大虚夸成分。
大顺永昌元年(1644)正月初三,李自成从长安出师东征前,曾经按照惯例,事先发出东征文告,历数明朝弊端,说明东征救民于水火的意思,古时候都有号称虚夸军队实力,从气势上压制对方的做法。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十五六万人却号称八十万。李自成在东征檄文中称前锋刘宗敏率五十万大军,李自成亲提百万大军于后,这实际不过是虚张声势,恐吓山西河北一带的明军,让这些明军早早放弃抵抗,乖乖投降的一种手段罢了,当时李自成已经占领陕西,青海,宁夏,甘肃,湖广,河南,山东一带,人马确实不少,但这些地方都是刚刚占领,需要分兵驻守,当时集结的东征大军只有二十几万人。东征山西,攻取太原平阳大同居庸关等地虽有明军投降,但在宁武关被周遇吉打败,损失也不小。另外平阳太原忻州等重要城镇还要分兵留守。第二,实际上,李自成到北京城下时,真正的兵力只有七,八万人。
大顺军本身的战斗力就弱于清军。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耕民族的单兵战斗力普遍弱于游牧民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农民军的组织性差,缺乏训练,而清军训练有素,组织性强。其三,清军与明朝作战多年,应对汉民族武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农民军在此之前没有与清军交过手,缺乏与八旗兵作战的经验,在大规模骑兵的冲锋下感到错愕。其四,农民军的战斗意志相对清军来说较为薄弱。因此,李自成虽然号称百万,但实际战斗力并不及人数较少的清军。
最后说一下对满清和农民军影响最大的一场战斗,“潼关之战”!
清军与农民军的交手很多,但最值得研究的、也是最大的一场战役肯定是:潼关之战。
潼关之战中,李自成为了保卫潼关不被攻破,率军从陕西过去支援,但还是被清军大败。清军英亲王阿济格攻入陕北后,李自成自知陕西将不再属于他,开始逃亡河南。自此之后,大顺政权名存实亡,李自成农民军也再没有实力再去对抗清军。
在阶级层次方面,李自成等人始终没有逃离农民阶级层次,前期作战风格也一直是流寇形式。当取得政权后,内心又开始盲目自大,自认为自己是“正统”,心态慢慢转变。战术、对待人们的态度、统治方针等都有所改变。这就好像一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然后突然觉得自己没必要再像以前一样去奋斗了,于是开始挥霍、堕落。这个心理不太好描述,但大家应该都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