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明朝还有没有机会翻盘?
明朝是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历经十六帝,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被迫在煤山自缢殉国,明亡。之后明朝宗室流窜南下,虽建立了几个南明小朝廷,但都于天下大势无补,明朝最终难逃灭亡之厄运,被清朝所取替。那么,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明朝有机会翻盘吗?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天下无粮中国历个朝代都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体的,明朝也不例外。民以食为天,平民百姓吃不饱就会造反 ,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是以西北流民为基础的农民军,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典型”,先来看看这些农民是怎样走上造反之路的。
据《汉南续郡志》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上位以来,从1628开始,陕西相继出现大旱、大水、虫害、跟着又大旱,十多年秋粮颗粒无收,当地百姓食不裹腹,草根树皮吃光后只能被迫流离失所。
(崇祯)
崇祯十年起,大旱又再次引起了更严重的虫害,皆因缺水植物也凋零,蝗虫不去吃庄稼吃什么?飞天蔽日的蝗虫迅速加剧了陕西、河南一带灾情,到崇祯十四年,灾情达到了“易人而食,死人弃孩盈河塞路的地步”
这个时候觉得很奇怪,面对灾情如此严重的西北地区,明朝朝延这个一家主为什么没去赈灾派粮呢?史料上任何关于赈灾的记载,崇祯帝是个昏君?非也,崇祯勤于政事,只是无粮可派而已,个中原因还得从头说起。
1、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苦寒,早年的困苦经历让他深知百姓之苦,所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非常厌恶贪污腐败,而对农民则是采取低税的政策,让农民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国力渐强。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体的大国,明朝对农民的赋税一直很低,这就导致了国库存粮一直都很少。纳粮最高峰是朱棣时期,也不过是3400多万石,平常一般年纳粮2700万石左右,和后来清朝前期5000万石相差甚远。
国家的运作是需要支出的。以万历年间为例,明朝的官员大约在8万人左右。
据《明史》载:“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当然不是个个都是一品大员,依次递减下去,正三品年薪400石左右,到七品县令年薪为90石。折中以人均年薪150石大米来算,那么明朝一年就要为这8万官员支出大米1200万石,这只是保守的算法加上宫廷后宫闲杂等开支,明朝年开支应该接近2000万石。
另外在崇祯年间,后金政权不断侵扰边疆,守护边关的军队也需要供养,如此折算下来,这年收入2700万石的纳粮就所剩无己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还好,遇上西北长达十多年的自然灾害,明朝国库根本没有余粮拿去支援。
2、粮食既然不在国库,那么粮食去了哪里?在这不得不说一下明朝的赋税改革。万历明神宗之前,农民是直接用粮食来纳税的,到张居正做了内阁首辅后,进行了赋税改革,农民纳税必须要用银子才行。
这样农民必须要卖粮换了钱才可纳税了,每次一到收获季节,市场上全是卖粮的农民,物多价就贱,这就变相给了官绅奸商压价、剥削农民的机会,等于加重了赋税,也等于国家贮粮有一部分变相进了商贾的谷仓,比起国家直接提高赋税危害更大。
既然粮食价低,农民也不是笨蛋,就空出一些耕地来种其它经济作物,卖了换钱来应付纳税。这样一来,朝廷税收目的是达到了,但国家的粮食其实变少了,大大损害了一个农业大国的根本,一遇上自然灾害,本来数量就少的粮食就会价格奇高,甚至达到有价无粮的尴尬境地。
明朝官员贪污腐败严重1、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明朝官员的俸禄一向不高(比很多朝代都低),导致的情况是这样的:官员的俸禄看着体面,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但官员是拖家带口的,如果再娶几房妾侍,那份俸禄就显寒酸了,朱元璋一死,被压制了很久的贪污腐败如井喷汹涌而来,令到明朝官场日益腐败堕落。
2、另外崇祯上台之后,马上铲除了魏忠贤,把阉党连根拔起。本来阉党和文官为代表的东林党虽然争斗不断,但是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这样是最利于崇祯行使皇权的,但魏忠贤一死,这种平衡就彻底被打破了,东林党一家独大,让崇祯的执政显得异常艰难。
比如崇祯为了缓解入不敷出的财政,想加征商业税,由于损害的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乡绅商贾的利益,遭到了东林党的强烈反对,加征商业税最终不了了之。
1、明朝为了抑制将领拥兵自重,实行的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的政策。意思平时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训练的,有仗打了才临时抱佛脚集结,造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状况。一旦上了战场,又有何战斗力可言?
