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时期菊石生物地层特征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海相白垩系的底界经过1973年里昂国际会议的投票表决,确认以Berriasella jacobi作为 最老的白垩系的底部菊石带。但是,由于侏罗系—白垩系之交的地层在许多地区有着不同的 地方阶名(例如,Portlandian,Volgian,Rjasannian,Tithonian,Berriasian等)。所以要确定 一条能够适合上述不同地理区系的统一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似乎是非常困难的。北方海区 动物群以西南欧地区为代表,它们之间的生物地理区系的差异导致不能对界线地层的讨论更 加深入。例如,Berriasella是南欧环地中海地区的属,它的分布除了在西班牙、法国、意大 利、克里米亚和高加索等地之外,鲜见于中、南欧以外的地区。南美的墨西哥、智利等地的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生物群的研究近年来获得较大的进展,在那里有典型的地方性属 Substeueroceras作为最年轻的侏罗纪菊石化石带(Riccardi,1992;Howarth,1995)。
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期间,按照菊石动物群可以划分出北方大区和特提斯大区 (Hallam,1992)。北方海区的范围大致包括加拿大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欧洲英国北 部地区,格陵兰岛,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和日本北部。特提斯范围广大,按照东特提斯 洋的南北两岸可以识别出南岸为冈瓦纳特提斯,北岸称之为华夏特提斯。传统上认为,北 方海区属于冷温型气候带,特提斯海区为暖温型气候带。在此生物地理区格局下,还可以 进一步识别出东太平洋生物地理分区(以北美东海岸和南美东海岸为主);埃塞俄比亚地 理分区(以印度的卡奇地区、马达加斯加、西印度的斯匹提地区为代表)。Enay(1998)认为,以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东喜马拉雅地区等地构成的西南太平洋生物地理分区在 性质上可以和北方海区类比,表现出以地方性动物群为主,属种单调、生物分异度低,但 是个别种群数量丰富。实际上,侏罗系—白垩系之交在全球的许多地区都存在这种情况,不同的地区产出不同的地方性生物群,难以进行全球性对比。在Tithonian早期,苏拉- 新圭亚那生物省和印度-马达加斯加生物省的菊石动物群开始融合,两省之间的区分变得 模糊。Uhligites的各个种几乎遍布苏拉-新圭亚那、西印度卡奇、斯匹提、中国阿里地 区、尼泊尔和聂拉木地区。早Tithonian后期的Aulacosp hinctoides-Virgatosp hinctesdensep licatus组合和Berriasian期的Haplophylloceras-Blanfordiceras组合也都一直持续着这一特点。其结果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在Tithonian—Berriasian期的菊石动物群既难以和西特提 斯地中海类型动物群比较,又难以和北方海区类型动物群比较(阴家润等,2000)。
2023-06-1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