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系——寒武纪地层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嵩山地区的寒武系主要分布在嵩山主体的周边地区。嵩山北坡西起偃师上徐马,向东经佛光峪,登封五乳岭、唐窑至巩县窖粮统一线,南麓青石岭、红石寨、送表、西白里坪、告城等地也有连续分布。
嵩山寒武系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历年来为地质学界所重视。1933年孙健初先生在调查禹县、密县煤田地质时就曾描述过寒武系,并做了最初的划分。以后随着对岩性组合、岩层对比,特别是古生物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层划分也在不断变化。曹世禄、冯景兰、张伯声、张尔道、王曰伦、杨志坚、刘印环、裴放等及中南煤田局、北京地质学院、河南地质研究所、河南区调(测)队、河南地矿局(厅)等都曾做过地层划分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案。这表明人们对嵩山寒武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由于划分方案繁多,只能摘其要者列表如下(表8-1),以示其沿革脉络。
表8-1 河南省华北地层区寒武系划分沿革表
嵩山寒武系属于华北台区沉积类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和化石可分为三统八组。寒武系与上覆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为假整合接触,与下伏元古宇五佛山群或震旦系罗圈组假整合接触。
嵩山寒武系以登封市唐庄乡关口—巩义市涉村乡窖粮坑出露较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1973年北京地质学院在该地曾经实测过剖面,称为“登封关口至巩县王顶剖面”,1975年河南地质局区测队在巩义市窖粮坑重测了北段张夏组顶界以上部分。1983年编写《河南省区域地质志》时,区调队再次重测了这条剖面,采集了数量众多的化石。这条剖面在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五指岭景观区内,为“七(五)代同堂”地层剖面遗址之一。为了仔细了解嵩山寒武系的面貌,便于地质旅游者参观考查,将剖面详细描述如下(如图8-5)。
图8-5 登封关口—巩义窖粮坑寒武系剖面图(上图1973年北京地院实测,下图1975年河南区调队重测)
1—元古宇嵩山群五指岭三段(Pt1w3);2~8—下寒武统辛集组(
登封关口—巩义窖粮坑寒武系剖面(加括号的层号为1975年重测编号):
上覆地层 奥陶系下马家沟组(O2x)
15.浅黄色薄层状泥灰岩,底部具砂砾岩
假整合
寒武系上统(
凤山组(
14.灰白色中粒白云质灰岩 20.2m
13.浅灰色细粒含硅质团块白云质灰岩 6.0m
12.灰白色中—粗粒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 8.4m
11.灰白色中—粗粒含硅质白云质灰岩 26.5m
10.白色粗粒白云岩 2.5m
9.灰白色厚层状含硅质团块白云质灰岩 29.9m
整合
长山组(
8.淡黄色泥质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Changshania(长山虫)、Shirakiella?(小白井虫?)、Sanduspis?(三都虫?)、Lioparia(光颊虫),腕足类Obolus trigonalis(三角圆货贝)等 12.1m
7.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 40.2m
整合
崮山组(
6.黄色薄板状含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Blackwelderia(蝴蝶虫),腕足类Dicellomus(锄形贝) 27.5m
5.深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97.0m
4.白云质灰岩 4.2m
3.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8.5m
2.灰、深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34.2m
整合
寒武系中统(
张夏组(
18.深灰色厚—巨厚层鲕状白云岩 85.9m
17.灰色薄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Manchuriella(小满洲虫)、Solenoparops taitzuensis(太子沟颊形虫) 53.7m
16.灰色中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13.9m
15.灰色薄层鲕状白云质灰岩夹厚层鲕状白云岩 54.8m
徐庄组(
14.黄绿色页岩与青灰色中厚层泥质鲕状灰岩互层 59.4m
13.灰色薄层泥灰岩、黄绿色页岩及巨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Anomocarella(小无肩虫) 16.3m
12.黄绿色页岩与薄层砂岩互层,上部为灰岩,产三叶虫Anomocarella miaogouensis(庙沟小无肩虫),腕足类Obolus(圆货贝)、Westonia(魏斯顿贝) 32.4m
整合
