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鸡痘?
2018-12-22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鸡痘又称白喉,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传播快、发病率高,病鸡在皮肤无毛处引起增生性皮肤损伤形成结节(皮肤型),或在上呼吸道、口腔和食道黏膜引起纤维素性坏死和增生性损伤(白喉型)。
(1)流行特点
不同的家禽均由各自禽痘病毒引起,鸭、鹅等水禽易感性较低,也很少见明显症状,鸡和火鸡易感性高,且各种年龄的鸡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季发病率最高。一般在秋季和冬初发生皮肤型鸡痘较多,在冬季则以白喉型鸡痘常见。特别是鸡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以及日粮中维生素含量不足时更易发病。
鸡痘病毒随病鸡的皮屑及脱落的痘痂等散布在饲养环境中,经皮肤黏膜侵入其他鸡体,在创伤部位更易于入侵。有些吸血昆虫,如蚊虫能够传带病毒,也是夏、秋季本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媒介。
(2)临床症状
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4~10天,鸡群常是逐渐发病。病程一般为3~5周,严重暴发时可持续6~7周。根据患病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
1)皮肤型
是最常见的病型,多发生于幼鸡,病初在冠、肉髯、喙角、眼睑、腿等处,出现红色隆起的圆斑,逐渐变为痘疹(图12-8),初呈灰色,后为黄灰色。经1~2天后形成痂皮,然后周围出现瘢痕,有的不易愈合。眼睑发生痘疹时,由于皮肤增厚,使眼睛完全闭全。病情较轻不引起全身症状,较严重时,则出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成鸡产蛋减少等。如无并发症,一般病鸡死亡率不高。
图12-8 病鸡冠、肉髯、喙角有痘疹
2)黏膜型
多发生于青年鸡和成年鸡。症状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黏膜表面。病初出现鼻炎症状,从鼻孔流出黏性鼻液,2~3天后先在黏膜上生成白色的小结节,稍突出于黏膜表现,以后小结节增大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这层假膜很像人的“白喉”,故又称白喉型鸡痘。如用镊子撕去假膜,下面则露出溃疡灶。病鸡全身症状明显,精神萎靡,采食与呼吸发生障碍,脱落的假膜落入气管可导致窒息死亡。病鸡死亡率一般在5%以上,雏鸡严重发病时,死亡率可达50%。
3)混合型
有些病鸡在头部皮肤出现痘疹,同时在口腔出现白喉病变。
(3)病理变化
体表病变如临床所见。除皮肤和口腔黏膜的典型病变外,口腔黏膜病变可延伸至气管、食道和肠。肠黏膜可出现小点状出血,肝、脾、肾常肿大,心肌有时呈实质变性。
(4)防治措施
①预防接种:本病可用鸡痘疫苗接种预防。10日龄以上的雏鸡都可以刺种,免疫期幼雏2个月,较大的鸡5个月,刺种后3~4天,刺种部位应微现红肿、结痂,经2~3周脱落。②严格消毒:要保持环境卫生,经常进行环境消毒,消灭蚊子等吸血昆虫及其孳生地。发病后要隔离病鸡,轻者治疗,重者扑杀并与死鸡一起深埋或焚烧。污染场地要严格清理消毒。③对症治疗:皮肤型的可用消毒好的镊子把患部痂膜剥离,在伤口上涂一些碘酒或龙胆紫;黏膜型的可将口腔和咽部的假膜斑块用小刀小心剥离下来,涂抹碘甘油(碘化钾10克、碘片5克、甘油20毫升,混合搅拌,再加蒸馏水至100毫升)。剥下来的痂膜烂斑要收集起来烧掉。眼部内的肿块,用小刀将表皮切开,挤出脓液或豆渣样物质,使用2%硼酸或5%蛋白银溶液消毒。
除局部治疗外,每千克饲料加土霉素2克,连用5~7天,防止继发感染。
2024-06-2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