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统死前给刘备出了三个计策,为何刘备仅用中策而不选上策?
上策:暗中挑选精兵,星夜兼程直取成都,刘璋既不懂军事,又一向没有防备,大军突然到达,可以一举平定益州。
中策:以荆州有紧急情况为由,声称要退回荆州,骗刘璋的部下杨怀、高沛前来,然后乘机把他们捉住,吞并他们的部队,再向成都进军。
下策:退回白帝城,与荆州力量联合在一起,再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对庞统提出的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刘备最终采纳了中策。
刘备劳师动众,带着部队千里迢迢从荆州进入益州,目的就是想占据益州。所以,如今让他毫无所得,两手空空就退回白帝城,然后在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这个下策刘备当然不能采纳,也不愿意采纳。
在上策中,庞统让刘备暗中挑选精兵,这容易做到。但刘备当时能挑选出多少精兵呢?刘备入蜀时,带了一万兵力,入蜀后,刘璋又给了他一些兵力,合在一起也不到三万,他到底能选出多少精兵就是个问题。这是第一。
第二,成都是刘璋的治所所在地,驻屯有大量的兵力,即便是后来在刘璋部下不断向刘备投降的情况下,建安十九年刘璋向刘备投降时,成都城内仍然还有三万守军。那么,在庞统建议刘备挑选精兵直取成都时,到底要挑选多少精兵才能成功拿下成都呢?这也是一个问题。
挑选的精兵少了,带个一两千人去,就想拿下成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而如果挑选的精兵多了,带领着数万人浩浩荡荡从葭萌关开往成都,沿途的刘璋部下能不知道?在成都的刘璋能不知道?如此一来,就无法实现庞统所说的“乘其不备”的作战效果。
第三,庞统的上策,师出无名。刘备带兵入蜀,刘璋不仅下令沿途郡县好生招待,给钱给粮,还亲自从成都跑到涪县迎接,与刘备一起欢宴百余日,又是给刘备增兵,又是拨给刘备大量军用物资,对刘备可谓仁至义尽。
在这种情况下, 刘备不去攻打汉中张鲁也就罢了,若在此时还要调转枪头突然袭击成都,攻打刘璋,未免太不仁义,太不厚道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向来很在意这一点。故而他曾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曹操严厉,我则宽厚;曹操凶暴,我则仁慈;曹操诡诈,我则忠信;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
在荆州被曹操大军追赶时,刘备就曾宁愿放慢行军速度,也要坚持带着十万老百姓一起逃难;在涪县,张松、法正、庞统都劝刘备趁机杀了刘璋,刘备则反对说:“刚刚进入别人的地盘,恩德与信义尚未表现出来,不能这样做。”
在庞统提出夺取益州三策之后,刘备能够冷静分析、判断,权衡利弊,不急功近利,迅速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还是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这不仅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其令人佩服和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