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帝王嫁女儿的时候一般会派一个身份比自己低一级的人去给公主送嫁,而在诸侯国时期,就是派的诸侯国的下级“公”去进行送嫁的工作以及进行后面的主持婚礼的工作,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将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了。古代的结婚习俗跟现代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这一点在送女儿出嫁上面就可以看出来,古代的帝王一般不会亲自送自己的女儿出嫁。
在诸侯国时期的君王一般都认为自己的女婿的身份是比自己要低一等的,如果自己亲自送女儿出嫁,就会拉低自己的身份,所以君王一般会挑一个跟女婿身份差不多的人来进行送嫁工作。天子的女儿一般都是嫁给诸侯国君的,所以一般都会派“公”来进行送嫁,“公”是天子的下级,这样的身份和女婿是相称的。
古代是一个特别注重身份等级的时代,这一点在现代确实是越来越少见了,毕竟现在女儿们出嫁都是自己的父亲亲自送嫁的,在婚礼上,也是由父亲亲自将自己女儿的手交到新郎的手上。由此可见,现在的婚姻比起古代而言更加的开放和温馨了,至少女儿出嫁的时候还可以看见自己的父亲亲自送嫁,想必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吧。
帝王的女儿虽然拥有着普通百姓无法享受的尊荣,可是她们的生活却要比普通百姓的生活要复杂得多,有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身不由己。所以说有的时候也不一定就是身份越高贵越幸福,就好比古代的公主,她们的婚姻很多时候都是不能够自己做主的。

历史上的公主
当时西周春秋爵称,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在位王即周天子,其以下是公侯伯子男五等,把女儿嫁给诸侯时,周王子不亲自主持婚礼,让同为姬姓公爵级别的诸侯主婚,这便是“公主”的由来,因周王室姓姬,周天子的女儿也被称为“王姬”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主之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公主这个称号其实起源于汉朝时期。西汉初期,随着皇族的册封、待遇逐渐完善、发展,逐渐固定成了制度。皇女称为公主,诸王的女儿称为王主(或翁主)。最早的一位公主应该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鲁元公主,名刘乐,是西汉第一位分封的公主,称元公主,又因为“食邑于鲁”而称为鲁元公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倒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西周就有公主一词,但在战国时才被广泛应用的原因是什么呢?具推测可能是在西周是周天子并没有对公主和王姬这两个词区别,所以周朝衰退后,在战国的各诸侯都很有野心,将自己的女儿称为公主,而称自己为天子,故而公主一词被广泛的应用。
曾在一本书上提到,随着朝代的更换,对当时的职位也有所改变,比如西周时天子之女的婚礼由太师,太傅,太保来主持,而秦汉时期天子之女的婚事由丞相,太尉以及御史大夫来主持。
公主一词流传下来以后,一般皇帝的妹妹被称为长公主,在长公主前面加一个大字指的是皇帝的姑姑。
晋朝、南北朝称太子的女儿为郡公主,唐朝时称太子的女儿被称为郡主,明清时期称亲王的女儿也为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