毛庄组(
11.紫红色砂质页岩夹黄绿色泥灰岩透镜体,产三叶虫Shantungaspis aclis(刺山东盾壳虫)、“Ptychoparis”(“褶颊虫”) 126.3m
整合
寒武系下统(
馒头组(
10.灰色条带状泥灰岩夹紫红色泥灰岩 4.9m
9.紫红色薄层状泥灰岩夹灰色厚层状灰岩透镜体 30.6m
8.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含三叶虫Redlichia(莱得利基虫) 54.4m
整合
辛集组(
7.青灰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白云岩 32.5m
6.黄白色泥灰岩 3.2m
5.紫红色含泥质砂质灰岩 7.0m
4.紫红色钙质石英砂岩 11.8m
3.紫红、黄绿色薄层状石英砂岩 0.6m
2.石英砂砾岩 0.4m
不整合
下伏地层 古元古界五指岭组三段(Pt1w3)
嵩山寒武系根据化石和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三统八组,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辛集组(
图8-6 中华翼莱德利基虫(×1)(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馒头组(
毛庄组(
图8-7 潮道沉积砾屑鲕状灰岩的显微图像(引自刘印环等,1991)
图8-8 山东盾壳虫(引自《地质词典》,1979)
徐庄组(
图8-9 瘤状小姚家峪虫(×2)(引自刘印环等,1991)
图8-10 毛庄组鲕状灰岩中的板状交错层理素描图
图8-11 河南原附节虫(×4)(引自河南地矿厅,1989)
图8-12 小型毛孔野萤虫(×15)(引自刘印环等,1991)
张夏组(
崮山组(
图8-13 蝙蝠虫(引自《地质词典》,1979)
图8-14 锥形长山虫(×2.5)(引自刘印环等,1991)
长山组(
凤山组(
4.嵩山寒武系的对比
嵩山地区所建立的寒武系的岩性组合与河南、华北相似,完全可以对比。所产三叶虫化石与豫西地区乃至华北地区极为相似。《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在我省华北地层区建立了23个三叶虫化石带或层位,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嵩山地区已经找到了其中13个带的带化石,详细如下:
寒武系最下面的辛集组,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地层单位。嵩山就地理位置而言,正处于华南、华北寒武系两个地层分区的过渡地带。在早寒武世时恰处在由南向北海侵的主要通道上,随着海侵的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中期的沉积物以超覆不整合覆于前寒武系不同层位之上,而且愈向北寒武系出现的层位愈新。刘印环等(《河南的寒武系和奥陶系》,1991)将河南省内寒武系各分布区的辛集组进行了详细对比,在叶县杨寺庄剖面将辛集组划分为四段,从下而上依次为①炭质页岩段、②含磷砂岩段、③砖红色砂岩-盐溶角砾岩段和④豹皮状灰岩段。在豫南卢氏、叶县、舞阳、确山一带,辛集组四个段发育完整,与其下的震旦系罗圈组假整合接触。向北在灵宝、汝阳、临汝、宝丰、鲁山、平顶山一带,辛集组缺少①段,②段假整合于罗圈组之上。而到了嵩山及其以西的宜阳、渑池、陕县一带,缺少了①段和②段,③段分别覆盖在罗圈组和前震旦系不同层位之上。到了太行山地区的林县、辉县等地,辛集组完全缺失,馒头组直接超覆在中元古界汝阳群之上。鲁山辛集一带沉积②段浅海相含磷砂岩时,嵩山还是一片陆地,没有形成含磷层位,这就是为什么临汝以南寒武系底部含磷,而在嵩山不含磷的症结所在。
嵩山地区中寒武统发育完整,化石丰富,层位稳定,可以与全省及华北南部相同地层对比。
区内上寒武统和华北南部一样,是一套巨厚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自1923年谢家荣在江苏贾汪创名“三山子灰岩”以来,时代就有争论。豫西地区原来将张夏组以上的这套白云质灰岩划归下奥陶系冶里组。但是1956年以后,不断在此层中发现晚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找到了Drepanura(蝙蝠虫)、Blackwelderia(蝴蝶虫)、Changshania(长山虫)、Calvinella(卡尔文虫)、Quadraticephalus(方头虫)、Changia(章氏虫)等上寒武系标准分子,证明这套白云质灰岩不仅属寒武系上统,而且可以划分为崮山、长山、凤山三组。原来所谓的“三山子灰岩”,实际上是一个“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它的顶界和底界由南往北都在逐渐抬高,在嵩山“三山子灰岩”的底界在张夏组下部,顶界在凤山组下部(图8-15)。受“怀远运动”的影响,嵩山地区在凤山组沉积以后普遍上升,遭受剥蚀,现在所见的凤山组应该是侵蚀残留厚度,各地残留的最高层位有愈北愈高的趋势,如在宝丰、平顶山以南寒武系最高层位是崮山组,嵩山南麓为长山组,嵩山北坡即能见到凤山组。
图8-15 “三山子灰岩”穿时关系示意图(据刘印环等,1991修改)
寒武系与其上的中奥陶统应以怀远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为界,奥陶系的“贾旺页岩”之下有一层厚度不等的砂砾岩层,是两系分界的标志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