2、在明朝中后期,防了减轻财政开支,实行的是军事屯田制度,另外士兵实行的是永久制,一旦参了军就永远不得脱离军籍。这一制度的确省了不少开支,和平年代还好,一旦发生战争是会出大事的。
(朱元璋)
首先不得脱籍让人已心里反感,平时还要自己耕种来解决温饱,心里更是不爽。到了战争打响了,又要放下锄头提枪上马奋勇杀敌做炮灰。好吧,男儿保家卫国本也无可厚非,但现在还跟我们说国家没存粮,要我们饿着肚子打仗?这是开玩笑吗?
3、另外,崇祯是一个多疑的皇帝,而且动不动就问罪、杀人。在任17年间一共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
《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袁崇焕就是因为崇祯的多疑而被斩首挂边城示众,陈前斩首本就是兵家大忌,导致袁的副将直接率兵出关投了后金;孙承宗也一度遭到罢斥;洪承畴更是对明廷失望而投降满清。吴三桂更狠,直接开城门放了清军入关。
4、正是明朝的腐朽制度,对军队将领的不信任,导致了明军对朝廷的离心离德,才会士气战斗力低下,最终惨败于农民起义军,让清朝最终取而代之。
综上所述,明朝到了崇祯时期已是腐朽如病入膏肓,加上天灾的不可逆,灭亡已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将崇祯换成朱元璋,明朝的结局还是一样,或许可以苟延残喘多些时日而已。明末之时,如果把崇祯皇帝朱由检换成明太祖朱元璋的话,我认为明朝有一定的机会翻盘。
虽然说清朝取代了明朝,但是有一点却需要明确,直接灭亡明朝的并非清朝,而是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李自成在攻破京城之前,清军还被挡在山海关之外。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京城之前,天下大致可以分为三股势力,第一股就是仍然被绝大多数人奉为正朔的明朝,第二股是还未入关的清朝,第三股则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此时这三股势力谁最强大?毫无疑问是明朝。
如果让朱元璋从1627年,也就是天启皇帝驾崩之后开始接手明朝的话,凭借他的狠劲和文韬武略,我敢肯定不论是高闯王还是李闯王,或者是张献忠,他们都没有做大的机会。
即便是崇祯这样的皇帝,他在位时期也曾一度压制过李自成,以朱元璋的能力彻底打垮李自成根本不成问题。
崇祯之所以会输,一是输在能力,二是输在魄力。
可是朱元璋恰恰不缺能力,也不缺魄力。
凭朱元璋的用人能力,他完全能够用得好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甚至是被袁崇焕杀了的毛文龙这些将领,只要能够用得好这几个将领,李自成和张献忠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让崇祯十几年像个受气包一样的东林党,如果东林党面对的是朱元璋的话,他们还敢像欺负崇祯一样欺负朱元璋?绝对不敢!摆出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明初四大案,就完全能够将东林党人吓破胆,别说开口问他们借钱了,就是要他们的命,他们也只能认命。
朱元璋只要能够协调好文武官员之间的关系,将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地方去,那么他就能够迅速地稳定内部局势。
或许也会有人说,当时明朝没钱了,朱元璋也翻不了盘。
这就冤枉明朝了,不是明朝没钱了,是明朝的钱散落到了士绅地主阶级的手里,士绅地主阶级手里多的是钱和粮食,以朱元璋的魄力,他不介意动动刀子。
杀鸡儆猴之下,总会有人愿意主动出钱出粮。
只要稳定了内部局势,朱元璋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山海关外的清朝了,注意,这时候的清朝仍然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如果后来李自成和吴三桂能够合作的话,清朝可能连入关的机会都没有。
朱元璋一旦没有了内忧,将精力集中在蓟辽的话,清朝凭借那十来万旗兵能是朱元璋的对手?绝对不是,朱元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必然将清朝彻底打垮,要么俯首称臣,要么北遁。
崇祯之所以没能力挽狂澜,完全是因为能力和魄力所使然。
但是崇祯缺乏的能力和魄力却完美地存在于朱元璋的身上,所以在明朝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将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朱元璋绝对能够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