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国覆灭后,曾国潘为何四次拒绝称帝?
首先是战斗人员,湘军虽然号称三十万,但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弱病残,那些精兵强将很多都已经死在了征伐太平军的战场上。
其次是军需物资,曾国藩能打败洪秀全,靠的是清廷举全国之力保障了湘军的后勤供应。如果曾国藩同清政府开战,他的后勤补给将失去保障,别的先不说,三十万张嘴一天得消耗多少粮食?他曾国藩上哪筹集这么多粮草?当年石达开离开洪秀全时,带走了二十万部队,为什么很快就撑不下去了?就是因为得不到物资补充。
曾国藩要想造反,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有人协助他。他可以依赖的只有两个人??李鸿章,左宗棠。曾与李是师生关系,与左是好友关系,而且当时他们三人都手握军权。然而李鸿章是个投机倒把分子,除非曾国藩有必胜的把握,否则休想得到他的支持!
左宗棠性格狂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也包括曾国藩,想让他去帮一个自己看不起的人去当皇帝,想都别想。而且左宗棠的忠君思想很严重,曾国藩如果敢造反,左宗棠恐怕第一个反对他。因此造反的事不但指望不上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俩还很有可能帮清政府对抗曾国藩。李左二人的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曾国藩想打赢他们可没那么容易。
想造反当皇帝,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人多少枪,而是你必须得有问鼎天下的野心!曾国藩明白,自己性格温和,忠诚厚道,天生就缺乏这种野心。造反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危险的工程,如果没有足够的野心和意志,绝不可能熬得过造反过程中遇到的艰难和险境。洪秀全失败,就是因为在定都南京后被安定的生活逐渐消磨了最初的野心。
作为湘军副统帅的曾国荃在其他将领面前一向蛮横霸道,请求造反的将领中恐怕难免有人是摄于曾国荃的淫威,并非真心想反。洪秀全失败的例子告诉曾国藩,造反这种事最忌讳人心不齐,过程中哪怕有一个将领意志不坚定,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我想,曾国藩可能在众将下跪的一刹那就已经把以上问题全部想明白了,他之所以要考虑一晚上,表面上是要下属们给他时间考虑,实际上是他希望这些狂热的部下经过一个晚上能够冷静下来,恢复理智!天亮后,当曾国藩再次拒绝众将的请愿时,包括曾国荃在内,所有将领除了有些失望以外,谁也没有再坚持。一夜的时间果然让这些将领们都冷静了下来。
曾国藩是一个活的非常明白,非常踏实的人。他在北京当官时,官位一直不高不低,不升不降,但他并没有为升官而攀附权贵,使一些诸如行贿之类的手段。不管朝廷如何对他,他都选择接受,韬光养晦。
不是他不懂官场潜规则,而是他知道那些投机取巧的手段很容易毁掉一个人,在北京当官多年,他亲眼见过多少人,机关算尽才爬到高位,结果一招不慎就跌落下来,甚至摔的粉碎。
他的老师,军机大臣穆彰阿当年权倾朝野。曾国藩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傍着大树好乘凉。但他也看到了穆彰阿的飞扬跋扈得罪了不少人,那些“倒穆派”在暗地里射向穆彰阿目光是多么的阴森可怕,这些他都非常清楚。所以他和穆彰阿仅保持师徒关系,并无官场上的交集。虽然他因此没有被提拔,但他“划清界限”的做法也让他在穆彰阿倒台后没有受到牵连!曾国藩知道自己是有才华的,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做人做官,总有一天,会得到上天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