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边疆地区与内地在自然条件上存在的巨大反差,造成中原王朝边疆经营上的哪些困难?
一方面,广大的边疆地区因气候等原因不适于农业生产,造成开发、发展的任务至为繁重。毕竟,游牧民族可以南下变农田为牧场,而农业民族则很难在草原、大漠发展农业。
另一方面,幅员辽阔的边疆大多自然条件恶劣,远离帝国的腹心地区,且地形复杂,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补给受到极大限制,开拓和防守十分不便。唐代真正到过边塞的大诗人岑参曾用其如椽妙笔对西部边塞作过逼真的描绘,他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人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诗的最后虽然期盼唐军凯歌高奏,“车师西门伫献捷”,但历史上除了汉唐盛世,中原王朝对边疆游牧民族如此的军事优势其实并不多见,相反,更为普遍的倒是中原王朝倾其全力,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守而仍然困难重重。所以,在外国势力从海上对中国造成威胁之前,西部和北部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两大方向,始终是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方向,而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和治理这些边疆地区的艰巨性、长期性,又使得历代王朝也几乎毫无例外地将其作为边疆经营的重中之重,甚至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海疆危机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面对沙俄的入侵,清朝政府仍不得不一度将战略重点放在“塞防”即陆地边疆的防御上。